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西档案》2006,(4):60
细说GHOST 会用一键GHOST,这是第一步.菜鸟驯服电脑,用熟GHOST才是捷径."一键GHOST"方便简单,不过,不会单独使用GHOST,实为憾事,要驯服电脑,如果只会"一键GHOST",则再难进步.一键GHOST做一个备份很方便,但我们往往需要做两个以上的备份.比如,做一个原始的备份,也就是装完机器后,趁它还没有被污染的时候做一个最干净备份,以便日后从这里起步设置机器.当我们机子用到最完备时再做一个备份,以避免回到第一个备份时往往需要追加许多程序才能达到需要的程度.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以来,语言的文化地位甚至是"本体地位"越来越得到重视,我们开始意识到人类不仅是通过身体感知这个世界,也是通过语言来"触摸"这个世界,不了解我们的语言及其运行机制就不可能了解我们自己,也不可能了解这个世界. 与此同时,社会开放程度不断提高,社会经济交往日益频繁,语言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应用语言的技术手段也越来越先进,种种社会文化事件表明我们对于语言的应用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在我们随身携带的手机、电脑里面,语言信息处理技术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多语能力已成为人力资本的基本内容,许多人会投资语言培训以获得更好的语言能力.  相似文献   

3.
掌握现代校对的几个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考一:由"校对"向"校审"转变 现在有人提出以后的校对就是校审,这不无道理,原因有二:(1)现在的作者大多在电脑上写稿件,投稿方式也就变为送磁盘或通过电子邮件传送.这样的稿件产生的错误主要是,作者用了不规范的词语、错别字和引用错误等.(2)电脑的智能化校对,可以纠正大部分的错别字、漏字、多字、形近字、同音字和成对的标点符号等,到了校对人员手上的校对稿,只剩下编辑漏改的和校对软件校不出的错误.这样的校对稿件只有是非可校.对一个校对人员来说,在没有异同只有是非可校且必须忠于原稿的原则下,他们必须采用校对独特的"点"校方法及审稿的审读查错的方式,纵观全书,进行版式、标点符号、错别字及重、漏句等的校读,并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向编辑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因此,校审代替校对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4.
"2000年问题"是由于早期编程人员为了节省存储空间,用年代的后两位数字代替四位计年而造成的.就是说随着人类迈入2000年,某些计算机系统将会出现一片混乱.首先软件计数将会转化成"00",这和代表1900年的"00"产生混淆,而硬件则可能会自动初始化.例如1997年用97表示,简单方便,但1900年用00表示,而2000年的表示方式仍然是"00",这就导致了系统在处理与日期相关的问题时,出现一系列的错误.这就是"2000年问题".  相似文献   

5.
结合两年来实行新的《图书质量管理规定》(以下简称“新版”)并与原《图书质量管理规定》(以下简称“旧版”)进行比较,我们经过认真学习和运用,认为新版《规定》中的附件《图书编校质量差错率计算方法》更加科学合理,但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一、新《规定》之优点1·关于书眉、中缝的差错,旧版规定每处计1个错。这一条显然偏严,因为现在电脑排版,书眉如果有错,相同错误肯定一连串,这样一来,一个书眉的相同错误,很可能导致该书编校质量为不合格,这显然有失公允。所以,新版将其改为:“书眉(或中缝)中的差错,每处计1个差错;同样性质的差错重复出现…  相似文献   

6.
播音的本质,就是把文字稿件转化为有声语言,这个转化的中介就是播音员的劳动。对此,以往的表述是这样的:社会生活→文字稿件→播音员的声音→听众这样的表述不能说是错误的,但如果我们把这个程序上升到审美的意义上来理解,就会发现这个程序不是如此简单,而是一个由美的事物到美感转移的过程。用图表示则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7.
现代电子书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人类文明进入文字时代后,文字的书写就一直是人类记录思想、跨越时空、完成传播功能的最好工具。书,则是文字书写中最有系统的纪录型式。 直到今天,我们仍然是到书店买书,仍然在用(纸张发明后)一千五百年来所有人类的阅读方法,通过书本的文字、图像,去学习知识、研究作者的思想,这也一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份。 自从有了电脑和网络科技后,人们就一直在思考:能不能用电子书的方式来取代或补偿纸张书的不足?网络发明后,我们曾用电脑直接阅读一些记录在磁盘或光盘上的书,或是到网络下载书来看。直接在网络下载,当…  相似文献   

8.
粉碎"四人帮"后,维护新闻真实性的问题引起日益广泛的重视.各种新闻刊物和新闻单位展开了专题讨论和研究,提出不少见解.现把当前在讨论中的不同观点综述如下.新闻为什么要求真实有的文章认为,新闻真实性是由党报的党性原则决定的.我们的报纸是党的报纸,人民的报纸,党通过报纸来指导工作,教育人民;人民通过报纸来了解党的意图.新闻只有真实,人民才能得到正确的指导.如果报道失实,那么就会把读者引向错误道路,也影响报纸的威信.象"四人帮"那样搞假新闻,报纸祸国殃民,也使报纸蜕化为法西斯报纸.有些同志不同意这种看法.认为新闻要求真实是任何报纸包括资产阶级报纸的共同要求,这和报纸的性质无关.报纸的性质是人为的,而新闻要求真实,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绝对的.不是新闻的指导性要求新闻真实,恰恰相反,是新闻的真实性制约  相似文献   

9.
一张县报究竟该怎么办?这是一个带有根本性质的问题.南县报在实践中体会到只有把办县报的方针问题解决了.县报才能生气勃勃,蒸蒸日上,方针问题解决得愈彻底,县报也就会办得愈出色.解决办县报的方针问题并不是很容易的,到现在还有争论.这里有两个对立的方针,一个是"小报小办,面向农民,集中突出地组织宣传报道";另一个是"小报大办、面向干部、面面俱到地组织宣传报道".我们认为前一条是办县报的正确方针,后一条则不是正确方针.现在就三个方面来谈谈我们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会用一键GHOST,这是第一步。菜鸟驯服电脑,用熟GHOST才是捷径。“一键GHOST”方便简单,不过,不会单独使用GHOST,实为憾事,要驯服电脑,如果只会“一键GHOST”,则再难进步。一键GHOST做一个备份很方便,但我们往往需要做两个以上的备份。比如,做一个原始的备份,也就是装完机器后,趁它还没有被污染的时候做一个最干净备份,以便日后从这里起步设置机器。当我们机子用到最完备时再做一个备份,以避免回到第一个备份时往往需要追加许多程序才能达到需要的程度。还有我们在安装一些特别的软件之前,也需要做一个安全备份以便恢复。因为有…  相似文献   

11.
石言 《北京档案》2005,(3):38-38
在工作中,在与朋友的交往中,免不了迎来送往,觥筹交错,少不了烟来烟往,推杯换盏,笔者烟酒不沾,常以各种借口回避,往往会引起某些不快.此时便有人打趣道:"这方面你也要与时俱进呀!"如果说,此类玩笑话当不得真,但在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并不是说着玩儿的"与时俱进"的人和事,那倒是需要我们认真对待的.  相似文献   

12.
在延安轰轰烈烈开展对张国焘所犯严重错误的批判中,有人采取了极“左”的搞法,使不少原张国焘部下受到不应该的冲击和批判,引起了强烈不满。血气方刚的许世友同一批受害者秘密策划,准备重返大巴山打游击,消息走漏后,许世友及其一干人被关押起来。在狱中,许世友如同困兽,易怒易暴。但是,在毛泽东人格魅力的感染下,幡然醒悟,承认了自己的错误。毛泽东诚恳地对许世友说:“你有错,我们也有错,把你许世友打成反革命,是我们的错,大家都有错,我们都改,好不好?”  相似文献   

13.
如今,千人万人说创新. 创新,不是时髦,是潮流. 今天办报纸,还是要爬格子(使用电脑也算爬格子),而且仅仅爬格子显然是不够的,还要创新. 创新,有大创新,中创新,小创新.大创新,就是办报的战略思想、报业的发展目标和方向.大的思路定下来了,大创新,中创新,小创新,就会一牵牵出一串来,因为中创新,小创新往往是大创新派生出来的.  相似文献   

14.
胡鑫鑫 《视听》2016,(7):104-105
我们一般的假设是电脑只会做人类所指定的事情,而作为"人工智能之父"的图灵极力推崇"机器会思考"这一富有争议的观点。那么,"机器能思考"对现实社会意味着什么呢?会思考的机器对作为发明者的人类来讲是天使,还是恶魔?笔者认为,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人工智能是个体与外在世界之间的中介物,是个体认识和了解外在环境的工具,也是人体的体外化系统的最新进展。其次,人类智能创造并维持了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是人类无限潜能的结晶,但人工智能本质上不同于人类智能。关键的是。  相似文献   

15.
只问耕耘     
正就这样默默地埋头写作,辛勤地耕耘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至于收获则不是我们所能企求的。不论是一国的总统、大公司的老总,也不论是个体从业者,亦或是一个普通的农民,都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虽然种的"庄稼"各不相同,但是,每个人都渴望丰收。有的时候,我们太看重结果,还没付出就妄想得到,总是好高骛远,而往往忽视了脚下的泥土,懈怠了每天的耕耘。因为心的力量分散了,我们三心二意地经营着自己的事  相似文献   

16.
<正>《中国传媒科技》:目前在国外有很多的阅读内容不是由人类编写的,而是由计算机算法完成的,未来会不会滋生一个新的产业?刘兴亮:这个肯定会有。以前我们也有很多雏形,比方说自动生成一个界面、一个目录,这是比较容易实现的事情。还有一种是我可以填写内容,然后自动汇录成一篇文章。它就是一个程序,你给它一些条件,条件一旦符合,立马触发这个程序,程序就可以生成一个结果。对机器人来说,就是按设定的程序,自动生成了一个东西,仅此而已。你可以把它想象成  相似文献   

17.
《今传媒》1999,(4)
采用电脑文字录入和编辑排版,然后进入胶印程序的印刷工业革命,早已让铅字印刷成为历史。但是,电脑毕竟不是人脑,它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也暴露出电脑及软件本身受模式化控制局限,使得电脑排版中的文字差错率,要比过去铅字排印中的差错率高得多。有的好多错误字词的出...  相似文献   

18.
潘丽 《大观周刊》2012,(52):136-137
中学英语教学语言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在示范“Howtosay?”的问题。学生最初的英语(语音、语调,甚至语法)都是从教师那里模仿来的,就跟母语习的道理一样。他们听到老师这样的表达,就认为这样的表达是对的,就会模仿。学生长期接受错误的语言刺激,做出错误的反应,由于教师自身都有问题,当然没有纠正其错误。而这种不纠正或错误纠正,就是强化,强化错误的表达。因此,英语教师的教学语言是特殊语言,应当精心设计。在构建教学语言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新闻界》2017,(10):45-50
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即讯息"理论经常被人错误的翻译成"媒介即信息",这是因为混淆了"讯息"和"信息",同时也没有准确理解"媒介"的含义。如果我们从符号学视角区分"讯息"和"信息","讯息"就相当于符号的可感知部分,"信息"就是符号携带的意义;如果我们从符号学视角来理解"媒介","媒介"也相当于符号的可感知部分。因此,"媒介即信息"是不符合符号学规律的,这就相当于认为符号的可感知部分就是符号携带的意义;而"媒介即讯息"是符合符号学规律的,因为"媒介"和"讯息"都是符号的可感知部分。并且,从符号学视角理解"媒介即讯息"可以揭示出该理论的深层涵义,即人类的感知、意识、情感、思想不是由单一的媒介技术决定的,而是由作为符号的媒介及其所构筑的符号环境所影响和限定的。  相似文献   

20.
唤醒史料     
档案界同行常常会有这样共同的感受,初识生人,对方往往会对我们的职业发生浓厚的兴趣."档案",提起这两个字,就像面对深不可测的古潭,让对方脸上立刻布满了懵懂.平时览书阅报,我们也常常会发现,与档案相连的字眼大多是"尘封"、"神秘"、"解密"等等,甚至"档案"一词一度还成为秘闻的代名词,被一些书刊所滥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