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石潭记》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山水游记,在教授这一佳作名篇时,我采用背读的教学方法,这是一种使学生的朗读能力、背诵能力得以提高的教学设计思路,主要用于短小精美的文言文,其重点应放在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上,使学生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隋、意会其理,达到“言似出于吾之口,意似出于吾之心”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2.
宋人朱熹说:“观书先须读书,使其言皆若出于吾口;继以深思,使其意旨皆若出于吾心。”可见,朗读与理解是相辅相成的。只有认真朗读,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调动所有的感官,沟通读者与作者的情感,才能理解作品的精神实质。反过来,只有理解了也才能更好地读。教师上课应尽可能给学生创造朗读的机会,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字斟句酌,琢磨一个标点符号的用法,揣摩一个句子的语气,让学生通过读去有所“发现”,领悟作者遣词造句、立意谋篇之匠心,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内蕴。《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对学生语感的培养重在朗读训练。我认为,加强朗读教学,培养学…  相似文献   

3.
通用小学语文教材要求朗读、背诵、复述、默写的课文很多,四者加起来约占80%。朗读、背诵、复述、默写绝不是学生自己的事,对教师来说,也是责无旁贷的。几年来,我坚持朗读、背诵、复述、默写“作业下水”尝到了甜头,现在欲罢不能。我的做法是:要求学生朗读的课文,我首先朗读好,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要求学生背诵的课文,我首先背诵下来。要求学生复述的课文,我首先能复述。“作业下水”好处有三: 第一,能加深理解教材。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篇文章通过朗读、背诵,或者复述、默写,可以达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  相似文献   

4.
南宋巨儒朱熹说过:“大抵读书,先须熟读,使其言若出于吾口,继而精思,使其意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有得耳。”自古至今,“读”都是学习语言的重要法宝,是培养学生语感、掌握语言和使用语言的一条有效途径。在现代英语教学中,朗读不但是听、说、写等言语活动的质量和效率的杠杆,而且是所有语言能力最初形成的基本手段。朗读是提高口语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的有效方式。一方面,朗读“迫使”学生开口,读出连贯的句子。另一方面,朗读过程可以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均受到一定程度的刺激,从而降低背诵的难度。  相似文献   

5.
在小学朗读教学中,人们常用"朗朗上口"来比喻学生读书流畅的程度。《新大纲》提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下面我结合《新大纲》谈谈对如何指导学生朗读的认识。一、要让学生充分地读"使其言若出吾之口,使其意若出吾之心"。"充分地读",首先要读准,继而在读准的基础上读熟、读好。  相似文献   

6.
颜雪冰 《考试周刊》2014,(12):58-58
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提高阅读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训练,而且要贯穿于各学段的目标之中,即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何为"有感情"?应该是能深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融会读者的情感,披情入境,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如果仅仅是力图表现作者之情,而少自我之情;或者是自我之情澎湃,而无视作者之情,则皆不能谓之为"有感情"地读。文章围绕对低年级学生的感情朗读的指导方法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7.
一、借助感情朗读应指导学生有节奏、有表情地诵读课文,读出气势、韵味和技巧,直至读出“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的境界,以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教《瀑布》一诗,可采取“看图听读———理解朗读———欣赏朗读———表情诵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饱满的感情朗读训练中,切实感受到瀑布的雄伟壮观。二、发挥思维想象以文中的形象因素为媒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加以想象,积极体验,对艺术美进行思维再创造,能获得艺术美的感染,达到美的升华,培养良好的语感。如教《桂林山水》,可借…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加强朗读,提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而且将其贯穿于各个阶段的教学目标之中。所以阅读必须朗读,只听教师滔滔不绝的讲述,不闻学生琅琅书声的阅读课,不是好的语文课。一、朗读的地位及作用1.朗读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朗读是一种传统的阅读教学方式,不少古人对朗读的地位、作用等都有过精辟的论述。如"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出于  相似文献   

9.
朗读小议     
新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重视朗读训练,着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也认为"语文教学最基本最好的方法就是读",他认为"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认真读书,使之见于书,入于目,出于口,明于心,真正达到口诵心惟,使知能和谐发展。"通过声情并茂,抑扬顿挫地朗读,帮助  相似文献   

10.
“积累—模仿—创造”是学习语言的基本规律,而积累主要是靠对语言的直接感受。朗读就是对语言的直接感受,文章读得越好,说明学生理解得越深透,并受到感染,如同走进作者所描绘的情境,走进作者写作时的心境。文章一旦被学生高声诵读,就会变得好懂和易解,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成诵,书本的语言就会变为自己的活的语言,成为自己的储备和财富。因此语文教学最下工夫的应该是把课本读进去,并读出来,达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的境地,让学生体味语言魅力,丰富个性感悟。  相似文献   

11.
文本抄读法     
吴永福 《阅读与鉴赏》2010,(4):57-57,50
关于文本阅读.朱熹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读书之法,读一遍了,叉思量一遍,思量一遍,又读一遍。读诵者,所以助其思理,常教此心在上面流转”.“读一件书,须心心念念只在这书上,令彻头彻尾,读教精熟”。如此等等,在朱子读书法中是反复强调的。文本阅读中不管朗读还是默读,都要达到熟读,以至背诵,才能融入记忆,从而有所养成。而抄读.正是达到熟读的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2.
“积累-模仿-创造”是学习语言的基本规律,而积累主要是靠对语言的直接感受。朗读就是对语言的直接感受,文章读得越好,说明学生理解得越深透,并受到感染,如同走进作者所描绘的情境,走进作者写作时的心境。文章一旦被学生高声诵读,就会变得好懂和易解,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成诵,书本的语言就会变为自己的活的语言,成为自己的储备和财富。因此语文教学最下工夫的应该是把课本读进去,并读出来,达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的境地,让学生体味语言魅力,丰富个性感悟。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学自新课程实施以来,"以读为本"的口号倡导已久,在轰轰烈烈、热闹非凡的朗读声中,我们的学生如何真正做到读得正确、读得流利、读出神韵、读出情味,在反复的读书中去体会、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如何"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这是作为当前一线教师所要研究探讨的,也正是本色语文的价值追寻.  相似文献   

14.
要学好英语,朗读和背诵是必不可少的。朗读与背诵应以句型、课文为主,读、背达到纯熟的东西,说、写起来就容易运用自如。所以,朗读是我们提高口笔语能力的重要手段。朗读训练应掌握跟读、初读和熟读的技巧。  相似文献   

15.
新课标给我们明确了朗读的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正确、流利”的朗读易指导也易检测,而“有感情”的朗读指导,难度就比较大了。何为“有感情”?应该是能深入体会作所表达的情感,融汇读的情感,披情入境,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  相似文献   

16.
新《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初中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大量诵读古代诗词,背诵优秀诗文80篇的要求,突出了朗读和背诵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故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地读背指导,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一、读背教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一)加强读背教学,有助于学生熟悉文本,提高理解能力。有的教师认为读背教学是传统的方法,与教改相悖。单一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学自新课程实施以来“以读为本”的口号倡导已久。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显得更加突出。如何“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这是作为当前一线语文教师所要研究、探讨的,也正是本色语文的价值追寻。  相似文献   

18.
《考试》2008,(2)
高中生学习古诗词应必过五道关:"读·背·懂·赏·用",即朗读、背诵、弄懂、鉴赏、应用。一、朗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第一关"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中国古代私塾教育采用的就是通过朗读、背诵的方法来让学生吸收、消化文章精义。英国教师从一开始就教小学生背诵《圣经》一类著  相似文献   

19.
<正>一、重视朗读,以"读"激趣"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熟读一定数量的文言篇目,对培养语感、直觉、顿悟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回想起自己求学时代的语文课堂,老师滔滔不绝地讲,但有多少是深深地烙在自己脑海中的呢?清代大学问家朱熹说过:"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或者我们可以这么说,语感很大程度上就是在熟读  相似文献   

20.
所谓朗读 ,就是出声的阅读 ,是经大脑指挥口将文字信息转变成声音传递信息的思维活动 ,是调动口、耳、脑等感官参与的语文活动。进行朗读训练 ,对培养学生感悟、领会语言的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俗话说“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讲的就是反复诵读的重要性。熟读成诵 ,不但能够使书读得琅琅上口 ,而且能够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在文言文的学习中 ,只要能背诵 ,再借助文中的注解 ,课文的意思便容易理解了。如何搞好文言文的朗读教学 ?从我平时的教学体会中 ,感到要按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一、指导学生正确清楚地朗读读得正确清楚 ,是朗读的基本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