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山之精神写不出,以云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花草写之。”有时要描写某一事物,只从它本身着笔,显得缺乏表现力。于是便采用画家所谓烘云托月之技法。《我的空中楼阁》正是这样。作者不囿于小屋本身,而十分注意小屋周围的环境配置,从山、花、树、路等方面,用以美衬美的手法对“空中楼阁”逐层烘托着色,画出了一幅美妙超俗的图画。 一、以山写小屋,映衬小屋的玲珑美。 作者可谓一位丹青妙手,先以单色着笔,描绘了一个山如眉黛的背景:山像广阔海面微风鼓动起的波浪,像美人的一叶柳眉,像星空的一弯新月,那么柔和,那么妩媚,那么清新自然。这是一个富于诗情画意的背景,但毕竟有些单调。“世界上有许多已经很美的东西还需要一些点缀,山也是。”于是在这个大背景上,在山脊柔和的角度上,画家缀上了一座小屋。它的出现,恰是美人眉上的痣一点,好比一望无际  相似文献   

2.
[简析] 本文分两大部分。 (一)第一部分(1~10自然段),写小屋的位置和环境。文章开篇,大笔着墨,作者从山叙起,点出小屋的位置:“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接着用三个比喻构成一组博喻说明“小屋点缀了山”,使山光水色平添异彩,生机勃发。继而着意写点缀小屋的树:写树的静  相似文献   

3.
凡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不仅情景交融,而且是可供欣赏的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使读者读来如身临其境,与作者共鸣,台湾作家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所描绘的山上小屋及其周围的环境确实令人陶醉。《我的空中楼阁》用定景换点的写法,以小屋为中心,从各个不同角度来观察、描写,既有远景,又有近景;既有全景,又有局部之景,不仅此景与彼景各具特色,而且此景与彼景又与小屋密切相关,浑然一体。作者在文章开端就立足于山外,向读者推出一幅全远景,写了小屋的位置,交代了小屋和山的关系;“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十分清新,十分自然,我的小屋玲珑地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小屋“点破了山的寂寞,增加风  相似文献   

4.
一、探讨课文(一)请用心倾听前8个自然段的配乐朗诵,让这优美的声音牵引着我们进入文章的意境中,去触摸作者的情怀。问:山作为美丽的背景,小屋作为玲珑的点缀,满山的绿树又为小屋布置了一个美妙的绿的背景。这些树的美丽不逊于花,更不同于一般的树。树的美在于“活力,在于精神”;树使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这些词和我们平时用来修饰树的词有什么不同?作者用这些词有什么特别的用意吗?——作者把自己的志趣融入到笔下的绿树和小屋中,绿树和小屋就成了作者人格精神的写照。正如古诗中所说:“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应如是。”这也正是…  相似文献   

5.
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十分清新,十分自然,我的小屋玲珑地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世界上有很多已经很美的东西,还需要一些点缀,山也是。小屋的出现,点破了山的寂寞,增加了风景的内容。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相似文献   

6.
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十分清新,十分自然,我的小屋玲珑地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世界上有很多已经很美的东西,还需要一些点缀,山也是。小屋的出现,点破了山的寂寞,增加了风景的内容。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相似文献   

7.
苏强问:《我的空中楼阁》是怎样变换立足点写景状物的? 《我的空中楼阁》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那像眉黛似的远山,那苍翠欲滴的山林,那万紫千红的花蕊,那虚无缥缈的小屋,简直就是一幅淡雅、优美的山水画。何以写得这么淡雅、这么优美?定景换点,变点换景呗! 在第一部分里,作者立足于小屋之外,描写了小屋的位置与环境。作者先立足山外,对小屋和山的关系,进行了全景远观:小屋立于山脊柔和之处,点破了山的寂寞,增加了风景的内容。既给山增了一点生气,又使山添了一点情调。然后立足山上,对小屋和树的关系,进行了局部近看:有了这许多树,小屋就有了许多特点。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满山皆树,显出小屋  相似文献   

8.
在当代台湾作家李乐薇的眼里,一角小屋清丽脱俗:它姿态翩然,轻灵自由;享尽花香,听尽鸟语;如烟似雾,浪漫温馨。它是给人快乐的幸福驿站,它是令人神往的空中楼阁。李乐薇是绘景高手,以其精湛的艺术技巧使平常的小屋幻化出勾人魂魄的力量。一、聚焦小屋,多方摄景小屋是作者描绘的核心,但它不是孤立的小屋。它建于山脊,立于树后,与天空相呼应,有山路相连接。作者仿佛一位高明的摄影师,以小屋为焦点,从不同角度,为我们拍摄出了一幅又一幅的照片:他写山写树,写领土领空,写有形的围墙和无形的围墙,写空气写光线,写出入的交通要道,写小屋的白天和夜…  相似文献   

9.
《与朱元思书》全文仅1 44个字,作者却凭借高深的文字功夫,尺水兴波,将沿途所见写得摇曳多姿,令人向往。文中景、情、言三者兼美,值得反复体会。一、景美 作者描述乘船自富阳至桐庐的沿途景色,用“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以蔽之。作者笔下的“异水”,静则缥碧清澈,“千丈见底”“游鱼碎石”,一览无余;动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动静相间,让人既看到了富春江柔和明净的风姿,又以奔腾湍急的波涛给人一种气势磅礴的美感。作者描写“奇山”,赋予群山以性格,“负势竞上”“争高直指”,足见其险;又写林深树茂,难见日月,愈见其幽;更有“泠泠作响”的…  相似文献   

10.
文章贵在有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方为绝妙佳文。《我的空中楼阁》就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佳作,行文如行云流水,“十分清新,十分自然”,耐人寻味。小屋是“我”的空中楼阁。为了抒发对这空中楼阁独特的情思,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对小屋进行了细腻的描绘:山如眉黛,小屋是一件艺术品,点缀了山,象风帆,象飞雁,给山带来了“灵动的色彩”,带来了“一点生气,一点情调”;“树点缀了小屋”,大自然的恩赐,为小屋布置了“一个美妙的绿的背景”,一棵大树又“使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小屋象鸟蝶“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领空”虽小,却“足以举目千里,足以俯仰天地”;有围墙的花和无围墙的花把小屋装点成一个绚烂的大花  相似文献   

11.
博喻,亦称复喻,比喻的一种。博者,多也,它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喻体,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说明一个共同本体的比喻形式。它既兼有一般比喻的基本特点,又具有一般比喻所不及的优越性,它凭借多个喻体的优势,多角度、多侧面地描绘景物,使读者获得审美享受。《我的空中楼阁》是一篇韵致风流的写景散文,作者用带彩的笔、奇特的想象和精巧的比喻,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摄下了一幅幅小屋的英姿。如:“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这里写了小屋的点缀效果,采用了博喻的手法,把“山”喻成“一望无际的水…  相似文献   

12.
雷贤平 《学语文》2002,(1):16-16
“我的空中楼阁”显然是作者想象中的“楼阁”,“楼阁”中寄托着作者向往自然、回归自然的思想感情。作者的这种思想感情,是不是一定就是厌恶城市的喧嚣,我们不敢断言;但这种抛弃都市繁华,向往山中生活的思想理念不能不说与中国传统的士大夫归隐情结有藕断丝连的关系。 我们不妨把《我的空中楼阁》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做一个比较。 首先,中国传统的士大夫一旦与现实不合作,就比较多地选择归隐山林,在山林中过上一种似乎是“世外桃源”的生活(事实也许不是这样)。陶渊明离开官场,首先做的是,“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把家安置于田野之中。《我的空中楼阁》一文李乐薇也把家安置于山中,“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十分清新,十分自然,我的小屋玲珑地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就这点而言,两人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李乐薇身上显然有一种传统士大夫的那种归隐的思想。  相似文献   

13.
陈玮  张学平 《湖南教育》2003,(22):52-53
片段一:自主学文,交往互动师:是啊!雪后的景致美如画卷。作者竣青又是以怎样生动的文字来描绘雪后景致的?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106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四节,可以快速阅读或默读,也可以自由轻声读,选一个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反复、有滋有味地读一读,并在课文空白处写上批注。(生圈点批注,小组交流,师巡视)师:你们觉得哪句话写得好?生:我认为“一阵风……彩虹”这句话写得很美,不仅运用了打比方的修辞手法把雪末儿比作玉屑,还运用了动态写法来描写雪花纷纷扬扬飘落的情景。师:“风吹树动雪花落”,多美的一个句子!喜欢这句话的同学站起来…  相似文献   

14.
《我的空中楼阁》中有这样一句:“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轻灵而自由。”查原文,这句中的“形式”为“形势”。可能是选编者想改为与“本质”一词相对应的词语,抑或其它原因,改“形势”为“形式”。这样,恰好改动了原词的准确性。“形式”一般指表现方式,如组织形式,结构形式等。“形势”指地势或事物发展的状况,显然文中用了地势这意思。小屋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树木“把小屋遮掩了”,小屋在树与树之间露出“建筑的线条”,“像鸟一样……。”因而,这里用“形势”指小屋露出的外形(形),和它所占据的地形势(势),表现出的姿态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若用“形式”,就无法表达出这些内涵。再从“本质”一词来看。“本质”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是一哲学名词。显然,文中用的不是这个意思。文中的“本质”应理解为“孤立地”“单纯地”。整个一句可理解为:单纯  相似文献   

15.
刘桂萍 《考试周刊》2011,(59):27-28
杨朔的《画山绣水》细致而丰腴地描绘了桂林山水的妩媚和秀丽,在我们面前展现了一帧帧美的画:“最恬静的梦境”的漓江水、江上老渔翁捕鱼的神奇景象和磨米山、寡妇桥等奇山怪石,一处风景,引出一个美妙动听的神话故事。作者文笔起落,挥洒点染,语言浓丽明快,或着意浓抹,或悉心淡妆,在构思上以美写情,景情相生,把情写得更浓更美。  相似文献   

16.
一篇文章,如不用分段的形式显示结构层次,便会条理不清,让人读起来感到很费力。那么,在习作中,该怎样合理地安排自然段呢?今天我给大家介绍几种最常用的段式。一、总分段式这种段式按总括和分述的关系构成。例如《桂林山水》第一自然段就是总写:“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后面两个自然段分写“桂林的山”与“桂林的水”,最后一个自然段再总写:“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让你感觉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这篇课文就是按“总———分———总”的结构来安排段落的。当然,这样的分段方式也可以是“总—…  相似文献   

17.
真情     
夜晚,天空中闪烁着无数颗星星,它们眨着一双双疲惫的眼睛,似乎快睡着了,躺在白云上的月亮审视着大地,柔和的月光洒进一间小屋,使小屋披上了一层薄纱。“妈,明天早一点叫我。”小屋里传来一个小女孩稚嫩的声音。“明天不是教师节要放假吗?干吗起那么早?”又传来一个中年妇女的声音。“这是一个秘密”。女孩说。[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本期“亲情小屋”的几篇文章写得都很感人,作者的感情、心情,还有那么多的心事,就像流水一样,静静地、缓缓地从作者的笔端,一直流入读者的心中。这些文章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它们的作者在写作的时候,完全将自己沉浸在一种心情之中,或是怀念,或是回想,或是期待。写作中,材料的取舍与组织安排,完全凭着自己的思绪而定。比如《柿子红了》一文中,一会儿写奶奶爱吃柿子,一会儿写“我”惹爸爸生气时,奶奶帮“我”“打”爸爸,一会儿又写“我”有一次跟奶奶下棋的事。那么,这样“漫无目的”地写来写去,会不会迷失方向(脱离…  相似文献   

19.
“文本”教学中的两个误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语文教学的不断发展,语文教学开始日益强调“文本”或“文本思想”,但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在“落实”上还存在问题。笔者此举二例,谈谈粗浅的认识。一、“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在笔者读中学的时候,一位语文老师就曾经谆谆告诫我们:学习一篇文章要解决三个问题———文章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时间已过去20年,自己从事了教学管理工作,这样的“教诲”,在语文课上仍然能够听到,没有先前那样“权威”,只是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时候,偶有发问:“作者为什么这样写?”看来,“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在教师的“文本”教学中是一个要解…  相似文献   

20.
《项脊轩志》是明朝散文大家归有光的代表作,它以小屋———项脊轩的变化写世事变迁,以“我”为中心,以时间为线索,写亲人的聚散离合,均为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家庭琐事、个人情怀,然而在读者看来,《项脊轩志》正是以此奏响了一曲感人肺腑的怀念亲人、赞美女性、抒写人情之歌。一、内容解读《项脊轩志》一文中作者主要写了生活中给了自己无限关怀爱心的三位女性———母亲、祖母和妻子。三位女性的事情,可写甚多,但作者并没有一一罗列,而是根据三位女性在自己各个生活阶段中的地位,精心地选取了几个富有生活情味的场景。作者写母亲的生活场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