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长亭送别》这一折写张生赴京赶考、莺莺送别的情景,刻画了莺莺离别时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绪,表现了张生和莺莺之间的真挚爱情。本折集中体现了王实甫戏曲的语言美,而优美的语言离不开下列技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2.
《西厢记》流传了几百年,崔莺莺的动人形象早已深入人心。在人们心目中,她是忠贞不渝、忠于爱情的象征。高中语文第四册选入了《长亭送别》这一折戏,教参上有如下的介绍与评价:《长亭送别》这一折突出地刻画了莺莺的叛逆性格。在她心目中,金榜题名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不是爱情的前提和基础。因此,临别时不忘叮嘱张生“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与老夫人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那么莺莺真的是如上文所评价的那样叛逆吗?她何以如此对待功名利禄?莺莺的父亲官拜前朝相国,在莺莺十九岁的时候去世。相国的家庭可想而知有多么富足华丽了,莺莺…  相似文献   

3.
张广银 《语文天地》2011,(13):37-38
《西厢记》是王实甫写的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长亭送别》为《西厢记》的第四本第三折,描写张生赴京赶考,莺莺送别的情景,刻画了莺莺离别时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绪。传统的解说为:该文表现了张生和莺莺之间的真挚爱情,  相似文献   

4.
师:今天我们学习《西厢记》里《长亭送别》这折戏。其实《长亭送别》这折戏的情节很简单,就是崔莺莺一家在长亭与进京赶考的张生饯别,没多少要讨论的,所以今天这堂课我们集中精力赏析这折戏里女主人公崔莺莺的唱词。大家知道,书页上凡是字稍大一些、前面有方括号括着曲牌名的都是崔莺莺唱的曲词。  相似文献   

5.
《长亭送别》是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描写莺莺送张生进京应考的情景。  相似文献   

6.
《西厢记》是王实甫写的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长亭送别》为《西厢记》的第四本第三折,描写张生赴京赶考,莺莺送别的情景,刻画了莺莺离别时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绪。  相似文献   

7.
《长亭送别》是王实甫《西厢记》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精彩片断之一。这折戏由十九支曲子组成,深刻地表现了莺莺和张生离别时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绪。前三支曲子写莺莺在去长亭的路上,触景生情,深为离别而悲伤。以下八支  相似文献   

8.
儒生的悲哀     
《长亭送别》是元杂剧代表作家王实甫经典名作《西厢记》中的一折戏,我以为该剧隐隐透射出的是一个儒生的悲哀。《长亭送别》的戏剧焦点,集中在对科举功名的态度上。抱定了“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的崔老夫人,自然是张生赴考的强力主张者。而莺莺是反对的,她情愿“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但她无力留住张生,满心俱是离愁。很明显,在这里科举功名成了张生和崔莺莺的美丽情感能否得以维系的关键。撇开崔老夫人的因素不说,张生不去赶考可以吗?像莺莺说的那样,“你与俺崔相国做女婿,妻荣夫贵”,可以吗?回答是否定的,爱情走到极点,幻灭也…  相似文献   

9.
《西厢记是一部迷人的戏剧,全剧从》头到尾宛如一首优美动人的爱情诗。而其中《长亭送别》更是一首真挚的抒情诗,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是一支撩人心弦的离歌。它给人以深沉的美感享受。本折写张生赴京赶考、莺莺送别的情景,刻画了莺莺离别时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绪。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就因为感情本身没有形象,必须借助外部景物,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达,才能成为具体可感的东西。这一折以景物描写设置戏剧环境,渲染气氛,与主人公的离愁别恨天然浑成,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长亭送别》《一折,并不着重去渲染主人公摧肝裂胆的痛苦,而是…  相似文献   

10.
<正>王实甫的杂剧《长亭送别》历来被誉为写离愁别恨的绝唱。王实甫在作品中,将对人物形象心理描写的艺术触角伸展到"长亭送别"这一特定时空点上的人物心灵深处,并且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示了崔莺莺"此恨谁知"的复杂而又深刻的心理内涵。说"长亭送别"这一折展示了人物复杂而又深刻的心理内涵,主要体现在崔莺莺送别张生时所展现出来的三个层面之上:其一,对张生荒村雨露,野店风霜,无人扶持,最难将息的忧虑;其二,对老夫人拆散鸳鸯,催  相似文献   

11.
<正>张君瑞赴京赶考途中宿普救寺,与同在寺中借住的崔莺莺一见钟情,崔母虽然答应了婚事,却强令报生上朝应试。莺莺和张生经历了曲折痛苦才得以结合,迅疾又被迫分开暮秋时节,寥廓萧瑟,长亭送别,肝肠寸断"碧云天,黄花地,西风  相似文献   

12.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这是《西厢记·哭宴》中的一支曲子——《端正好》。金圣叹在《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中评此曲为“绝妙好词”。其艺术魅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情景交融“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长亭送别对张生和崔莺莺两人来说都是痛苦的,但莺莺的痛苦和张生不同。张生除了追求爱情外,在博取功名这一点上和崔老夫人的想法是一致的。而莺莺追求的是纯粹的爱情,正如《幺篇》所唱:“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相似文献   

13.
《长亭送别》是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描写莺莺送张生进京应考的情景。从元末起,《西厢记》已经有了"天下夺魁"的盛誉,王实甫的华美文采又被比拟为"花间美人",清王士贞亦称"北曲故当以《西厢记》压卷",金圣叹更赞《西  相似文献   

14.
《长亭送别》是《西厢记》第四本的第三折,又名《暮秋离怀》。剧中以秋天萧瑟之景衬离人伤感之情,被誉为曲中绝调。但是这一折里崔莺莺送别张生的“口占一绝”却与送别的气氛有些格格不入。这首诗出现在【四边静】曲牌后的一段念白中——  相似文献   

15.
离愁别怨压莺莺诗有诗眼,文有文眼。戏则有戏眼。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一诗,“春风又绿江南岸”句中的“绿”字是诗眼;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文,“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文眼;《长亭送别》一折,“别怨”二字则是戏眼。  相似文献   

16.
笔者在《长亭送别》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尽生前酒一杯’的‘生’是什么意思”展开讨论,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在查阅资料,各自讨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下几种看法:①指张生,全句即“喝完张生面前的酒”之意;②是生离死别,即活着之前的意思,因两人结合的前景未卜,此番分别在莺莺看来就是生离死别;③通“身”即身前;④就是指面前。现就学生的答案逐一进行分析:1.意为张生。从孤立的句意看行得通,但联系上下文则让人生疑。这段唱词表现的是临别时莺莺对张生叮嘱的场面,两人对面诉情,应用第二…  相似文献   

17.
鞠恒瑞 《现代语文》2008,(11):50-50
《西厢记》是我国古典戏剧中的奇葩,是一部光照千古的爱情著作。作品语言华美,铺叙委婉,神与境会。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节选了其中的一折《长亭送别》。在这一折里,作者调动多种艺术手段,用充满了诗情画意的语言,细腻深刻、层次分明的表达了莺莺丰富的内心感受,使莺莺复杂深沉、炽热的感情变得可观、可触、可感,把莺莺的形象刻画的丰满动人。  相似文献   

18.
《长亭送别》是《西厢记》里最精彩的华章,它是一首真挚的抒情诗,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是一支撩人心弦的离歌,给人以全方位的美感享受。它的美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情感美《长亭送别》主要写莺莺送别张生赴京赶考的情景。围绕"送别途中——长亭饯别——临别叮咛——别后目送"几个情节,描绘了莺莺丰富细腻的内心世界,展示了一个大家闺秀美丽而忧伤的情感。莺莺的情感是随着情节的变化而变化的,在乘车赴长亭的路上,每一个打着深秋烙印的景物:碧云,黄花,西风,枫林,寒烟,衰草……都是勾起这位多情少女离愁别恨的触发点。她的心就像大地被清冷的季节笼罩着一般,蒙上了一层沉郁忧伤的色彩。到了长亭,要饮酒饯别,千般缠绵依恋,万种无可奈何,满桌酒菜都被离别湮没了味道,这也许是天  相似文献   

19.
高中第四册课文《长亭送 别》练习四要求:“从课文中任选 一支或几支曲子,改写成现代诗。 尽量讲究一点文采。”这是一个 很有创意的训练,既引导学生真 正走进情境,又鼓励学生展开想 像,进一步创设和表现意境。 书生张君瑞和前相国的女儿 崔莺莺相遇,彼此一见倾心,历经 周折,老夫人被迫许嫁,但需张生 应试得官才能成亲。于是有了 “长亭送别”——送张生前往京 城应试。这一折中,随着剧情的发 展,崔莺莺唱了19支(首)曲词, 充分表达了她难分难舍,无限悲 切痛苦的感情。  相似文献   

20.
张东芳 《考试周刊》2011,(16):29-30
明代的评论家朱权曾经评价《西厢记》:"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曹雪芹也曾借《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之口评价《西厢记》,说读过之后顿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课文《长亭送别》是《西厢记》的节选,写的是张生赴京赶考,莺莺送别的情景,抒发了莺莺离别时的痛苦心情。我们读完此文,也无不为莺莺和张生之间的真挚情意所感动。这份感动,与本文富有文采的戏曲语言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