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意义】本文旨在分析社会化问答社区用户的信息需求对其信息搜寻行为的影响。研究的结论有助 于相关研究者深入理解社会化问答社区用户信息搜寻的动因和发生机理。【方法/过程】通过梳理和分析前人的研究 成果和相关的理论背景,构建适合本研究情境的信息搜寻影响因素模型。通过自陈述问卷进行实证调研,并利用 结构方程建模的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和模型验证。【结果/结论】研究发现,在社会化问答社区中,用户的信息需求对其 信息搜寻的影响是一种间接的过程,信息需求只有依靠问答社区卷入度的中介作用才能影响用户的信息搜寻。  相似文献   

2.
代君  廖莹驰  郭世新 《情报科学》2018,36(11):132-137
【目的/意义】探究不同信息视域环境下的协同信息行为,旨在丰富协同信息行为影响因素模型,并为优化 跨学科信息资源服务提供参考。【方法/过程】通过提供特定信息导航工具和放开人际资源构成了不同信息视域环 境,对35名实验者开展受控实验,收集协同信息行为数据,利用HMM(隐马尔科夫模型)方法分析协同信息行为的 变化。【结果/结论】研究得出导航工具环境下,实验者协同信息行为模式从“人-人”式转变为“人-系统”式;放开人 际资源环境下,实验者协同信息行为模式由“主-主”式转变为“主-从”式。  相似文献   

3.
贾鸿雁  张虹 《情报科学》2017,35(8):89-93
【目的/意义】为深入了解影响旅游信息服务的关键因素,以提升旅游信息服务水平。【方法/过程】本文对全 国重点旅游城市南京市AAAAA景区夫子庙地区周末游客进行问卷调查,经由因子分析并结合相关研究成果,归纳 出影响周末休闲旅游信息服务的三个主因素、11个子因素,运用DEMATEL方法对其中的关键影响因素进行识 别。【结果/结论】服务属性是最关键的主因素,其中的方式多样性、内容可靠性等子因素中心度高,对旅游信息服务 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4.
杨海娟 《情报科学》2017,35(8):134-140
【目的/意义】优质信息传播是社交应用持续健康发展的助推力,而适应性信息分享是提高社交信息质量的 有效途径。【方法/过程】以微信平台为研究对象,基于社会影响的“推-拉”视角构建微信用户适应性信息分享行为 影响因素概念模型,并通过问卷调研和结构方程建模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结论】结果表明:规范性压力、社会 连接和形象都显著正向影响微信用户的适应性信息分享行为,且规范性压力的影响均大于社会连接和形象的影 响。此外,规范性压力对社会连接和形象都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5.
喻昕  许正良 《情报科学》2017,35(10):147-151
【目的/意义】在网络直播平台环境中,基于沉浸理论的视角对弹幕用户信息参与行为展开研究,为研究弹 幕信息行为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同时为网络直播平台提供管理借鉴。【方法/过程】分析了互动性、可视性、 娱乐性和有用性的弹幕信息特性在对弹幕信息沉浸状态的影响作用,以及沉浸状态下用户的弹幕参与行为。【结 果/结论】在刺激-机体-反应-(S-O-R)模型范式下,构建网络直播平台中弹幕信息用户参与行为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意义】在信息时代,用户对社会化媒体的信任程度显得尤为重要。针对目前社会化媒体信息内容可 信度低的问题,提出了社会化媒体信息可信度的影响因素,以期为社会化媒体用户、平台及信息监管部门的相关行 为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过程】结合具有心理学特征的MAIN模型,提出社会化媒体信息可信度体系,并借助实证 数据,从信息内容角度对社会化媒体信息可信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结论】研究表明,信息内容的 实用性、客观性、可靠性和相关性对社会化媒体信息可信度会产生积极影响,但是信息内容的一致性则不会产生直 接影响。  相似文献   

7.
陈淑英  刘巍  张艳花  许杰 《情报科学》2017,35(8):129-133
【目的/意义】从用户心理活动自我卷入去探究在线学习信息搜寻行为,为高效培养者提供积极参考。【方 法/过程】基于信息搜寻行为理论和自我卷入理论,构建信息搜寻行为自我卷入研究模型,设计调查量表,利用统计 中的方差分析(ANOVA)方法,分析不同群体用户在线学习信息搜寻行为自我卷入情况。【结果/结论】通过分析探 讨高校用户在线学习信息搜寻行为中自我卷入不同群体的差异表现,提高用户素质,保证在线学习的持续动力,促 进高校图书馆功能提升和服务管理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意义】本文基于社会存在的视角,详细讨论了在信息不确定情境下信息发送者身份、目标受众的社 会存在与信息传播意向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了相关的理论价值与实践启示。【方法/过程】采用2(信息发送者身份场 域:线上vs. 线下)× 2(身份高低:一般vs. 较高)(n=185)实验与问卷相结合的研究设计。【结果/结论】结果表明:不论 信息发送者是线下身份还是线上身份,身份越高,其推送的信息被目标受众传播的意向就越高;同等身份的线下信 息发送者与线上信息发送者相比,会让目标受众产生更强的社会存在感;信息发送者的身份越高,目标受众的社会 存在感越强,社会存在是信息发送者身份影响目标受众不确定信息传播意向的重要中介变量。  相似文献   

9.
原欣伟  杨少华 《情报科学》2017,35(7):162-169
【目的/意义】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创新平台,具有典型开放式创新特征的在线用户创新社区逐渐成为企业创 新知识的重要来源。揭示在线用户创新社区的知识创造机理不仅有助于揭示此类社区的知识创造规律,更具有指 导类似社区提升创新能力的实践意义。【方法/过程】本文在系统梳理相关研究文献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此类社区的 知识创造过程、促进知识创造过程的关键驱动因素以及一系列情境条件的影响,提出了在线用户创新社区知识创 造机理的一个理论分析框架。【结果/结论】研究结果凸显了领先用户、社区互动、外部信息等驱动因素以及一系列 情境条件在社区知识创造过程不同环节所发挥的独特作用,对加深此类社区知识创造机理理解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0.
孙国强  石文萍 《情报科学》2017,35(5):150-156
【目的/意义】本文旨在对我国特殊国情背景下的社交网络非理性集群行为多发性原因进行分析,以期为大 学校园突发事件中微信用户非理性集群行为的治理提供指导。【方法/过程】在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形成 非理性集群行为产生的关键因子,并通过微信调查问卷对大学校园非理性集群行为的影响因子进行验证,最后通 过定性比较分析的方法对网络集群行为各因素相互作用的不同生成路径进行实证分析。【结果/结论】结果表明,大 学校园微信用户非理性集群行为确实是多因素相互作用产生的结果,并且认为相关政府和学校可以通过对不同生 成路径进行分析,针对性的为大学校园非理性集群行为的有效治理提供对策。  相似文献   

11.
李欣颖  徐恺英 《情报科学》2022,40(6):185-193
【目的/意义】通过对近 5年我国信息行为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掌握国内研究前沿及发展方向。 【方法/过程】运用文献分析和CiteSpace软件,对近5年我国信息行为研究动态及未来研究趋势进行分析。【结果/结 论】总结出医疗健康情境、生活情境、工作情境及社交媒体情境四个情境下的研究热点;归纳出扩充及细化研究群 体、注重研究理论与模型、注重研究方法、关注医疗健康领域及关注社交媒体的应用 5个未来研究趋势。【创新/局 限】未来将对国外信息行为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并与国内进行对比。  相似文献   

12.
严炜炜  赵杨 《情报科学》2018,36(1):19-23
【目的/意义】面向具有多元科研主体参与特性的科研协同信息行为构建风险管理体系,有助于防范和解决 科研协同信息行为中的多元化跨系统风险。【方法/过程】本文基于科研协同信息行为中的风险识别和风险管理流 程梳理,确立了科研协同信息行为风险管理体系组成要素和建设阶段。【结果/结论】面向科研协同信息行为的风险 管理体系应围绕跨系统风险管理组织体系、科研协同内部控制系统和协同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分阶段实施构建。  相似文献   

13.
赵庆龄  王彤 《情报科学》2017,35(6):90-93
【目的/ 意义】随着“互联网 + ”概念的提出并被作为一个国家战略,图书馆管理和服务进行变革必将成为 大势所趋。【方法/ 过程】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介绍了“互联网 + ”环境下图书馆发展现状,在深入理解“互联网+” 六大特征的基础上,用“互联网 + ”的思维来创新图书馆服务模式,同时将知识协同理念融入图书馆管理和服务。 【结果 / 结论】提出了图书馆知识协同服务模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意义】信息消费已日渐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比较研究我国不同区域农村信息消费的变化状 况和影响因素,对推动农村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以及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文章基于 2000-2015年省级面板数据,测算农村信息消费省际差异的演变,运用Shapley值分解法考察各影响因素对信息消 费省际差距的贡献程度。【结果/结论】结果表明:农村居民信息消费地区间的差距明显,但落后地区对领先地区存 在“追赶效应”;推动差距扩大的影响因素依次为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信息设备拥有量、城镇化水平和人口抚养比, 居民受教育程度和地区固有因素成为促使地区间差距缩小的力量。  相似文献   

15.
赵欣  王倩雯  张长征 《情报科学》2017,35(10):18-22
【目的/意义】作为新兴的互联网知识源,专业虚拟社区得到信息与知识管理领域学者的关注;专业虚拟社 区中知识贡献者少而知识搜寻者多的现象成为学者热议的问题。【方法/过程】本文从动态视角出发,运用计划行为 理论考察专业虚拟社区用户从知识搜寻者转变为知识贡献者的内在机理;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工具AMOS对234份 有效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结果/结论】研究发现:专业知识水平中介了知识搜寻行为与知识贡献行为间的正向关 系,互惠规范正向调节专业知识水平与知识贡献行为间的关系。据此,本文凝练出知识搜寻者转变为贡献者的两 大机制 — —‘能力机制’与‘动力机制’;并向专业虚拟社区的运营商和管理者提出了鼓励知识搜寻、提倡互惠规范 等培养用户促其转变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陈娟  高杉  邓胜利 《情报科学》2017,35(5):69-74
【目的/意义】对“知乎”用户进行分类,识别不同类别的用户特征,并对其问答行为进行分析。【方法/过程】 运用火车头采集器抓取社会化问答平台用户个人特征与行为的客观数据共计475636个,运用R语言进行样本分 离,对三类子样本构建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结论】Question_lover组用户的行为动机以求知动机与利他动机为 主;Answer_lover组用户表现较符合社交型用户特点;Majority组用户具有很强的享受帮助、兴趣动机和社交动机, 该组男性用户在问答行为上显著活跃于女性用户,但这种差异在其他两组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意义】分析虚拟学术社区科研人员信息行为的协同机制,揭示科研人员信息行为的协同效应,促进 科研人员信息行为效率的提高和虚拟学术社区管理的优化。【方法/过程】基于要素分析,对虚拟学术社区科研人员 信息行为的主体协同、知识协同、资源协同和目标协同机制进行研究,并以ResearchGate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案例分 析。【结果/结论】虚拟学术社区科研人员信息行为需要财力资源、人力资源和知识资源的协同支持,通过多主体进 行互动交流和知识重组,实现知识交流、共享、创新和合作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意义】揭示用户在“互联网+”背景下的信息获取及利用规律,预测信息需求情况的发展趋势,重构 高校图书馆协同服务机制,形成主动化、个性化和智能化的服务范式。【方法/过程】运用灰色模型和Matlab拟合模 型两种数据拟合方法对高校用户信息行为的动态关系进行定量研究,对比分析两种模型的拟合结果,根据其特有 的内在规律作出必要的简化假设,掌握高校用户的信息行为动态,在本质上影响协同服务机制中各参与因素的结 构调整。【结果/结论】提出用户终端与移动终端相协同的PC-MT协同服务机制,包括信息需求响应机制、知识组织 与传输机制和服务评价与反馈机制,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效益和用户满意度。  相似文献   

19.
刘慧悦 《情报科学》2017,35(7):39-43
【目的/意义】旅游市场信息对旅游流具有引导作用,因此,清晰准确地认识旅游者信息需求,对更好的编制 信息化建设路线图、提高旅游信息服务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本文选择四川九寨沟为研究对象,通过 建立多元回归模型探讨旅游信息需求的具体内容及信息需求的期限效应。【结果/结论】结论说明信息流与旅游流 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重视核心旅游信息的获取,包括对“行”和“游”的相关信息需求。同 时,旅游者在不同的期限内对不同旅游信息需求存在程度差异。  相似文献   

20.
张坤 《情报科学》2023,(3):33-44
【目的/意义】构建网络健康信息搜寻行为(OHISB)影响因素的整合理论模型,以丰富OHISB领域的理论框架,助力全面理解用户OHISB的影响机制,为网络健康信息服务优化和用户行为引导等提供有益启示。【方法/过程】借助程序化扎根理论方法对国内外70篇相关文献进行内容分析与范畴编码,从宏观层面提炼OHISB的影响因素,并构建OHISB影响因素整合理论模型,具体涵盖了6个主范畴,21个基本范畴和118个初始概念。【结果/结论】OHISB受信源、信宿、环境、情境和媒介要素的共同作用与影响,其中,信宿因素属于内驱变量,信源、环境、情境和媒介因素属于外驱变量。通过对5个要素进行整合分析,针对性地从信息发布方、信息搜寻者和政府组织及其他相关服务提供方层面提出若干策略建议。【创新/局限】构建了OHISB影响因素整合理论模型,为用户OHISB的形成或变化提供了系统解释框架,未来需对各影响路径进行实证分析以规避研究主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