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5年春季,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单位在位于周家庄遗址西北的崔村南堡附近选点发掘,揭露出龙山及其后多个历史时期的遗迹,出土大量陶、石、骨及少量铜器。本文简要介绍该年度发掘所获的龙山期的遗迹与遗物,指出此次所获龙山遗存的陶器文化面貌与以往在周家庄遗址所见者大致相同,属于陶寺文化之范畴,但陶器的文化面貌较之以往所见者更为多元化。这些发现丰富了周家庄遗址龙山时期考古学文化编年,为研究周家庄遗址的聚落结构,晋南乃至中原地区的文化与社会变迁等学术问题提供了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2.
龙门堂墓地位于湖北省郧县东约40公里的安阳镇小河村一组的五谷庙岭,2010年11月至2012年6月,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南开大学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系对该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发掘墓葬77座,本文对其中M50、M73、M74与M77四座墓葬的发掘及出土情况进行介绍。四座墓葬均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随葬品主要以陶器为主,出土少量铁器。依据墓葬形制、器物组合等判断,M50的时代为西汉晚期至东汉早中期,M73、M74和M77的时代为西汉早期至中期。以上墓葬的发掘为探讨龙门堂地区汉代葬俗提供了丰富的原始资料。此外,结合龙门堂墓地以及临近的龙门堂遗址,可以为研究墓葬与居住区的关系、墓地安排及中下阶层人群的社会生活及物质文化等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层位关系为基础,结合陶器的型式演变及组合变化,将西夏侯遗址第一次发掘遗存分为四期,在分期的基础上对遗址墓葬的埋葬顺序稍作分析。  相似文献   

4.
上郭—邱家庄遗址位于山西省闻喜县桐城镇,2021年由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单位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对上郭古城北城墙及城内开展考古工作,发掘了8座墓葬,其中M1和M8两墓并列,间距3米,为夫妻异穴合葬墓。两墓出土器物丰富,有铜礼器、玉石器、陶器等,墓葬年代为春秋晚期,为研究这一时期晋国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资料。  相似文献   

5.
2012年5月,中国国家博物馆和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在进行浊漳河流域早期文化考古调查活动中,对屯留柳行遗址进行了调查和清理,发现了丰富的史前文化时期遗存。该遗址的遗物主要出土于灰坑H1和H2,两个单位所出的陶器在器类、质地、纹饰、制法上相同,表现出仰韶时期庙底沟文化阶段的典型特征。该遗址出土数量众多的尖底瓶残器,形态大多为锐角尖底、口部重唇,且两个部位的形态变化较小,应该代表了一个时间较短、面貌变化不大的文化发展阶段。总体来看,该遗址属于内涵单一的庙底沟文化中期阶段的典型遗址,出土陶器与晋南地区同时期陶器面貌基本一致,而与晋北同时期陶器差别较大,反映出仰韶文化发展和传播过程中因距离和地理环境而造成的面貌差异。柳行仰韶文化遗存为深入认识山西东南部史前文化提供了重要素材。  相似文献   

6.
商周玉石容器在大型墓葬偶有发现,与同时期的容器在形制、纹饰、尺寸大小上极为相近。本文就玉石器皿的器型、纹饰、年代等问题,结合墓葬出土的青铜器、陶器等进行类比,认为玉石容器与青铜礼器的相似性主要表现在簋、盘、豆、觯这几种器型上,纹饰方面也尽量模仿青铜器但较为简单,但也有器物仿陶器。商代的玉石器皿以实用器为主,主要出土于殷墟,西周则主要发现于周原地区,均为把玩的小器皿,而非实用器。  相似文献   

7.
刘家庄遗址位于济南市古城区西北约3公里的城中村—刘家庄村,是一处商周和唐至明清时期的遗址。2010年7月—2011年2月,济南市考古研究所对其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清理出大量灰坑、墓葬等遗迹。M121、M122两墓规模较大,随葬器物丰富,出土大量青铜器,器形完整及可辨者共计121件,其中容器22件,有鼎、甑、簋、爵、觚、斝、卣、壶等;兵器77件(组),有戈、矛、刀等;另有少量玉器及陶器等。部分青铜器上带有族徽铭文,共计4种14组。两座墓葬出土器物与殷墟同类器物极为相似,初步推测两座墓葬时代为殷墟三期,墓主人为中等贵族。发掘表明,晚商时期刘家庄区域居住着至少一支与商都殷墟有密切关系的氏族,再次验证了济南在商代的重要位置,为山东地区商代政治、经济格局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同时对研究济南的城市变迁也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2011年4月,配合中卫—贵阳输气管线建设,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在阆中市沙溪街道办事处嘉陵村二组大雁山发掘清理崖墓7座。墓葬排列有序,依山势呈"一"字形排列。墓葬均为单室墓,其中4座保存较好,出土有陶俑、陶器、五铢钱等,属于东汉晚期墓葬。大雁山崖墓的发掘以及出土的陶器、釉陶器、陶俑等随葬器物,为嘉陵江流域汉代崖墓的分期研究积累了新的资料,对探讨当地东汉时期社会生活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9.
在彭城以北的磁山新石器遗址中,已经出土了大量夹砂褐陶和红陶器,据社科院考古考察发现最早的文物可测定于前5500年,被称为"磁山文化"。磁山地区是我国古老陶器的发祥地之一。本文将对宋代磁州窑中的吉祥图案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0.
左洁  崔明 《兰台世界》2013,(12):141-142
在彭城以北的磁山新石器遗址中,已经出土了大量夹砂褐陶和红陶器,据社科院考古考察发现最早的文物可测定于前5500年,被称为“磁山文化”.磁山地区是我国古老陶器的发祥地之一.本文将对宋代磁州窑中的吉祥图案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1.
2020年度在西吴壁遗址发掘地点所见二里头文化、二里岗文化的遗迹大都为居址堆积,包括房址、灰坑等;所获遗存的陶器文化面貌与2018-2019年度所见者基本相同。这些发现丰富了西吴壁遗址的考古学文化编年,为研究当地夏商时期与冶铜相关的堆积结构、聚落功能布局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2.
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是一处重要的周代国君贵族墓葬遗址,M2009虢仲墓是一座经科学考古发掘的高等级国君墓葬,确定墓葬年代及墓主身份对研究当时的经济政治制度、历史文化风貌等至关重要。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运用类型学、考古学、文献学的方法,通过对比器物的形制、纹饰,系联铜器铭文,结合相关文献记载,对虢仲的身份进行了考证。传世虢仲鬲器主虢仲即M2009墓主虢仲,为国子硕父鬲器主硕之父,器物年代较虢季氏(虢文公)子鬲稍晚,较虢季(虢公忌父)鬲稍早,在两周之交;虢仲墓出土的两类虢仲鼎均具有明显的西周晚期宣、幽时的特点,其时代亦在两周之交;虢仲生前曾"受天子禄",其身份地位与两周之交时扶植周携王的虢公翰相符,M2009墓主虢仲应即虢公翰。  相似文献   

13.
2018-2020年,中国国家博物馆、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及运城市文物保护研究所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在山西西吴壁遗址开展了三年五个季度的考古发掘工作,揭露出丰富的史前及其后多个历史时期的考古学文化遗存。本文主要简报发掘所获东周遗存,并对其进行简要分析。文章指出,西吴壁遗址东周聚落面积约100万平方米,包含居址和墓葬。已发掘的东周遗存皆为居址,时代多属战国,另有少量可早至春秋晚期,文化面貌与侯马新田遗址同时期者基本相同,属晋文化范畴。这些遗存丰富了遗址的考古学文化编年,为研究遗址的堆积结构、聚落变迁等问题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4.
苇沟墓地位于翼城县县城西北部约2公里处的唐兴镇苇沟村东,位于苇沟—北寿城遗址东部边缘。2012年11月至2013年1月,为了配合翼城县北环路改造工程建设,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对施工范围内发现的遗迹现象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掘总面积1870平方米,清理灰坑、窖穴、陶窑和墓葬共36处。其中东周墓葬20座,包括18座竖穴土圹墓和2座偏洞室墓,随葬器物以陶器为主,丰富了本地区东周陶器墓葬的分期年代框架,对于研究晋南地区晋文化的构成与演进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穆乐 《大观周刊》2012,(45):18-18,9
鹿邑县太清宫镇隐山遗址发现了一座商末周初长氏贵族大墓,它的发掘进入1998年全国重大考古新发现提名。从其出土文物、所处地理位置的历史变迁可以证实此墓属于历国境内。从此墓中夯土城墙的发现以及墓葬形制、埋葬习俗、铜器器形及组合综合分析,此墓有明显的商文化因素。结合长氏墓所处的时代特征及地理位置,长氏墓当属商周时期厉国的墓葬。  相似文献   

16.
史前遗址博物馆展示面临着遗址出土物不具备观赏性而无法成为展览支撑,考古学研究成果又无法为展览提供切实可用的阐释信息和内容脚本的现实问题。本文结合跨湖桥遗址信息解读的实际案例,以公共考古学的理论为基础,对如何通过考古学信息解读为博物馆展示提供内容支撑的问题作了一些思考和探索。文章认为,通过考古学信息解读能够为该类遗址博物馆构筑出信息主导型的展览方式。这一展览方式的采用既以考古学信息解读为基础,也对研究与解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2017年10月至12月,中国国家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泗洪县博物馆合作对雪南遗址进行勘探和发掘,初步确认其为一处顺山集文化时期的环壕聚落。本次解剖了环壕的局部,出土大量陶器、蚌器和少量石器、骨角器和动植物遗存。根据出土遗物和加速器质谱碳十四测年结果判断,壕沟的始建年代不晚于顺山集文化一期,至顺山集文化三期被废弃。出土了炭化水稻和驯化类型水稻小穗轴、水稻植硅体等,为顺山集文化时期水稻驯化实践的有力证据。大量蚌壳和蚌刀的出土,有别于此前揭示的顺山集文化生业结构与手工业构成。此次发掘,为研究新石器时代中期淮河中下游的聚落形态与生业经济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8.
堰台遗址是位于淮河中游南岸的一处典型台形遗址,2004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基本摸清了该遗址的聚落布局,并根据出土遗物判断遗址的年代为西周至春秋时期。简报重点介绍了堰台遗址的地层堆积情况及构成聚落的环壕、墓葬、房址等重要遗迹概况,展示了部分具有分期意义的遗物标本。  相似文献   

19.
2014年发掘的周家寨墓地是孔家坡汉墓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M8再次出土了竹简《日书》,是我国近年出土的重要文献;同时该墓出土的木牍,再次确证西汉时期今湖北随州一带曾有一"桃侯国"。M9、M22是除M8之外,另外两座比较重要的墓葬,是四座带墓道的墓葬中保存稍好的两座,规模亦为整个墓地最大,证明其等级明显高于其他墓葬,对研究整个墓地的等级制度具有重要的作用。从出土器物的特征判断,这两座墓葬的年代应在西汉中晚期;出土器物的数量也较为丰富,尤其是出土了一批保存较好的西汉青铜器,这在江汉地区并不多见。M9、M22的发掘,为研究随州地区秦汉丧葬制度、侯国地理等提供了重要的材料,也为研究江汉地区西汉中晚期的考古学文化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20.
六朝时期上承秦汉,下启隋唐,在中国考古学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岭南作为中国最早进行六朝考古的地区之一,相关研究也层出不穷。本文将岭南六朝考古学研究历程分为肇始期、积累期、发展期和兴盛期四个阶段。就目前而言,断代问题依然是制约岭南六朝考古学研究推进的重要原因,纪年砖墓与纪年墓的关系以及纪年砖墓的断代也极为复杂。基于此,选取了学术界争议较大的乳源虎头岭南朝墓作为个案研究,从纪年砖和出土器物两个方面着手对该批墓葬年代进行重新厘定,推定墓葬年代为东晋中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