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韩雷  邱均平 《情报科学》2022,40(10):107-113
【目的/意义】期刊评价的方法繁多且复杂,无法分辨其中的好坏,对于方法的效果也是难以锚定,使得期刊 评价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方法/过程】本文在主成分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期刊评价方法 ——主成分-BP人工神经网络法,以《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人文社会科学)》(2021年)的585种综合性人文 社科期刊作为评价对象,将评价结果同权威期刊评价结果进行对比,再对评价方法进行分析。【结果/结论】研究结 果表明:主成分-BP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同部分传统方法相比结果更加精准;主成分-BP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对评价 对象要求较高;为其他领域期刊评价以及评价方法提供一定的借鉴思路。【创新/局限】本文仅以人文社科期刊为 例,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性,今后应进一步扩大研究主体范围并尝试将这种方法用于其它领域的评价。  相似文献   

2.
【目的/意义】以考古学界大师宿白为例,试图在人文社科领域构建学术大师的学术生涯量化分析体系,进 而探讨该学科学者的学术生涯定量评价方法。【方法/过程】本文以超星学术发现和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这两 大数据库收录的宿白的学术成果以及施引文献为研究对象,主要运用词频统计、共现分析和引文分析等科学计 量学的相关方法,并辅之以信息可视化技术,对先生多年来的学术成果进行定量分析。【结果/结论】研究结果说 明以定量评价方法为核心,辅以定性评价,并结合信息可视化技术,可以直观地再现人文社科学者的学术生涯 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3.
戴鹏杰 《情报科学》2021,39(6):75-83
【目的/意义】洛特卡分布以及对应的科学生产率概念是分析了解学科发展规律的重要工具,有助于重新审 视中国人文社科各学科发展现状与相互关系。【目的/意义】本文采用二次文献中复印报刊资料中所全文转载的学 术论文为研究基础数据,根据洛特卡定律分类及整体描述了中国人文社科整体与各一级学科的科学生产率。【结 果/结论】研究结果显示,人文社科的整体科学生产率有逐年下降趋势,低产作者的数量明显萎缩;一级学科间的科 学生产率差异明显,部分应用型学科、热门学科依然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2016年后党和国家一系列鼓励中国特色 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政策对于学科发展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创新/局限】首次针对中国人文社科二次文献以 及下属各分支学科的整体研究,数据的完整性与准确度有较好保障,且深入分析了多个中国人文社科一级学科之 间的发展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意义】研究中文人文社科领域撤销论文特征,促进中文人文社科论文规范出版,为预防与治理学术 不端提供策略。【方法/过程】通过统计分析、文本内容分析和可视化方法,对103篇撤销论文的文献计量特征、撤稿 特征进行分析。【结果/结论】撤稿现象在人文社科领域普遍存在,且撤稿流程不规范;撤稿的主要原因是学术不端, 且行为更加隐蔽;学术不端的发现途径主要是读者举报,对撤销论文的处理缺少后续追责;论文撤后仍在产生学术 影响力;建议加强期刊伦理建设,规范中文期刊撤稿;重视隐性学术不端行为的防范与甄别;多部门联合开展学术 不端追责;加强数据库的撤销论文管理。【创新/局限】聚焦中文人文社科领域撤销论文,对撤稿特征进行分析,并提 出对策建议。目前该领域撤销论文数据较少,使研究结果具有一定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系统盘点近年来中国主办的人文社科国际期刊的发展现状,预测其中ESCI期刊的发展潜力和未来趋势,为提升我国人文社科国际期刊影响力提供参考。【方法】基于2015—2021年JCR,结合各期刊官网信息,系统调研分析中国人文社科国际期刊的收录规模、学科分布、影响因子、自引率等相应数据。【结果】中国主办的SSCI期刊仅11种,A&HCI期刊2种,ESCI期刊50种,这与我国科研实力并不相称。虽然期刊影响因子、学科分区和期刊引证指数等指标表现优秀,但存在期刊总量少、学科单一、“借船出海”和竞争力不足等困境。【结论】未来应重视和扶持中国主办的人文社科国际期刊,鼓励期刊加入ESCI,以扩大SSCI和A&HCI收录规模,全方位加强期刊的国际化建设,推动中国话题的国际传播,打造自主国际出版平台和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6.
鲁国轩  杨冠灿  宋欣 《情报科学》2022,40(9):154-158
【目的/意义】数字人文作为人文社科和计算机技术的跨界学科,在高速发展的同时面临概念界定不明确、 专题期刊缺乏等问题,增加了文献搜集难度。需要构建适合的识别分类模型,形成数字人文专题文献库,助力数字 人文研究。【方法/过程】分析数字人文学科的内涵,归纳数字人文文献特征,在人工识读标注的基础上构建机器学 习模型,实现对数字人文文献的自动识别与分类。【结果/结论】提出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数字人文文献识别分类模 型,对图情领域数字人文文献实现了较好的识别效果。【创新/局限】将机器学习算法应用到数字人文文献分类,较 好应对了词汇复杂和数据量较小的问题;进一步研究可使用深度学习等更复杂的模型,并实现不同领域数字人文 文献的多分类。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统计分析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分布特征,探讨我国社科期刊生产、分布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方法】 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中收录的1007种社科期刊作为研究对象,从出版周期、创办时间、主办单位、地区分布四个角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从出版周期看,我国社科期刊以月刊和双月刊为主;从创办时间看,新老期刊结构不合理;从主办单位看,科研机构和学校是社科期刊主办单位的主力;从地区分布看,社科期刊地区分布不平衡。【结论】 我国社科期刊的发展存在分布不平衡的问题,不利于提升社科期刊的学术传播力和社会影响力,据此提出改进建议,对我国社科期刊繁荣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中国科普期刊发展概况,提出中国科普期刊创新发展对策。【方法】以中国知网发布的《中国精品科普期刊文献库》中的223种优秀科普期刊为研究对象,对其创刊时间、主办单位、出版地、出版文献量、期刊领域和期刊荣誉等信息进行计量研究。【结果】中国科普期刊历经萌芽、起步、蓬勃发展和平稳发展等时期,呈现出版文献量较多,出版地和主办单位较集聚,“医疗保健”类科普期刊数量最多,“科技之光”类科普期刊停刊比例大,“青少年科普”期刊和“社科视野”科普期刊数量太少等现状。【结论】中国科普期刊应抓住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历史机遇,顺应时代和读者需求,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力寻特色发展优势,丰富期刊刊发形式,以实现中国科普期刊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构建一组反映期刊内部特征信息的作者特征空间向量,以拓展期刊影响力分析方法。【方法】 以图书情报学领域18种核心期刊2011年第1期的380篇论文为研究对象,选取其中3/4的文献为训练样本,构建基于作者特征的期刊影响力预测模型,以剩下的1/4论文为测试样本,检验预测模型的有效性。【结果】 实验发现,期刊影响力预测模型与4年后对应期刊的影响因子具有较好的吻合度。【结论】 说明由期刊作者特征研究期刊影响力是可行的,为研究期刊影响力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有效的同行评议能加速成果出版、学术交流与科学传播。为加快科学交流,我国期刊出版界应改进评审制度。【方法】通过文献调研法,分析基于同行评议的论文评审制度存在的问题。以国际著名生物医学类期刊eLife的最新出版模式eLife assessment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特点、优势和不足。【结果】eLife assessment可实现对现有论文评审制度的变革,公开同行评议内容,恢复作者自主权,实现论文发表后的互动评论和随时修改。【结论】我国的期刊出版业可借鉴eLife assessment模式,尝试对论文评审制度进行改革和创新,如适当提升对有争议论文的宽容度,尝试开展开放同行评议,建立论文实时评价和修改机制,探索基于论文质量的期刊评价体系和构建有学科背景的强大编辑团队。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以江苏省高校农林医药期刊论文为例,构建基于我国科技论文传播环境的科技期刊论文传播力评价体系,为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全面的科技期刊论文影响力评价体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16种江苏省高校主办的农林医药科技期刊的640篇论文为研究对象,采用大数据挖掘法获取其在各网络媒介平台的传播数据,借鉴Altmetrics的理念,挖掘、筛选出16个表征论文传播效果的评价指标,并与期刊论文传播效果的3个层次对应。采取层次分析法进行层次和指标权重赋值,构建论文网络媒介融合传播力的计算模型,得出640篇论文的传播力指数。将各刊传播力指数排名前10%的论文的传播力指数之和作为期刊传播力,对各刊传播力进行评价。【结果】建立基于我国媒介融合传播环境的科技期刊论文传播力评价体系。由该评价体系的研究成果可知:所研究的江苏省农林医药期刊2019—2020年论文的最高传播力指数最大值是最低传播力指数最小值的229.00倍;最高期刊传播力是最低期刊传播力的10.37倍,期刊传播力与2021年期刊复合影响因子、期刊影响力指数显著相关。【结论】立足于我国媒介融合传播环境挖掘、筛选期刊论文传播力评价体系指标,并结合由浅入深的科技论文传播效果的3个层次,较客观地表征科技论文传播力,为科技论文评价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杨波  李中乾 《情报科学》2021,39(9):35-41
【目的/意义】对中文学术论文中的外文文献引用特征的充分挖掘和系统分析是了解国内学者的外文文献 资源使用规律,从而促进外文资源合理利用的有效手段,也是完善论文质量评价体系和制订文献保障战略的重要 研究课题之一。【方法/过程】从论文审稿人和指标评价角度,对外文文献利用的主观意愿、期刊质量相关性、研究主 题特征等要素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结论】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期刊审稿人对外文文献的价值一致持肯定态度, 期刊外文引文率和影响因子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不同的研究主题因国际化程度不同,外文引文率有较大 差异。【创新/局限】通过定量方法发现和解释了中文学术论文中外文参考文献的引用模式。  相似文献   

13.
耿海英 《情报科学》2018,36(12):101-105
【目的/意义】新创学术期刊的评价一直都缺席于各家期刊评价体系,但新创学术期刊作为我国学术期刊的 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评价不仅可以丰富完善现有的期刊评价体系,还可促进新刊的健康发展。【方法/过程】本 文以人文社会科学新创学术期刊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人文社会科学新刊特点,并与其他期刊评价进行比较,指出了 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新创学术期刊评价的目的应该是综合质量评价。而且从新刊的实际情况出发,评价指标体系宜 粗不宜细。【结果/结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新创期刊评价指标里可设置意识形态属性指标、学术质量指标和编辑出 版规范类指标,以评价期刊的政治方向、学术水准和编辑出版质量。此外,可考虑设置新媒体类指标以引导期刊适 应新媒体环境。评价过程中以专家定性评价结果为主,其他量化指标为辅。  相似文献   

14.
高丹  何琳  孙帆  刘建斌 《情报科学》2022,40(10):114-122
【目的/意义】对数字人文研究方法的应用情况进行量化分析,有利于加深对数字人文方法体系的理解。 【方法/过程】本研究对数字人文国际期刊和会议上发表的3245篇论文进行内容分析,统计分析了研究方法的使用 情况、使用方式、主题分布和共现情况。【结果/讨论】研究发现,数字人文领域的学者多使用实证法,对理论法的应 用较少,且绝大多数论文对于研究方法的使用还停留在较低层面。数字人文领域应用多种方法的比例高于其他领 域,整体来说,数字人文研究偏好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相关方法和案例分析法处理问题。以此为基础,对数字人文 研究方法的选取、使用与拓展,以及数字人文方法体系的优化与完善提出建议。【创新/局限】本项研究揭示了数字 人文领域方法体系的应用与发展现状,对于进一步深化数字人文方法研究具有一定贡献,但数据样本难以全面揭 示数字人文领域研究方法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被Scopus收录的国内外人文社科期刊特点,提出对提升我国人文社科期刊国际影响力的建议。【方法】采用分类统计和对比分析的方法,对Scopus收录期刊的整体情况和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重要国家的人文社科期刊进行研究和分析。【结果】英语、法语和西班牙语期刊在国际传播中占有优势,中文期刊在国际竞争中相对处于劣势,尤其中文人文社科期刊被收录较少;英国和美国所有期刊和人文社科期刊数量在Scopus中占据垄断地位,虽然近年来我国被收录的人文社科期刊不断增多,且增速较快,但目前我国被收录人文社科期刊数量排名第13。在中国、美国、俄罗斯、日本、韩国和印度等国家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明显高于人文社科期刊,而英国、西班牙、意大利、法国和波兰等国家的人文社科期刊比科技期刊的对外传播力更强。除了西班牙、意大利、法国、巴西和俄罗斯被收录期刊以本国语期刊为主外,其他世界重要国家被收录人文社科期刊都以英文期刊为主。美国在心理学领域被收录的期刊最多,在其他学科领域都是英国被收录的期刊最多。我国被收录人文社科期刊涉及学科领域较广,其中心理学领域表现最佳,在某些二级学科领域我国没有期刊被收录。大多数英国、美国和荷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意义】研究我国高校数字图书馆的现状、进展和预测未来发展趋势。【方法/过程】以CNKI中的CSS? CI期刊论文为数据来源,利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2001年-2015年我国高校数字图书馆的研究论文进行了统计 分析。【结果/结论】主要统计了该领域研究论文发表的时间分布、期刊分布、核心作者分布、研究机构分布,以及论 文高频关键词分布五个方面的情况,希望对我国高校数字图书馆的进一步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7.
摘 要 【目的】分析医学期刊基金论文比与影响因子等指标的相关关系。【方法】 选取2011年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数量最多的6类医学期刊(共152种)为研究对象,以2011-2014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为数据来源,将两年基金论文比和影响因子等指标作为分析对象,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 该6类期刊的两年基金论文比与影响因子并无显著相关性(P值均大于0.05)。基金论文比与其他期刊评价指标也不完全有相关性。【结论】 基金论文比不适合作为国内期刊评价的重要指标,办刊人和期刊评价体系应该科学理性地看待基金论文比。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医学期刊基金论文比与影响因子等指标的相关关系。【方法】 选取2011年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数量最多的6类医学期刊(共152种)为研究对象,以2011-2014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为数据来源,将两年基金论文比和影响因子等指标作为分析对象,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 该6类期刊的两年基金论文比与影响因子并无显著相关性(P值均大于0.05)。基金论文比与其他期刊评价指标也不完全有相关性。【结论】 基金论文比不适合作为国内期刊评价的重要指标,办刊人和期刊评价体系应该科学理性地看待基金论文比。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改进现有百分位数指标在揭示期刊载文量特征方面的不足,构建基于被引频次与载文量双重分布的期刊评价指标PRC。【方法】 以2016版《期刊引证报告》生物学学科的85种期刊为研究样本,通过二八定律筛选核心论文样本集,利用布拉德福区域分析法设计基于文献密度分布的载文量权重,利用百分位数建立基于被引频次分布的引文指标,构建期刊综合影响力评价指标PRC。比较PRC与其他文献计量指标的相关性,验证指标评价效果。【结果】 PRC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影响因子的内在缺陷,也能合理揭示期刊的出版规模效应,很好地均衡了相对值和绝对值两类指标,改进了百分位数指标的评价效果。【结论】 PRC指标兼顾被引频次和载文量双重分布,从数量和质量两个维度衡量期刊影响力,可用于评价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从话语权视角构建学术期刊四维评价框架,推进话语权与期刊评价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方法】采用文献调研、比较分析等方法梳理国内外期刊评价的研究现状,对话语权与学术话语权的概念进行界定,论述学术话语权的形成机理,在此基础上提出学术期刊四维评价框架与学术期刊话语权提升策略。【结果】学术期刊话语权由主体、内容、客体、渠道、效果5个话语形成要素有机配合、相互作用而成,其评价可从引导力、原创力、影响力和传播力4个维度展开,评价方法可从数据获取、数据分析、模型构建和模型应用4个方面进行创新。【结论】以多维度、多要素、多指标、多方法融合评价学术期刊话语权是大数据环境下的必然选择。要提升学术期刊话语权,就要树立学术地位,挖掘热点领域,构建多元立体的传播格局,紧跟全球挑战和需求变化,构建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