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刘红云 《文教资料》2009,(10):86-88
清末民初的留日运动是近代中国规模最大的留学运动,然而却出现了留学史上的一种奇特现象--留日学生集体归国事件时有发生,达13次之多.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反对日本社会对留学生的限制和歧视,中国近代留日运动在战败中开端,留学生感受最深的自然是战败国的屈辱;然而日本朝野对留学生的歧视和限制却无处不在,强烈地刺激了留日学生的民族自尊心.二是革命反清,追求民主共和.革命排满成为东渡日本的主要目的.留日学生成为当时中国革命活动中最活跃的一个群体.三是抗议日本侵略中国的暴行.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中国成为日本首要的侵略目标,促使了留日学生强烈的民族意识的形成,激起了他们投入到抗日救国运动中去.  相似文献   

2.
留日学生是一个新的知识群体,对清末以来的历史产生了多方面影响,研究他们在日经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清末民国历史的变化。范熙壬是京师大学堂首批留日学生之一,在东京和张耀曾等同学友人创办了《新译界》杂志,传播新知。通过梳理范熙壬留日期间的文化轨迹,研究其精英启蒙、理性宪政理念的形成,探究其中途回国引起的风波,可认识清末新知识人才的成长过程,并从中看出清末改革中长远规划与权宜之计的种种矛盾。  相似文献   

3.
清末中国学习日本教育的重要途径有:聘请日本教习、翻译日本书籍、派留日学生和派官绅赴日考察教育.其中对派官绅赴日考察教育研究为学界所忽视,故拟时官绅赴日教育考察的兴起与发展这一近代教育史上颇为重要的教育事件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4.
安徽是清末留日学生大省之一。其留日学生有姓名可考者共计171人,大多为官费生。安徽留日学生众多的原因,除受全国留日大潮的影响之外,还与周边环境的作用,清末推行新政对大量新式人才的渴求,官绅和早期留日学生的宣传推动等有关。安徽留日学生不仅具有全国留日学生的一般特征,同时还受区域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具有与其他省份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又反过来影响日后安徽的政治改革、文化发展及社会变迁等历程。  相似文献   

5.
留学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唐朝时期日本向中国派了大批留学生,使中国灿烂的古代文化飘洋至日,对日本的政治、经济和思想发生了深远的影响,二十世纪初年,两万多中国留日学生则从日本引进了许多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直接影响了中国近代的政治变革和思想演变。留日学生在这方面的不懈努力和卓越贡献,构成了清末留日学生运动的一项重要内容。留日学生引进日  相似文献   

6.
1905年中国留日学生风潮述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05年,由于中国留日学生基数的猛增大大超出了日本留学教育的接收能力,日本文部省出台限制政策,颁布<收容清国人留学之公私立学校章程>.对此中国留日学生掀起了剧烈的抗议风潮.这不但是中国人留日史上的大事,更是中日两国交流的重大事件.  相似文献   

7.
《东语正规》是清末首批留日学生唐宝锷、戢翼翚在日留学期间,翻译其所使用的日语教材整理编撰而成.该书最初是自费出版,1901年由译书汇编社增补再版,后又分别由戢翼翚在上海创办的出洋学生编辑所和作新社发行.针对当时风行一时的《和文汉读法》,《东语正规》另辟蹊径,强调日语口语的学习,对清末日语教科书的编撰以及国人的日语学习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清末四川留日学生在中国留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大多数留日学生为家乡、为国家作出了积极贡献,对四川乃至中国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近代中国派遣学生留学日本始于晚清1896年。此后至民国初年,东渡留学的学子络绎于途。学成归国后他们投身于各个领域,特别对教育领域做出了革新与建设,使浙江在清末兴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破旧立新,加快教育近代化步伐。本文将从整体上浅究清末民初留日学生对浙江近代教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清末新政的推行意味着新教育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移植,然而也引发了毁学暴力风潮.毁学风潮作为一种群体性的民变事件,固然多因经济利益受损而起,但作为舶来品的新学堂疏离于中国本土社会、难以获得中国基层社会民众的认可,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深层次原因.移植而来的教育制度缺乏与中国本土社会的关联,而只是作为"陌生的他者"存在于中国社会之中.从清末毁学事件可以看出,任何一种新教育制度的引入,都需要契合中国的社会实际.新教育一方面应引导社会发展,另一方面亦不能离开社会的现实,否则不仅会遭遇有声或无声的抵抗,而且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相似文献   

11.
二程为弘扬圣人之道,以儒家人伦本体化的天理之道为标准,强调异端害道,将杨墨、佛老等界定为异端,并对其展开批判。二程认为"若尽为佛,则无伦类";老氏"绝灭礼学,则无取";杨墨学仁义而有偏;霸者不可入尧舜之道。这体现道学异端观的价值评判标准和理学异端观的时代特征,亦反映理学天理论建构的理论针对性。  相似文献   

12.
唐代以后的成都城墙,几乎都是在唐代罗城的格局与基础之上修建的。对于已被毁坏的成都城墙,五代后蜀、宋代和明代均进行过各自的修筑。清朝建立以后,经过顺治、康熙、雍正和乾隆四朝的恢复重修,使得成都的城墙、大街、大桥与城内各主要建筑的格局基本上一直保持到现代。在成都大城之内的西部,清代还专门修建了满城,用来作为满蒙八旗官兵及其家属的驻地。满城在清代是相对封闭的,未经准许的汉人不能随便进入。清朝灭亡之后,除抗日战争期间一度得到过维修外,包括满城在内的成都城墙大多被逐渐拆除了,不过时至今E1,仍然能看到一些残迹。成都城墙的兴废过程,就是这座城市历史变迁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3.
新安理学家程先、程永奇父子是朱子的及门弟子.程先以古稀之年从朱子学.程先排佛老,反对方士盗用儒家学说招摇惑众;重视儒家丧葬之礼,认为这关系到后世为人子者知慎终之义的问题.程永奇著述甚丰.其人性学说坚持孟子性善说,恪守程、朱关于人性二分法,论述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辩证关系,为丰富儒家人性学说作出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二程是北宋洛学的代表人物,他们的礼法观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并受到了当时理学思潮的影响。他们将"礼"视作天理在社会中的具体表现,为礼寻找到了形而上的依据。同时他们并没有忽视作为刑罚的法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认为为政先善法,并且强调了法的教化作用。在礼法关系上,他们继承了儒家传统的礼主法辅的思想。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考证认为,二程从学于周敦颐的时间,不止是庆历六年在南安的一次,而且还有庆历八年或皇祜元年在郴州的一次;二程兄弟向周敦颐学习的内容并不限于人生修养方面,而且在某些学术观点上有所继承。  相似文献   

16.
1903年4月中国驻美公使梁诚正式赴任,随即接受清政府的命令,致力于策动美国照会俄国按约撤兵。日俄战争爆发后,梁诚受命为维持中国中立、反驳俄国指控与美国进行交涉。当日本与俄国在朴茨茅斯进行和谈、拒绝中国介入时,梁诚又担负起搜集信息并及时汇报的使命。在此过程中,梁诚为清廷因应日俄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是一名杰出的驻外公使。像梁诚一样,日俄战争期间的一些中国驻外公使已拥有久于其任的能力,1907年驻外使馆改革又提供了制度保障,他们成为中国早期的职业外交官。  相似文献   

17.
新安理学家程洵是朱子赏识的弟子之一。程洵对理有一个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的认识过程。在这个认识过程中,朱子对其指教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在朱子的影响下,程洵成为新安理学大家之一,以至于“凡登程洵之门如出文公之门”。  相似文献   

18.
程敏政著作宏富,遍及经、史、子、集,有30余部。程敏政整理不少地方文献,为徽学的发展注入了丰富的原始资料。程敏政推崇程朱理学,又调和朱陆,在促进程朱理学向王阳明心学转变过程中做出了贡献。他编选了明人选明文总集《明文衡》,录文有很大的宽泛性,在广义的"文选学"上占有一席之位。  相似文献   

19.
人格教育是语文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本文比较分析了青年特级教师程翔和程红兵在语文人格教育理念和实践的异同 ,指出他们在人格教育探索方面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逍遥思想是庄子的主体思想,是每位治庄者所不能越过的论题。成玄荚作为一名道教理论家,从道家和道教的立场,以《庄子疏》为中心表达了自己的逍遥思想,本文就此予以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