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2 毫秒
1.
海明威的小说常常透露出一些与存在主义类似的认识。《乞力马扎罗山上的雪》表现了哈里生存的困境及在荒谬世界中的追求,通过顿悟理解了存在的意义,最终平静地死去。首先,哈里由于战后创伤处于生存困境,破碎的价值观与信仰使他陷入道德危机,亲手毁了自己的真爱。对这个荒谬世界的回忆使他顿悟:人活着只是为自己,与他人无关,明白了生存的本质——存在与追寻。乞力马扎罗山的幻象是他顿悟后对自己一生总结。他清晰地看清了自己的一生:不停地追寻——真爱、作品以及真实。  相似文献   

2.
《乞力马扎罗山的雪》映射出海明威的人生轨迹和生命意识,其意识流手法和丰厚的象征解读了战争留下的心灵创伤,揭示了"迷惘的一代"对生存的困惑,表征了写作是哈里亦即海明威生命的维系,寻求才是永恒,直面死亡才会深思生命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分析《乞力马扎罗山的雪》中所展现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人的自我异化以及人与社会的异化,探讨异化所造成的人与人的冷漠、隔阂与人性的孤独,人的自我散失、变为"非人化",展现海明威对异化的社会与人性的思考,进而揭示主人公哈里在临死前内心挣扎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与迷茫的一代人及海明威其他作品中的主人翁相比,揭示了《乞力马扎罗的雪》中主人翁哈里的觉醒。文章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揭示,一是清醒的初衷。哈里进入上流社会的初衷是为了了解有钱人的生活,从而在他的作品中揭示有钱人的罪恶。虽然事与愿违,他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但他刚开始的目的不是为了寻欢作乐。二是情感上的清醒。在对女人的态度上,哈里主要是自责。三是灵魂的清醒和心灵的归宿。面对死亡,他的灵魂得到了升华,如同乞力马扎罗山颠不朽的冰冻豹尸,他找到了精神的圣殿。海明威通过对哈里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表明了他对女性和自我的反思以及他对作家的创作追求和创作力的深切关怀。  相似文献   

5.
《乞力马扎罗山的雪》是一篇值得深入研究的小说。这篇小说没有曲折的情节,甚至主要人物没有充分行动,但是,却让人觉得内容丰满,动人心弦。究其原因,本文认为,这与海明威娴熟地运用意识流、象征、聚焦叙事等艺术手法密不可分。一.意识流手法《乞力马扎罗山的雪》的主体内容由对话与回忆构成。哈里的回忆并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乞力马扎罗山上的雪》中的人物形象着手,着重分析了作者所使用的一些艺术手法(如:意识流、象征等)对人物形象塑造的意义。阐明了哈里这个人物形象所具有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文章认为当代新写实主义的代表作家池莉,用她细腻敏感的眼光,用她那管”还原生活”的笔,通过《烦恼人生》、《来来往往》、《有了快感你就喊》等3部作品,揭示了以印家厚、康伟业、卞容大为代表的中年男性的生存状态,展示了他们陷于困顿、不断追寻、最终解脱的精神历程。并通过对这3部作品中男性形象的分析,进一步解读了池莉笔下男性独特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8.
林楚茵 《成长》2020,(4):195-195
“乞力马扎罗山,白雪皑皑,海拔一万九千七百一十英尺,据称是非洲最高的山。西高峰在马赛语中被称作‘恩加奇—恩加伊’,即上帝之殿。接近西高峰处有一具风干冻僵了的猎豹尸骸。猎豹到这样的高度到底要寻求什么,尚无人做出过解释。”《乞力马扎罗山的雪》是海明威的一篇意识流小说,讲述了名大于实的作家哈里在非洲度过生命中最后半天的情形。  相似文献   

9.
在小说<白骨>中,芭芭拉·高迪以非洲象的视角,通过创造性地运用英雄原型中的追寻、成长和拯救三个母题,揭示小说的宗教主题:追寻和拯救,并由此隐射了作者对现代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异化生存状态的批判和拯救途径.  相似文献   

10.
海明威<乞力马扎罗的雪>是其意识流小说的经典,曾引来了无数学者的关注,本文对<乞力马扎罗的雪>的种种疑惑进行了梳理,并关注了三个争议较大的评论焦点:首先,很多读者对故事结尾哈里想象中的飞机飞达乞力马扎罗山的情景的描写讨论不一;其次对海明威的斜体使用的用意更是让很多读者捉摸不透;最让人费解的还是故事开局那段引语了.  相似文献   

11.
王蒙的《布礼》和海明威的《乞力马扎罗的雪》,从整体上看,都属放射性意识流结构,即“由一个固定的中心持续地向四周发射,象一个放射的星状”。但它们之间的差异也是明显的。《乞力马扎罗的雪》没有时间先后次序,而《布礼》则有明确的时间标志。前者意识流动快,后者突出对比,反差强烈。两部作品中主人公的感情基调,绝然不同。哈里是海明威笔下“迷惘一代”的代表,传统的伦理、道德、理想被帝国主义战争碾碎。而王蒙笔下的钟亦成,即使受到非人折磨,共产主义信念仍然坚不可摧。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福克斯公司1952年拍摄的影片《乞力马扎罗的雪》是根据美国“迷惘的一代”代表作家厄内斯特·海明威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好莱坞当年的编剧们有一套适应观念习惯的编剧法,虽老练但不怎么高明,尽管表达了了原作的主题思想和表现了原作的风貌,但他们将小说中那些精辟的警句和鲜活的情感,外化成一段遭遇和一场悲欢,像珍珠串成项链一样,最后变成一部有头有尾催人落泪的情节剧,这显然还不那么如人意。  相似文献   

13.
海明威在其代表作之一《乞力马扎罗的雪》中运用多种文体手段,如叙述者与视点转换、象征形象的巧妙运用以及对"重复"这一文体手段的突出使用,创造性地交替呈现客观叙述与人物内心意识流描述,从而把一位昔日作家十小时的死亡历程,以及在死亡重压下对于生平的种种回顾与反思清晰而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海明威小说创作的两大艺术贡献着手,以他较有代表性的吸收现代派艺术成果的作品《乞力马扎罗的雪》为例,阐述了海明威将借鉴意识流的写作技巧融入自己的作品中,从而体现他小说创作的个性风格。  相似文献   

15.
海明威作品以书写战争、刻画硬汉而闻名于世,身体书写在他的作品中经常出现。短篇小说《乞力马扎罗山的雪》在呈现死亡主题的同时,对身体叙事倾注了大量笔墨。小说中的男性身体不再具有传统硬汉形象的阳刚和力量,女性身体也在男性凝视下逐渐成为欲望渗透和权力运作的客体。通过对男性硬汉形象的解构和女性身体的书写,海明威不仅剖析了战争给现代人造成的身心"阉割",而且揭示了凝视与被凝视的两性关系。  相似文献   

16.
艾丽丝·门罗的短篇小说有着一贯的主题:逃离。通过逃离束缚自我的空间,女性探寻着真实的自我。空间批评视角观照下的女性生存空间与女性自我身份建构有着密切的关系。女性在现实生存空间里自我的缺失导致其逃离,而逃离过程中内心空间的挣扎和觉醒又促使其回归,同时,创造性地构建了属于自己的真实空间:在现实空间与理想空间之间双重栖居,发现了真实的自我。门罗通过女主人公们逃离、复归中自我空间的探寻,阐明了对"逃离"全新的看法:女性不应盲目逃离,而要坚忍地生存,要真实地生活。  相似文献   

17.
美国作家海明威的短篇小说《乞力马扎罗的雪》给人们两个方面的启示:一是告诫作家们以小说中的主人公哈里的经历为教训;二是它的死亡主题并不完全悲观,反而透露出一种更高境界的硬汉精神。而这些启示是通过海明威独特的写作艺术风格显示出来,其中包括他那独特的意识流手法,第二人称的使用及其与第三人称的交替使用,以及丰富的象征隐喻手法,等等,从而解读到一个既有高超写作技巧又对世人充满忧患与关爱,而且不忘给人们鼓劲的、集文功与文德为一体的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家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18.
网络探究性学习及其网站的设计与开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探究性学习进行研究,分析了基于网络的探究性学习的特点。介绍了运用webquest摸板进行网络探究性学习网站设计与开发的过程,并通过实例对有关的网络探究性学习问题展开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