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质。翻译是跨文化、跨语言的对话性活动;文化的根本特点是差异性和异质性。作为翻译策略,归化和异化在翻译实践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在处理文化问题特别是异质问题时意义非凡。本文以文化异质为参照点,阐述归化和异化策略。  相似文献   

2.
本文首先强调透过中文,英文两种语言所折射出的中西文化的差异性使翻译成为一项苦差使;其次,结合一篇汉语对外宣传材料,笔者试图具体阐述中西文化异质的表现,及由文化异质形成文化空缺,这是翻译难的主要原因;最后,论述中西文化异质现象带给译者的挑战.  相似文献   

3.
川渝文化合作,同源共荣、异质互补是其逻辑起点。同源与异质,是一种客观存在,其原因在社会地理的分分合合和自然地理的各具特点。同源与异质,其文化区域的认定,当以成都和重庆主城区为辐射中心。异质互补的价值目标,应该有长远与近期、显性与隐性的认定和确立。促进经济发展,只是其现实目标,更为重要的应着眼于根本的文化建设,以实现经济的和文化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文化全球化语境下,异质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可调试性要求译者正确运用归化、异化策略。多元系统论和翻译目的论均阐释了这两种翻译策略的选择受制于一定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而促使“中国英语”概念化,采取异化翻译策略是全球文化冲突中保持本土文化,吸收先进异质文化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5.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化由地域性转向整体性的重要历史时期。曹魏至晋音乐文化的胡汉、南北涵化即推动了文化变迁,北魏汉化和南朝边塞诗等也多得力于异质文化,北朝文人模仿、学习南朝文学,由南入北的文人也因文化环境改变而诗风箫瑟沉郁,主题相对集中。异质文化的介入和文化双向涵化加速了文学发展创新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6.
以儒、释、道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是多元一体的,并且有吸纳异质文化的胸怀和能力。然而,由于地理的和中华传统文化本身的原因,唐代以后中华文化所融入的有活力的异质文化成分很少。在清末中华文化被迫接触异质的西方文化。中国引进、接受西方文化有两个重大转折点:1915年的新文化运动和1919年的"五四"运动是第一个重大转折点;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则是第二个重大转折点。曾留学法国和苏联的邓小平是第二个重大转折的关键人物。在改革开放中,之前不被接受的异质文化的一些重要内容,尤其是市场经济理论和体制等被创造性引进和接受。21世纪,中华文明融进有活力的异质文明后再次爆发出巨大的发展能量。  相似文献   

7.
中华民族文化模式的形成是文化整合的结果,对外来异质文化的排斥与吸收是这种文化整合的主要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8.
不同文化的交流过程中对异质文化的误读不可避免.文化误读存在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其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对于文化误读的研究意义重大而深远.慎重、客观地对待文化误读现象是很必要的.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正确引导学生接受异质文化,避免由误读而导致的文化定势,这样可以更好地促进文化间的交流,减少不必要的交流失误.  相似文献   

9.
外来词不仅是异质文化传播的一面镜子,也丰富、壮大了汉语词汇,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斑斓的色彩和活力。对外来词的主动选择、吸收、调整和改造,反映了中华文化对异质文化的融汇能力和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0.
一、儒道思想的核心理念以及在管理中的体现中国文化内涵丰富,气势恢宏,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是儒、道、佛三家思想,其中儒道是中华民族的本土文化,是核心;佛教是异质文化,在  相似文献   

11.
由于文化具有民族性、传承性、地域性的特征,利用地区的异质文化,满足旅游者对异质文化的好奇心。将成为21世纪旅游的趋势。从这个意义上讲,发掘呼伦贝尔旅游文化的特色,强化文化对呼伦贝尔旅游业支撑作用,可使呼伦贝尔旅游业得到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2.
如何将异质文化再现是文学翻译成功与否的关键。本文以林语堂的《浮生六记》英译本为研究对象,从文学翻译难题出发,通过对文本的细读和分析,探讨中国文学中异质文化外译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夷夏之辨”是中国传统的反生态的文化中心主义的文化标准,但又含有和平主义的包容异质文化的内涵,华夏文化用于同化异质的封建伦理道德教化是积极意义与局限性互现的文化遗产,也蕴含一定程度的人民性与民主性的人文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14.
网络传媒的开放性、快捷性和包容性决定了网络文化是数字文化、"快餐文化"和多元文化。网络文化的这些特质充分说明它是一种异质文化,一种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以及个体文化都不尽相同的新型文化形态。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网络文化开始渗透到生活的每个角落,对现有文化的影响是颠覆性的,但网络文化在表层颠覆了现有文化,而在深层却与现有文化发生了融合。  相似文献   

15.
基督文化和儒家文化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异质文化,近代新教传教士的传教之路会充满阻碍。文化相对论认为,不同性质的文化之间是平等的,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强调尊重异质文化,两种异质文化和谐相处。论文以文化相对论为理论基础,以伯格理的基督教本地化文化推广为个案,从影响新教本地化推广的因素、本地化文化推广的具体策略及这种本地化推广的意义等方面分析研究了近代来华新教传教士本地化基督教推广策略,有助于加深对中国近代基督教史的认识,对现代跨文化的中西文化交流的研究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特定的企业文化对员工来讲是—个全新的"异质"文化,它是一种成年人在已经形成特定的文化观念和行为习惯之后,又开始进入到另一种不同的环境之后才感受到的文化类型。  相似文献   

17.
在后殖民时代的社会背景下,形象学中的"异国"形象研究应该扩展为"异质文化形象"研究。后殖民主义作家所接受的文化已不单纯是母国文化,他们笔下的母国形象既不属于自塑的传统形象学,也不属于他塑的异国形象范畴,而属于异质文化形象。它的意义在于能够反映出后殖民文化的混杂性、矛盾性,是作者文化身份和文化立场的体现,是后殖民文化混杂的结晶。  相似文献   

18.
论"夷夏之辨"的二重性--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夷夏之辨”是中国传统的反生态的文化中心主义的文化标准,但又含有和平主义的包客异质文化的内涵,华夏文化用于同化异质的封建伦理道德教化是积极意义与局限性互现的文化遗产,也蕴含一定程度的人民性与民主性的人文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19.
分别夷夏——儒家传统面对异质文化的接受心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和孟子是中国文化传统中分别夷夏观点的始作俑者.分别夷夏,构成中国政治思想、文化传统中潜在、持续而稳定的前定认知结构,形成民族文化心理面对异质文化的一种习惯性的无意识心态,强调“诸夏”文化对于夷狄文化的优越感,强化对异质文化的蔑视、拒斥.由于这一传统观念的制约,佛教自进入中国后,不得不一步步向儒家文化趋同,天主教拒绝中国化的态度决定了它在中国传教事业的失败.  相似文献   

20.
论翻译中的文化趋同与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应作为一种文化策略加以讨论,文化的趋同与文化的存异表示在寻找不同文化之间的普遍性的同时,也注重保持不同文化自身的独特性。翻译作为跨文化实践,翻译的表面目的是消除异质,而翻译的深层次目的则是向异质开放。异化翻译的文化意义在于对文化异质性的强调;差异是翻译存在的理由,又是翻译的目的。译者在跨越差异的同时又表现了差异,异化翻译是一个文化概念,是译者主体确立自身文化身份的依据和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