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的家乡是日本长野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这里有很多的日本农民和生意人到中国的东北寻找工作,所以长野县的人民对中国怀有很深的感情。“二战”以后,长野县的日中交流活动也很活跃,受这种环境的熏陶,我也很关心中国,所以上大学时,我选择了中作为我的第二外语。  相似文献   

2.
爱泼斯坦一生跨越了二十世纪绝大部分的漫长岁月,又进入了二十一世纪。这期间,正是人类历史长河中十分重要的时代,也是中国历史发展中具有特殊意义的一个阶段。他常对人说:“中国人一般由爱国主义走到国际主义,我却是由国际主义走到爱国主义。”也就是说,他是从人类历史发展的全局来看中国历史的,同时又将中国历史视为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部分来加以考察。因此,他看问题的视点高,看得远,分析透彻。他对中国的深厚感情根深蒂固。他从小生活在中国人民之中,与他们共同度过悲伤与欢乐,挫折与胜利。在这里,他汲取了他的全部经验。在这里,他选择了中国国籍和选择中国作为永久居住地。在这里,他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献身于一个美好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3.
编读往来     
《对外大传播》2008,(8):6-6
中国网张梅进入外宣岗位工作以来,我就成了《对外传播》的忠实读者。进入一个新的月份就会迫不及待地想看到新一期的杂志。我工作的对象国是日本,所以对有关日本的消息比较关注。  相似文献   

4.
凯特 《文化交流》2022,(1):58-60
我很小的时候就喜欢学习不同国家的历史和它们的文化.不过非常不巧的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互联网可不像今天这样普及和发达,所以对我来说,一些新信息还是通过我所在的城市图书馆的书籍来获得的. 忽然有一天,一本巨大的、拥有特殊装订样式的红色书籍吸引了我的注意.这是一本关于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教科书.书中那些亮眼的图像和照...  相似文献   

5.
《生态文化》2006,(2):F0002-F0002
我是从小在林区长大的,21岁的时候担任林场工会主席。这个年龄正是浪漫的年龄,也是开始成熟的年龄。所以我对林场纯扑的父老兄弟和他们之间真诚的情感,对大森林的一草一木都有了一些思考和浪漫的联想。我便试图把这些思考用诗的形式记录下来,所以就试探着分行写一些句子。上个世纪的70年代末,我向《延边日报》副刊投寄了一首小诗《万年青》,时任诗歌编辑的刘德昌老师给我回了一封信,并提出修改意见,不久被采用。我的诗歌创作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  相似文献   

6.
采访韩国留学生李眩周和郑善珠,约好见面是一个周六的下午,地点在杭州上城区清波街道文化活动中心,也就是她们这次展览的举办地。先是见到了郑善珠,眼前的女子面容清秀,举止文雅,开口就是“你好,你好,我是郑善珠”。从小接触书法的郑善珠从大学就开始学习中国书法。  相似文献   

7.
郑亦工 《职业圈》2005,(7):22-24
我连死的权利都被剥夺了 1959年,我出生在山西省忻州地区原平市崞阳镇下丰洼村,下丰洼是一个洼地里的小村庄.我的父母都是农民,家里有四个孩子,我的姐姐比我大9岁,我下面还有两个弟弟.因为孩子多,家里的光景并不太好,所以孩子们都用功读书.我的姐姐弟弟学习都很好,但我的成绩中等,我从小喜欢拉二胡,远近闻名,考入名校范亭中学后,成了校乐队的队长.高中毕业时部队看中我,免试去当文艺兵,但我不想受纪律的约束,就回了村里.当时,中央号召农民致富,我就到煤矿上当小工,给附近的耐火土厂搞推销,唉,要是我到了部队上,就不会站不起来了.  相似文献   

8.
历史业已注定,我的家就在中国。在这里,我成长起来,在这里,我吸取了我的全部经验;在这里,我选择了我的国籍,在这里,我正竭尽全力献身于建设一个更美好的社会主义世界。——爱泼斯坦  相似文献   

9.
日本占领广州后,我第一阶段的战地报道工作画上了一个句号,因为我一到香港,合众社就把我开除了。在香港,我在宋庆龄领导下工作一年多,帮助她宣传并争取全世界支持中国的事业。  相似文献   

10.
日本近代文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解题 从德川幕府末期、明治维新初期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战败(约起于1853年,止于1945年),为日本历史上的近代时期。 从五四文学革命至第一次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的召开(约起于1917年,止于1949年),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现代文学时期。 在中日文化交流的漫长过程中,主要是日本的列岛文化摄取以中国文化为主的大陆文化的滋养(从生产工具、生活用品至政治官僚制度、宗教伦理观念),日本接触西方文化的时间也晚于中国。洋枪、洋炮、天主教、天文、地理、数学、航海等西洋文化,最初都是经过中国传入日本。日本由于“旧物很少,执着也就不深”(鲁迅《出了象牙之塔·后记》),所以明治维新之后迅速成为亚洲第一个近代文明国家,以三十年的时间奇迹般地走完了欧洲百年的历程。自甲午战争之后,中国文化与日本文化的流向发生了根本变化:由中国流向日本变成日本向中国倒流。中国现代文学的肇始与发展,也受到了包括日本近代文化在内的域外文化的有力影响。 根据比较文学的理论,“影响”既不同于单纯接受,也不止于机械模仿,而是一种文学作品中所呈现出来的渗透,是一个启发、选择、消化、变形的复杂过程。中西文化越来越频繁的接触与越来越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个外国留学生,我选择在杭州学习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它曾经是中国的故都之一,又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城市,古代有许多诗人用诗词赞美杭州,我被诗句所描写的杭州深深吸引着。原以为到了杭州就可以看到南宋皇宫和众多的遗迹,但当我来到杭州欣赏了美丽的西湖风光之后,却没有找到像北京、西安、南京那样保存较多的历史遗迹,我感到非常惋惜。于是我选修了南宋京城杭州遗迹考察这门课。虽然考察这个题目有很多困难,最明显的是时代距离。历史上南宋时代的皇城已不复存在了,我们只能想象它以前的模  相似文献   

12.
今年5至6月间,我参加了全国青联组织的中国青年赴日考察团,在为期一个月的研修活动中,对“让中国了解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这句话有了深切的感受。一因为是研修性质的考察,所以有机会“深入生活”,接触了一些普通的日本人和日本家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与日本一衣带水,但是这个国家好像总是离我们既近又远。一百多年来,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两次踏上中国的土地,烧杀掳掠,给中国人民造成了深重灾难。如何化解中国人心头对日本的心结,如何把国家的外交政策向中国民众做出合理的诠释?涉外媒体如何在时代的发展变化中为增强各国彼此间的了解与对话做出应有的选择?为此我们走访了一系列专家学者,本刊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推出《中国:走出百年悲情》系列专题,其主要内容包括:认识——日本民族的性格了解——日本“输不起”的历史超越——中日两国的历史恩怨寻找——共同的利益交会点  相似文献   

14.
横堀克己这篇稿子,我听说已久,谋面却晚,记得前年中央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决策后,外局行动很快,组织了期刊社的“老总团”赴东北学习调研采访,我有幸与《人民中国》杂志社的副社长(用日本新闻界的习惯又可称他为“编集长”)王众一同行。  相似文献   

15.
捷克汉学家(八)徐宗才何德理(兹丹涅克赫德里奇卡),男,捷克著名汉学家、翻译家、外交家、作家、评论家、摄影家。曾任捷克驻中国大使馆文化参赞、驻日本大使。1919年7月12日出生于布拉格,父亲是一位瓷器画家,由于父亲的影响,他从小就喜爱艺术。1925年...  相似文献   

16.
“在我生命的夕阳余辉里,有人也许会问:你对自己选择的生活道路是否悔?在历史为我设定的时空中,我觉得没有任何事情比我亲历并跻身于中国人民革命事业更好和更有意义。中国人民占全人类的五分之一,在整个世界的命运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中国人民革命这一过程中,如同在一切其他过程中一样,有欢乐,有痛苦,也有曲折。但总的说来,它的道路是向上的,是对国家和国际的进步做出贡献的。”  相似文献   

17.
周瑾 《对外大传播》2005,(10):28-30
对冯骥才先生的采访,是在天津小白楼他的工作室里进行的。在约见冯先生的过程中,笔深深感觉到冯先生太忙了。据冯骥才说,他几乎每天凌晨一两点才入睡。可每次笔打电话到工作室时,在电话那头,总能听见他宽厚、响亮的声音。 “在我发表的小说中,大概以《三寸金莲》争议最为激烈。”但是这部小说被翻译成七种字,有英,有越南,有俄。冯骥才的书为什么总是被国外出版界所关注呢?“我认为有两个原因,一个跟我的小说背景有关,我的小说都有中国化和地域的背景,外国人看你中国的小说看什么?他看的是你的味道,属于中国的味道。《三寸金莲》当年引起争议的内容中,最主要的就是有读认为我在宣扬与赞美‘三寸金莲’,实际上这是读对小说的误读。《三寸金莲》不是那种以暴露中国历史传统上落后的东西来博得外国人眼球的东西。日本有学评论家认为(《三寸金莲》是讲化的束缚力,我比较赞同这个观点。《三寸金莲》写的是20世纪80年代的事儿,可我认为,小脚里藏着一部中国历史,但是现在被裹着得可能是眼睛,也可能是脑袋。” “除去《三寸金莲》,我还写过一本小说,叫《感谢生活》,这本书也被翻译成不少种字,《感谢生活》写了一个做陶瓷的艺术家在大的历史背景下,他的个人命运和爱情经历,书强调了中国民间化的美。因此,我觉得是因为我的书里有了化内涵,才有了它受外国读的喜欢。第二呢,是我的小说里有中国人的特点,《俗世奇人》里就介绍了很多有性格的入,这本书被翻译成法、俄、日本,它和巴尔扎克笔下的人物不同,这些入只能存在在天津码头上。即使这些人可能不在了,但是化会留存下来,他们的气质还在,依旧个性鲜明地活在读的心里。”[编按]  相似文献   

18.
小亮 《文化交流》2010,(10):37-40
为中国穷人“拉赞助” 25岁的魏可欣是一个阳光的美国女孩。出生在旧金山的她。从小对中国和中文一点也不陌生,因为那里有大量的华人.魏可欣也有不步华裔朋友。从念大学起,她就开始向一位中国留学生认真学习汉语,并从这时候起拥有了自己的中文名字。  相似文献   

19.
我从小就喜欢戏剧,听过许多名家名段,看过不少视为经典的戏剧演出。更为有幸的是80年代初,北京市剧协在欧美同学会召开戏剧座谈会.我首次见到戏剧七师曹禺。他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年纪七十开外,虽无鹤发,但有童颜。我想。在他所经历的那个既有阳光,也有风雨的年代,一定会有许多令人心动的故事,但最让我感兴趣的是有关大师的趣闷轶事。  相似文献   

20.
我国是茶的故乡,传说自神农时期,汉族人就开始饮茶了,在中国饮茶有数千年的历史,日本是中国茶文化传入最早的国家之一,饮茶文化由日本僧人从中国带回日本,饮茶习惯逐步风靡开来。本文以中日茶文化为研究对象,着重论述中日茶文化的共同之处,并从形成过程、背景文化、规范仪式等方面对比分析中日茶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