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说来惭愧。在我撰写《中学语文老师惹谁了?》(《中国教育报)2005.12.8),回应徐江先生对于中学语文的一系列批评时,竟尚未拜读徐先生发表在《人民教育》2005年9期的重要文章《中学语文“无效教学”批判》;而我在文章中现身说法.以自己的辛苦恣睢为同行请命时.也尚未读到网上援引的徐先生“我从不通过体察甘苦来探讨学术问题”的声明。  相似文献   

2.
去年,徐江同志曾发表《中学语文“无效教学”的批判》的文章,随后,本人也发表了《对〈中学语文“无效教学”的批判〉的批判》的文章。近日,又在《人民教育》(2006年6期)上读到了徐江同志《改造解读思维:从无效到有效》的文章,觉得他的文章无论是观点,还是沦证,都存在不少问题,很有必要加以批判。  相似文献   

3.
“无中生有式创造性阅读”批判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陈爱娟老师在《如何引导初中生开展创造性阅读》(见《中学语文教学》2004.4)中对自己的课例“孔乙己告状”(见《中学语文教学》2003.12)作了理论阐释和辩护,她认为:“‘创造’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无中生有’,包括一些较‘离谱’的活动,二是‘有上生新’,即在原基础上做修改补充,变成一样充满个性色彩的新东西。”她把自己的课归于“无中生有”一类,从而批驳了蒋红森老师对她的课例的“离谱”的批评。  相似文献   

4.
江西省首批特级教师、南昌二中语文教师潘凤湘,是我市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先锋。他从1963年即开始了“教读法”实验,除“文革”中断外,至1987年共进行了五轮。由此而创立的“教读法”,把读书方法交给学生,指导学生从事读书实践,从而教会学生读书、写作、治学和做人。几十年来,“教读法”实验取得了丰硕成果,得到了全国中学语文界高度评价。1994年,潘凤湘老师出版了《我的教读法》一书。令年2月,年逾八十且双目失明的潘凤潮老师,又以惊人的毅力,通过口述笔录,推出了新作《教读耕耘录》。潘风湘老师穷其半生、殚思极虑、毕力于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精神和成就,可钦可佩,可赞可扬。[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王有鹏老师听了一位教师执教的《斑羚飞渡》一课后,在《中学语文教学参》2009年第5期上发表了《语文要“脸”,还是要“头”?》一文,以一位中学政治老师的眼光,对年轻老师的“失败”课案进行了具体分析。首先,我们应该感谢王老师对语文教学给予的高度热忱和全新期待,也应该感谢王老师能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解读语文教学,激发我们语文教师对教学进行更深入的反思。然而,对于王老师的观点,笔者有不能认同之处,现提出与王老师及各位同仁商榷。  相似文献   

6.
王有鹏老师听了一位教师执教的《斑羚飞渡》一课后,在《中学语文教学参》2009年第5期上发表了《语文要“脸”,还是要“头”?》一文,以一位中学政治老师的眼光,对年轻老师的“失败”课案进行了具体分析。首先,我们应该感谢王老师对语文教学给予的高度热忱和全新期待,也应该感谢王老师能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解读语文教学,激发我们语文教师对教学进行更深入的反思。然而,对于王老师的观点,笔者有不能认同之处,现提出与王老师及各位同仁商榷。  相似文献   

7.
拜读了李维鼎先生发表于《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5年第5期的《“语文意识”辨》一文后,觉得有些不同看法,于是我把此文推荐给王尚文先生。看完文章后,王先生非常高兴,他说:“维鼎兄是我的诤友畏友,他指出我引文的疏漏,不管是哪个环节出了差错,我都要负完全责任。  相似文献   

8.
《中学语文教学》2003年第2期登载了两个诵读课例,展示了两位教师对“诵读”的理解和探讨。这里我就唐老师讲授的《生命的意义》谈点个人看法。一、唐老师在《中学语文教学》2003年第4期上发表了关于诵读的精辟见解———《诵读,基于理解的声音呈现》,其中谈及阅读教学和诵读教学的区别:“阅读教学可以鼓励对文章的批判,诵读教学则应侧重对文章的体悟。”诵读应体悟文章的什么呢?最重要的我以为当推文章的主旨。《生命的意义》主旨应是两个方面:一是反映无产阶级革命者对生命意义的深刻认识;二是表现无产阶级革命者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  相似文献   

9.
“欸乃”≠“啊哎”─—与罗鑫老师商榷云南勐腊县勐醒农场中学王录生初中语文第四册柳宗元《渔翁》诗有“乃一声山水绿”一句,课本注解为:“在绿水青山之中听见摇橹声。乃,摇橹声。”为此,罗鑫老师在《中学语文教学》上发表《“乃”释意辨》一文(见《中学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10.
在其《中学语文“无效教学”批判》一文的诸多谬误受到严肃批评之后,徐江先生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思想观念、认识角度和学术态度等诸多方面存在的种种缺陷和偏激,又抛出了他以为更加得志的《改造解读思维:从无效到有效》一文(见《人民教育》2006年6期),用近乎鸣冤喊屈的语气和故意搬起石头砸自己的头的方式,说笔者将他“上纲上线”定性为语文的“罪人”。  相似文献   

11.
他自1993年始,为某杂志撰写“中学语文教例品评100篇”,这成为中学语文界第一个由个人坚持了八年的专栏:迄今发表各类教学文章一千二百余篇,学术专著《听余映潮老师讲课》再版四次;他的创意教学设计课例,截至2009年11月18日的公开课《陈太丘与友期》,  相似文献   

12.
《挖荠菜》有霸气吗?———与李卫东老师商榷彭兴奎李卫东老师的《〈挖荠菜〉的随想》一文(载《中学语文教学》1997年第9期)批评了阅读教学中“无视学生主体参与”的倾向,读后很受启发。但我不同意李老师对课文《挖荠菜》的理解。李老师不同意人教社《教师教学用...  相似文献   

13.
在2005年第6期《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上,我发表了《评语文“课标”的缺陷》一文,因篇幅所限有很多话远没有说完。文章发表后,许多老师发表意见,一方面支持我的批评,另一方面表示惋惜,认为错过“课标”讨论的时机,现在木已成舟,颇有些无可奈何之感。我以为这种情绪是不对的。现在批评新“课标”正是好时机。因为我不是对抗“课标”,不是抵制“课标”。目前“课标”由试点开始转向更大面积推广的时候,我呼吁语文界要能够以理性的头脑、批判的眼光去解读“课标”,去实践“课标”,而不是唯“课标”是从,把它当成“圣经”。只有这样才能完善“课…  相似文献   

14.
我在《中学语文教学》2012年第1期发表了《共生写作和再生作文》一文,比较简略但也是比较系统地介绍了我的共生写作和再生作文.得到了很多老师的关注和鼓励,但也有老师觉得说得还不是十分清楚,希望能够更具体地加以说明,并建议提供更多的教学实例.《中学语文教学》2012年第6期发表了广东湛江吴连助老师的论文《何须用“感激”唤起“感动”——读<共生写作和再生作文>的两点想法》,作者就我的文章提出了两点中肯意见.于是我想就他的意见对共生写作和再生作文再作一点补充论述.  相似文献   

15.
中学作文教学的地位如何?北京刘锡庆老师在《略论“中语”教学中的作文问题》(《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4.11)中说:“现在,在教学中,在相当多的学校里,‘语文’课不受欢迎,‘作文’更几乎成了‘阅读’课的‘附庸’或‘尾巴’。”对此,我深有同感。  相似文献   

16.
陶麟老师在题为《“诗三百”辨》的文章(载《中学语文教学》2000.6)中对“诗三百” 进行了考证,提出了“诗三百就是《诗》三百,而不是‘诗三百’,更不是《诗三百》”的结论,对长久以来认为“诗三百”就是《诗》的代称的说法提出了质疑,令人耳目一新。但我觉得陶老师的论证对其结论的支配力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7.
《中学语文教学》今年第5期发表了我的《走进海子的世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课堂实录》,由此引出了第8期的一篇批评文章:《两个问题:(走进海子的世界)读后》(陈鉴霖)。同行的批评无疑是对我的一种鞭策,理应虚心接受。不过,有几个问题觉得有必要作一些说明。  相似文献   

18.
2009年第6期《天津教育》发表了徐江先生的文章《要品出“酒”中的“异味”来——谈“精致的解读能力”》(以下简称徐文),读来很受启发,文章以《囚绿记》和《鱼我所欲也》两篇课文的“精致解读”为例,向我们展示了作者倡导的“精致的解读能力”的内涵。诚如作者所言,目前的语文教学当中的确存在这样的问题:由于一些语文教师的审美能力和想象力的缺乏而造成的对文学作品的解读粗疏,以己昏昏何能使人昭昭?  相似文献   

19.
本刊2002年第11期发表的《推翻一个理论命题,重新构建语文教学》一文(作者:建瓯一中张宇田老师),已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中学语文教与学》2003年第5期“百家争鸣”专栏全文转载。我们曾“热切期望能有更多的同行和专家参与进一步的研究讨论”。现在,收到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朱丹老师惠寄的文章并刊登于后。真理不怕论辩,深入的讨论研究,无疑会帮助我们对一些重要问题逐步达成共识,从而有利于语文课改。欢迎各方同行和专家继续发表高见。  相似文献   

20.
论语文教育改革的哲学盲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对语文界猛烈的攻击遭到了人们强烈的批判,吴平安、蓝瑞平、陈祥书等先生均先后在《中国教育报》等报刊发表过这样的署名文章。他们的文章是幼稚的,像受了委屈的小孩子一样,只是艾怨。尽管许多中学语文老师认为这些文章说出了大家的心里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