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喀斯特洞穴是一种旅游价值很高的资源,也是喀斯特地区一种遍在性资源,是贵州喀斯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其在开发前科学调查与研究不足,缺乏整体规划与开发设计,缺乏文化内涵,缺乏科学性与艺术性。所以大部分喀斯特洞穴在开放不久后很快进入衰落阶段。使得洞穴旅游资源的资源优势始终无法向经济优势转换,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本文在对贵州洞穴实际调查的基础上总结了喀斯特洞穴文化的特征,并对其旅游开发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1 前言 喀斯特以其独特的地貌形态构成了众多的奇峰异洞、湖泊深潭、瀑布峡谷等秀丽景色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旅游爱好者。据统计,在我国119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与喀斯特有关的风景名胜区有49处,占49%,表明喀斯特地区的旅游资源已成为我国的一主要风景资源类型,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东部,碳酸盐岩的出露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77%,在我国咕斯特地貌区中,除了赤水十丈洞瀑布风景区外,黄果树瀑布、龙宫,(氵舞)阳河、织金洞、红枫湖,马岭河峡谷风景名胜区均与喀斯特有密切联系。此外,省内24个省级风景区中绝大部分也与喀斯特有关。本文根据喀斯特的地貌形态特点及其有关的开发利用价值划分其旅游景观类型,对贵州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和开发利用有特殊的意义。 2 喀斯特旅游景观类型 贵州喀斯特风景旅游资源不仅包括自然景观资源,而且还包括其历史文化景观资源。前者可分为山、水、洞、瀑、石和泉等景观类型,后者主要指与喀斯特有关的一些名人故居、古人类遗址、古建筑和文化遗址,有时两者相互映衬,构成完整而丰富的旅游景观资源。  相似文献   

3.
李兰 《毕节学院学报》2007,25(4):100-104
喀斯特洞穴由于不同于地表的环境因子作用,形成了许多特殊资源。因此,自古以来,东西方的喀斯特地区都不乏有人类对洞穴利用方式的记载[1]。本文通过五年中对贵州喀斯特洞穴进行实地探测和调查,以及其他资料、数据收集,根据目的性、一致性、特有性原则,较系统地将人类对洞穴的利用方式进行分类研究。从生产、生活到文化、教育等等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部分。这样的分类研究,有利于对将来出现的洞穴利用方式进行分类和评价,以及喀斯特地下环境的保护。另外,还可使人类对洞穴资源存在意义的了解更进一步。  相似文献   

4.
以典型喀斯特地区——贵州省关岭自治县为例,针对该县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的特点,分析喀斯特地区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提出了促进喀斯特地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在水资源供需日益紧张的今天,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更要注重水资源的持续承载能力的研究.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特殊,其水资源承载力不同于非喀斯特地区,结合喀斯特的特点明确喀斯特地区水资源持续承载能力的涵义,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对喀斯特地区水资源所承载的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需求,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这几个对象进行量化探讨,以期望喀斯特地区水资源在一个长的时间序列(一般不少于20年)内更合理分配,实现其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6.
黔南州良好的区位优势、独具特色的喀斯特人文资源是喀斯特文化旅游具有持久生命力与吸引力的关键。本文将从黔南州喀斯特文化旅游资源特征、类型及分布入手,探讨其旅游资源开发的有效途径,力求推动地方旅游业发展,实现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目标。  相似文献   

7.
川南喀斯特地区是古人主要活动地,以悬棺葬为代表的人文化与喀斯特的自然环境又有联系。对这一消失了的文明进行探索,将丰富该地区旅游资源的内涵,同时也为该地区旅游的发展提出了保护文化多样性的课题。  相似文献   

8.
民营企业的发展对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不容忽视。喀斯特地区民营企业的发展已经成为该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而其发展战略的制定至关重要。采用SWOT分析方法对喀斯特地区民营企业发展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进而构建AHP分析模型,给各个指标赋权重,从而判定出喀斯特地区民营企业应当采取SO战略,实施错位竞争。  相似文献   

9.
可持续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的实践思维方式的具体体现,中国的西南部属于喀斯特地形的主要分布地区,通过在喀斯特地区进行可持续发展试验,阐明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对喀斯特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指导作用,并提出了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0.
正为服务生态广西建设,弘扬广西精神,实现广西特色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促进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本刊增设‘’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栏目。该栏目着重刊发喀斯特地区特色生物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1.
以贵州省1996年~2005年两期森林资源连续清查资料为基础,利用主要森林类型的蓄积量―生物量转换函数,估算该10年内贵州省各种林地的生物量,分析了主要森林类型分布格局和生物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喀斯特地貌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996年~2005年期间,贵州省林业用地面积净增7.68×105hm2,总生物量由2.58×108t增长到3.43×108t,10年间增加了0.85×108t,其中,喀斯特地区的林地增长和非林地减少幅度均高于非喀斯特地区。林种组成方面,防护林及特用林面积大幅增加,用材林、炭薪林等面积则急剧降低,防护林生物量在喀斯特和非喀斯特地区均大幅度提高,其他林种的生物量变化不明显。除极少数特例外,喀斯特森林的蓄积量及生物量均较非喀斯特地区低。  相似文献   

12.
喀斯特洞穴景区旅游环境容量研究——以织金洞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喀斯特地区自然、人文景观独特,旅游资源丰富,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如何在旅游开发中使旅游地的环境系统免遭不可修复的损坏,实现区域社会、经济、生态的持续、健康发展,是喀斯特风景名胜区面临的难题之一.旅游环境容量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判据之一.目前,我国针对洞穴类风景区的旅游环境容量研究尚属空白.以我国典型的喀斯特风景名胜区--织金洞景区为例,定量研究了该景区的旅游环境容量,可知织金洞还可进一步提高旅游开发强度.  相似文献   

13.
贵州是一个喀斯特岩溶特别发育的高原山区 ,又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基于自然地理、生态环境和人文景观等特殊条件 ,贵州有着别具特色的丰富的史前文化资源、古代文化资源、近现代文化资源和喀斯特文化资源。这些资源 ,具有极高的旅游、观赏价值和科研价值。独特的地理生态环境和历史因素酿就了贵州文化的独特、古朴、多样性、边缘性和多元一体的明显特征。加强以贵州文化资源和喀斯特城市园林山水资源为代表的各种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为主要内容的重点综合开发 ,加强历史古迹、民族文化资源和革命文化资源的保护、抢救、整理、研究和开发是发展贵州经济文化 ,建设社会主义物质和精神文明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可持续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的实践思维方式的具体体现,中国的西南部属于喀斯特地形的主要分布地区,通过在喀斯特地区进行可持续发展试验,阐明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对喀斯特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指导作用,并提出了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5.
贵州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区,全省碳酸盐岩分布约占全省面积的65%.随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加大,喀斯特区修建的高等级公路里程逐年增长,大量的公路建设不可避免穿越喀斯特发育区,但由于喀斯特的形态、发育程度、病害状况差异很大,病害的处治方法各异,处治时应结合实际采用可行的处治方法.本文主要总结分析喀斯特地区公路路基病害处治宜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16.
指标的选取是水资源现状承载力评价的关键之一,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喀斯特地区水资源现状承载力评价指标具有不同于非喀斯特地区的特点。贵州省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发育区,本文以贵州省为例,在综合考虑喀斯特地区社会经济、生态、水资源几个方面的基础上,选取了21个影响因子。利用SPSS15.0软件对21个待选指标进行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得出喀斯特地区水资源现状承载力评价指标为:人均供水量,城镇人均生活用水量,农村人均生活用水量,亩均农田灌溉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人均粮食占有量,人均GDP,生态环境用水率,森林覆盖率,石漠化面积比重,污径比。  相似文献   

17.
川南喀斯特地区是古僰人主要活动地,以悬棺葬为代表的僰人文化与喀斯特的自然环境又有联系。对这一消失了的文明进行探索,将丰富该地区旅游资源的内涵,同时也为该地区旅游的发展提出了保护文化多样性的课题。  相似文献   

18.
贵州喀斯特腹心区域生态扶贫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省黔南州、黔西南州是我国喀斯特腹心地区.该区域不仅生态脆弱且是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目前仍然存在着生态建设与扶贫开发的双重任务.而当前关于喀斯特腹心地区生态扶贫及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已成为学术界的热点.本文从喀斯特腹心地区的生态现状及扶贫特殊性出发,在总结以往扶贫对策成效的基础上提出适应该地区的生态扶贫建议.  相似文献   

19.
由于全球化的影响,建筑的现代性和技术的普适性应导致众多城市地域特色消失,“地域性建筑”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喀斯特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地质和地貌特征,城市建筑相应具有喀斯特环境的地域特性。通过对贵州青岩古镇传统与现代建筑的研究发现,喀斯特城镇传统建筑从类型和功能上满足了人们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需求,但现代建筑的建筑风格和功能更多的是从土地利用的经济性和建筑安全等方面来满足当代人的“工具性”需求,对于“人文性”需求则考虑不多,由此也削弱了喀斯特地区城市建筑的地域特色。这就需要在喀斯特地区的建筑设计如何利用现代建筑技术来适应特殊地形、气候等条件,同时延续地域建筑文化特色,满足当代人们对建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需求。  相似文献   

20.
由于全球化的影响,建筑的现代性和技术的普适性应导致众多城市地域特色消失,"地域性建筑"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喀斯特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地质和地貌特征,城市建筑相应具有喀斯特环境的地域特性。通过对贵州青岩古镇传统与现代建筑的研究发现,喀斯特城镇传统建筑从类型和功能上满足了人们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需求,但现代建筑的建筑风格和功能更多的是从土地利用的经济性和建筑安全等方面来满足当代人的"工具性"需求,对于"人文性"需求则考虑不多,由此也削弱了喀斯特地区城市建筑的地域特色。这就需要在喀斯特地区的建筑设计如何利用现代建筑技术来适应特殊地形、气候等条件,同时延续地域建筑文化特色,满足当代人们对建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