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不敢做批评报道、舆论监督不力是不少地市级党报的“通病”。有些地市级党报只唱“赞歌”,“报喜不报忧”,甚至有的地市级党报取消了舆论监督专版,这也是一些报纸走不进老百姓中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新闻传播媒介及其内容的可信度是新闻传播效果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可信度较低的传媒及其内容很难取得好的传播效果。决定可信度高低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传媒在新闻报道上是否既报喜又报忧便是因素之一。一般的看法是,既报喜又报优的传媒比只报喜不报忧的传媒更能获得受众的信赖;即使是同样一条信息,经由前者传播也比经由后者传播更加可信。但这种看法目前还停留于定性的阐释和分析之中,尚未得到传播学定量研究的证实,因此还未成为新闻传播界一致公认的结论。这种状况固然与注重定性分析而忽略定量分析的传统研究方法有关,在很大程度上却也是受到了量化困难的限制,因为“既报喜又报忧”和“只报喜不报忧”都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是对某种状况的大致描述,要将其衍化为定量的指标是比较困难的。  相似文献   

3.
“报喜不报忧”的新闻观点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产生的。曾经有一个相当长的时间,谁要报忧,谁就得承担可能被打成“分子”的威压,逼着人们(包括新闻界)只好跟着说假话空话大话。同时,"报喜不报忧"也是我国古老文化的一种积淀。  相似文献   

4.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在帮助人们确切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正确地理解别人的语言方面有着特殊的作用。可是,稍为认真地注意一下报刊上的文字,就会发现不少标点符号使用不当,即令是一般人认为最容易掌握的句号、逗号,也有不少混用、错用的。 1、有些领导人头脑发热,只爱报喜者,不爱报忧者。以为报喜的是“自己人”,报忧的是往自己脸上抹黑,是拆台。结果是什么“报喜者得喜,报忧者得忧”。这无异于败坏党风,堵塞言路。实际工作中是既有喜也有忧的。应当树立起一种有喜报喜、有忧报忧的良好社会风气。 2、这些不法分子无视国家法律,从外地购进香烟装潢,利用自产烟叶,偷偷加工仿冒……名牌香烟,并通过各种渠道销往全  相似文献   

5.
目前,中国的党报正面临着新一轮的创新与发展。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如何保持党报的活力、增强党报的竞争力,是学界和业界都十分关注的重大问题。在对党报改革的探讨中,“报忧”报道的改进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内容。一、对“报忧”的界定所谓“报忧”,是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上的一个特定概念。它是针对新闻报道内容而言,指的是对负面的事实信息进行报道,以全面客观地反映外在的客观世界以及社会的真相。范围上既包括对各种灾祸和突发事件,如自然灾害、事故、疫情等的报道,也包括对各种有悖于社会发展进步的行为,如违背法律和道德、侵犯公众利…  相似文献   

6.
“渤2”事件的报道,在社会上震动很大,影响很大,对干部是一次深刻的教育,对群众是有力的鼓舞。这项成功的报道,给我们新闻战线提出了不少引人深思的启示,其中之一就是:我们的新闻报道,应当从多年来报喜不报忧的不正常做法中彻底解放出来,走主要报喜而又报忧的实事求是的路子,这也是新闻改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一提起新闻真实性问题,人们总是把眼光盯在报纸版面的字眼上,什么人名、地点有误,或时间相差有几等等。当然,这也是应该的。但是,这远远不够,还应该查一查那些应报道却没报道的新闻。作为大众传播媒介之一的报纸,理应如实地既报喜又报忧,才能使人民群众对现实社会有客观、全面的了解。倘若只报喜不报忧,或只报忧不报喜,尽管所报的喜或忧都是真实的,人们还会产生“不真实”的印象。过去,我们的报纸干了不少不真实的  相似文献   

8.
报喜的俗套     
新年旧年交替之际,各行各业的年度总结纷纷出台,见诸报端的真假难辨的“好成绩”也就会随之而多起来,尤其是报喜不报忧的“豆腐干”更是遍地开花.但报喜的文章大家做,做得多了,一不小心就容易落入俗套,难免让细心的读者看出破绽来.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新闻传媒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曾经出现过很强烈的“选择性报道”倾向。比如,在上个世纪50年代“大跃进”时期,全国涌现“全民动员,大炼钢铁,超英赶美”的狂热。在报道上,新闻机构遵循“报喜不报忧”的“宣传纪律”,对有成绩的事情大肆宣传;对有缺点、负面的东西则一律回避。  相似文献   

10.
我是一个业余通讯员。一年多来的写作实践,使我感到作为党报通讯员,既要歌颂真善美,又要反对假恶丑。而不能象群众批评我们有些同志那样,“报喜不报忧”。对此,我有以下几点体会:一写批评喊要体现群众的正当要求,要择虑社会效果。前年夏天,某村一个电工因偷电被供电部门停了电并罚款.这个  相似文献   

11.
不久前,编辑部收到市人民政府转来的一封署名“胡同一市民”的信,讲的是“胡同里的议论”,希望“报纸不要只报喜不报忧”。 “北京的日报晚报整天报喜不报忧,净拣好听的说。 “比如说清华池一经改装,洗一次澡80元,引起附近百姓们反感,偏偏你们不知趣,登了一段《京城又一好去处》。百姓们有几人肯花80元洗一次澡?……你们能想到老百姓的难处吗? “老百姓买菜都发愁,你还宣传高消费,实在太不知趣。另外报纸上最好少登平均每人存多少钱,平均每人住几平方米,平均每人吃多少肉,你登一次就找一次骂,你说何苦呢?” 信中发了一大通牢骚,有些话相当难听,但却令我汗颜,促我思考:如何进一步发挥党报优势,正确开展舆论监督?  相似文献   

12.
现在,有一部分读者对报纸上的报道不满意。如常听人说“报纸不讲真话”、“报喜不报忧”、“记者不了解实情,不敢说实话”等等。究其原因是比较复杂的。谁也不能说记者对“实情”总是那么了如指掌的。但如果硬说记者写的报道都是“不真实的”,甚至“专门造假”,就有失公平了;怎么叫“讲真话”,又如何“既报喜又报  相似文献   

13.
关悦 《新闻爱好者》2006,(7S):22-23
目前,中国的党报正面临着新一轮的创新与发展。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如何保持党报的活力、增强党报的竞争力,是学界和业界都十分关注的重大问题。在对党报改革的探讨中,“报忧”报道的改进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4.
于蓓 《声屏世界》2004,(9):21-21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新闻工作者始终必须坚持的原则。但有人认为只要报道的内容都是地方上的事,反映的都是身边的人,就做到“贴近”了。其实不然。比如各种面面俱到的会议报道:只报喜不报忧的工作宣传;触及到一些热点话题就浅尝辄止等现象,这样宣传的结果还是停留在表面,信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之初,曾有一位学者把中国新闻媒体和西方的新闻媒体作了比较,然后提出了一个结论:我国的新闻媒体只报喜不报忧(这当然主要指文革及文革后期),缺乏舆论监督,好比是“喜鹊”,而西方的新闻媒体反面报道多,舆论监督力度大,好比是“乌鸦”。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新闻宣传总是“报喜”,“报忧”则疑虑重重。记者写“喜”,心里坦然,也倍受欢迎,若写“忧”,心里就打鼓,有时还会受到刁难、冷遇。因而给人一种印象:“广播、报纸、电视宣传的还能是  相似文献   

17.
政经资讯     
话语“我们的干部,要牢固树立群众投诉是好事的理念,切实改变热衷于‘报喜不报忧’的错误观念。”——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刘奇葆  相似文献   

18.
新闻的生命在于真实.既然社会生活中有真善美,也有假恶丑,那么,作为一种权威的新闻媒体,倘要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就不能只报喜不报忧.所谓“报忧”,通常是指批评性报道.根据以往的经验教训,我认为目前在社会上还有一定市场的一些观点仍对开展批评报道有着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林萧 《中国广播》2013,(11):68-69
本文针对当下地方媒体在新闻报道中存在的“报喜不报忧”现象,分析了其中的原因。文章阐明了一个媒体人应当秉承的职业精神。  相似文献   

20.
《北美日报》5月15日发表一篇社论,题为《开放·放松·信心》,说我“不回避、而且充满信心地处理敏感问题,报喜也报忧,表明中国的开放、改革正在深入,领导人胸襟开阔,放松,自信,令人鼓舞”。摘要如下: 北京《人民日报》11日起开辟专栏,议论人们关切的物价问题。新华社9日连续发布黑龙江大兴安岭森林大火百余人死亡和南通客轮翻覆近百人罹难的重大灾祸消息。同日英文《中国日报》报道广东工厂氰化物污染梅江,毒死50吨鱼。三项消息一并为《纽约时报》转载。不回避、而且充满信心地处理敏感问题,报喜也报忧,表明中国的开放、改革正在深入,领导人胸襟开阔,放松,自信,令人鼓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