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民族文化的传承离不开特定的文化传承场。西南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场主要有火塘、村寨中的活动场所、节日庆典、传统集市等。然而,在社会的变迁中,传统的家庭文化传承场逐渐瓦解,社区的文化传承机制和民族传统的文化观念面临着诸多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学校教育应成为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场域。  相似文献   

2.
闽南方言与文化是一种地域文化的具体体现,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闽南方言是一种非常强势的语言类型,但随着普通话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闽南方言以及文化已经失去了当年的强势,甚至已经开始出现逐渐消亡的现象。基于此,想要让闽南方言与文化得到传承与发展,可以在小学语文地方课程中融入闽南方言与文化,凸显出其文化体系在小学语文基础课程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对东北地区部分朝鲜族乡镇与市区的老年协会、文化机构和社区、50个朝鲜族家庭和32所朝鲜族中小学的实地调查表明,目前朝鲜族节日传承呈现出:传统节日种类减少、庆典仪式日趋简便而快捷、趋向多元化、传承主体不均衡或断裂等新发展动态.因此必须立足于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基础上,通过合理协调传承主体、突出节日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深入挖掘节日的教育功能、积极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等方式,进一步推动和完善新时期朝鲜族节日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4.
三亚市黎族苗族三月三节日庆典不仅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展演活动,而且成为地方政府对基层社会加以治理的手段。地方政府的意志通过节日庆典的组织筹备工作由市、镇、村逐级落实,尤其是对各村、居委会"两委"的组织能力进行检验,在这一过程中,地方政府通过整合各方资源,掌握节日庆典的主导权,彰显了政府的权威。这说明,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在社会实践中被赋予了社会意义和政治含义,分析这些含义不但可以加深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解,对我们理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社区建设也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5.
城市居民社区参与直接影响到社区的发展建设。在我国居民社区参与总体意识不高、参与范围较窄、参与不足等现实情况下,动员型参与模式的研究成为社区参与研究的一个新的领域。根据动员主体的不同,将动员型参与模式分为四种类型:社区正式组织动员型、社区非正式组织动员型、社区正式精英动员型与社区非正式精英组织动员型。在实地调查研究中发现,这四种类型在形式、特点及有效性与未来发展趋势中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6.
王维微 《教师》2020,(5):19-20
闽南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章简要介绍了闽南文化的内涵,分析了闽南文化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的必要性,并从利用俗语俚语、闽南建筑艺术进课堂、闽南传统习俗进课堂及开展多种形式的闽南文化交流活动四个方面分析闽南文化在课堂中的渗透。通过渗透闽南文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在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怀的同时也提升了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7.
本课使用的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必修模块-Unit 1 Festivals A round The World.这是一篇阅读课文,由五篇小短文组成,其中四篇带有小标题,它们分别介绍了节日的起源,使学生了解各种节日的由来及其存在的意义.笔者通过多媒体及英语资料,增加学生对于节日及庆典的了解,旨在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通过音乐伴图片的欣赏,加深对节日及庆典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每年世界各地都举办很多巡游活动,吸引大量的人群沿途观看,它们的出现通常都会把节日和庆典的气氛带到最高峰。巡游的主题通常与节日、庆典、宗教及当地文化传统有关,所以巡游不单是表演节目,它还有着推广传统文化的目的和作用,  相似文献   

9.
节日及节日所蕴含的文化意蕴是民族文化精华的集中体现,对于中国而言,往往以各种庆典来彰显某些文化记忆. 一、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  相似文献   

10.
高甲戏流传于泉州、厦门、漳州和台湾等闽南语方言区。明末清初,泉南各地农村,每遇迎神赛会或喜庆节日,村民扮梁山伯英雄好汉,随队伍游行于村里,作简短表演。在36岁这个新生代的群体中将闽南文化的精华不断发展与创新,不断将闽南文化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1.
鼓楼是侗族的标志性建筑,在侗族社会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娱乐欢庆、节日活动,还是迎宾送客、生产生活等,都离不开鼓楼。鼓楼具有极强的民族凝聚力,是侗族显著的标识性符号,其建筑式样、功能作用、寓意等都展示了侗族强烈的民族认同感。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对祁太秧歌的民俗学田野考察,揭示出祁太秧歌作为一种地方小戏,不仅存在于传统的乡俗礼仪中,还存在于当代仪式庆典中,并且作为地方民间艺术的典型代表,还积极参加由官方组织的各种文化活动,这些构成了祁太秧歌在当代社会传承与变迁的主要脉络,并赋予祁太秧歌一个全新的民俗语境。  相似文献   

13.
朝鲜通信使又称通信使、遣日韩使、遣日使,是1607年至1811年时李氏朝鲜派往日本江户幕府的使节。从1392年开始,朝鲜宫廷就派遣使者前往日本。从1607年至1811年间,朝鲜共派有12个通信使团前往日本。柳相弼的《东槎录》便是对1811年最后一次使行的记录。从中可以发见诸多朝日情状,如朝鲜方面吏治腐败,朝鲜通信使行路的艰险,日本的房屋建筑、山水景观、居民装束衣着、民风民俗、节日庆祝、饮食音乐等地物风俗。此记录也展现了朝日的交好,朝鲜通信使对日本文化的态度和自豪感等。对于深入了解当时朝日历史人文景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This essay compares and analysis the main traditional festival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ountries and discusses the cultural meaning,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The traditional festivals are the outstanding cultural heritage of a nation,and the precious spiritual wealth of mankind,so different festivals can reflect different cultures.As we all know,Chinese and Western traditional festivals are two different cultural forms evolved from comparatively independent cultural systems,which possess peculiar characteristics and varied manifestation.The comparison of festival cultures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can not only help us learn English,but also make us know more about our cultures and promote the cultural communication of China and the West.  相似文献   

15.
节庆活动作为一个民族或一个区域的集体文化记忆的符号和载体,其服务质量的高低决定了节庆是否能够延续和发展、是否能够吸引游客更广泛的参与。为了准确预测节庆服务质量与参游动机、满意度和忠诚度的关系,文章结合Ko和Pastore服务质量模型的相关理论和B2C关系质量的相关内容,构建出与节庆服务质量相关的结构模型。然后运用SpssStatistics17.0对调查数据展开相关分析,并运用服务差错的顾客归因理论绘制出与节会服务质量四个维度相关的鱼骨图,探究提升节庆活动服务质量的改进方向和提升路径。  相似文献   

16.
The importance of alternative forms of information is undeniable in a democratic society. Yet mass media often ignore important issues as well as grassroots struggles and victories. Over the past two decades, citizens of one small Canadian town have initiated a documentary film festival as a means to learn about diverse problems and/or share stories of successful community development and victorious social movements around the world. This sparked a series of documentary film festivals in other small Canadian towns. This article examines a study of two of these documentary film festivals and the learning reported by members of the audience.  相似文献   

17.
从中西方"鬼节"看中西方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中西“鬼节”发生的时间、历史的渊源和庆祝的形式几方面进行了比较,论述了鬼节与宗教,与东西方人社会价值观念及性格特征的密切关系,从而阐述了中西方文化的异同。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文化"全球化"的深入和西方文化的影响,我们的传统节日及节日文化受到了冲击,甚至面临着消失的危机。本文就中国传统节日及节日文化的特点、节日文化淡化的原因进行了阐述,从而提出要保护和发展我们的传统节日文化,提升节日文化的生命力和竞争力,以此传承民族的文化血脉,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  相似文献   

19.
中西传统节日文化的差异与空间拓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西传统节日文化的差异表现为起源不同、习惯不同、问候语不同、文化心理不同、文化内涵不同。中西传统节日文化也存在相互融合的一面。基于向西方传播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和世界需要传统节日文化多元样性考虑,应增强中华民族传统节日自豪感,在保持我国传统节日文化"DNA"的基础上,努力做好传统节日文化传播的实际工作。  相似文献   

20.
中西方传统节日是各自历史文化的积淀,是中国学生最易接触也最易接受的文化形式之一。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结合中西方传统节日,让学生了解双方节日文化及内涵的异同,并扩展到一般的文化现象,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