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陈子文 《视听界》2008,(2):64-66
电视读报节目的兴起要追溯到2003年、2004年,凤凰卫视《有报天天读》是当时引领读报潮流的佼佼者。作为一个定位在大中华区的政论节目,至今是凤凰卫视日播节目收视率的前两名;而作为一个以粤语方言播报的读报新闻杂志节目,广州电视台2004年开播的《新闻日日睇》也有相当多的铁杆观众,曾获颁2005中国电视节目榜最佳地方新闻及资讯节目。  相似文献   

2.
2003年1月,香港凤凰卫视推出了电视读报节目《有报天天读》,这一新颖的电视节目形式一炮打响之后,内地电视台也纷纷开办电视读报节目。内地读报节目在安排上各有所长:有的自成栏目,有的则是新闻栏目中的子栏目。  相似文献   

3.
自2003年凤凰卫视《有报天天读》节目诞生之后,电视读报节目作为一种新的电视节目类型受到较为广泛的欢迎,市场反应普遍较好,收视率较高,广告收益也不错。应该说,作为一种低成本运作的电视节目,它是相当成功的。目前,许多电视台都开办了读报节目,它俨然已是电视台意料之外的一个新的增长点,成为效仿者的标板。对于电视读报节目的研究也很多,学术文章也不少。但绝大多数都是对读报节目具体运作与优势优点的研究,却很少对其存在的劣势及不足深入分析,更谈不上对其前景的前瞻性研究。本文试图就读报节目的潜在危机与风险进行较为细致的探讨,希…  相似文献   

4.
笔者在《电视荧屏能否"有报天天读"——谈电视读报节目的传播劣势》这篇文章中认为,电视读报节目虽然是目前异军突起的一个电视栏目,在各大电视台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但是,许多电视读报节目摈弃了电视传播的优势,存在着很多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电视读报节目无法凸显电视传播的巨大优越性;二是二级传播,有可能造成信息误读;三是新闻素材来自其他媒体,信息相对缺乏时效性和新鲜性,这些劣势共同导致了电  相似文献   

5.
2003年1月23日,凤凰卫视《有报天天读》开播。 同年10月20日,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第一时间·读报》开播。 3天后,东方卫视《早报早知道》开播。 同一时期,不少地方台的电视读报节目也纷纷开播,一时间电视读报成为一个热门的电视形式。 其实,电子媒介摘播报纸新闻并非从今日始,广  相似文献   

6.
电视读报节目,这两年可谓异军突起。先是凤凰卫视于2003年初开播《有报天天读》,短短半年时间栏目收视率挺进凤凰前三名。后来,央视也有了专门的读报节目——新闻频道每天早上的《媒体广场》, 央视二套早上的《第一时间》、四套的《新闻60分》等许多节目都开设了读报内容,一些地方台的早晨时段节目也纷纷增加了读报内容,如上海卫视“看东方”  相似文献   

7.
沈梦尔 《视听界》2012,(6):67-68
一、电视读报节目的一般样式我国电视读报节目以2003年1月6日凤凰卫视开播的“有报天天读》为开端,将报纸媒体所报道的新闻以电视的形态进行二次解读,对新闻价值作二次判断和二次整合,既保留了报纸媒体的深刻性和全瞻性,也将电视媒体形象化和立体化的优势带人其中,给观众以别开生面的视听感受。  相似文献   

8.
陈小瑜 《新闻窗》2008,(3):84-85
留意如今的电视荧屏不难发现,电视读报节目比比皆是,它的开设反映了传媒激烈竞争下的电视媒体不断创新的势头,也体现了多种媒体的优势互补。电视读报节目符合人们现代快节奏生活的需要,这是它生存的关键。但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各台大张旗鼓推出的读报节目,不免让人担心,  相似文献   

9.
杨小玲 《传媒观察》2007,(10):47-48
2003年,凤凰卫视《有报天天读》栏目开办不久即获得强烈的受众反馈,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该栏目在年轻受众中得到相当大的欢迎。内地多家电视台随后也开辟多种形式的电视读报节目。从目前诸多电视读报节目稳定的传播内容和形式观察,其共同  相似文献   

10.
王森 《视听纵横》2005,(1):116-117
近来,不少电视台都开辟了读报这样一档新栏目。尽管主持风格各不相同、所读内容也鲜有雷同,但无疑电视读报这一似乎与丰富的电视表现形式不怎么合拍的新事物,正逐渐成为这一时期的潮流,广大观众也津津乐道于这一崭新形式带给大家的全新感受。作为业界人士,同时也作为一家地方电视台的读报节目主持人,笔在此中试就当前国内电视台较知名的一些电视读报节目谈一些粗浅的认识,同时,为读报节目进一步优化,提出些个人建议,愿与各界人士共同商榷。  相似文献   

11.
留意如今的电视荧屏不难发现,电视读报节目比比皆是,它的开设反映了传媒激烈竞争下的电视媒体不断创新的势头,也体现了多种媒体的优势互补。电视读报节目符合人们现代快节奏生活的需要,这是它生存的关键。但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各台大张旗鼓推出的读报节目,不免让人担心,办到最后这类节目的质量是否能保证,能否持久。由此带出现今节目主持人的素质与功底,节目主持人工作用语及主持风格的问题与大家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2.
刘鹏 《记者摇篮》2009,(6):86-86
早在1950年4月10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办《首都报纸摘要》节目,首次将报纸与广播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2003年1月,风凰卫视开播《有报天天读》,又在电视领域掀起了一轮“读报”的热潮。电视读报节目的频繁推出,一方面反映了传媒激烈竞争下的电视媒体不断创新的势头;同时也体现了多种媒体的融合与优势互补。报纸是平面媒体,  相似文献   

13.
电视读报节目是电视媒介选取、整理报纸媒介的新闻信息(报道或评论),以电视化传播形态进行导读、点评,将纸质媒介的深度性、抽象化与电视媒介的形象化传播的紧密结合。电视读报节目可以说是近年来电视新闻资讯类节目涌现的新样式,也是众多观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形式。  相似文献   

14.
何群芳 《青年记者》2007,(14):46-47
电视读报节目起源于凤凰卫视2003年开播的《有报天天读》,它将全球重要报刊的头条新闻以及主要社论作为重点,短短半年时间其收视率便挺进凤凰卫视节目前三名。自此,中国电视便开启了读报节目的风潮: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自2003年7月1日正式推出一档早间读报节目《媒体广场》;湖南经视综合频道的《T2区》;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的《第一时间》,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种新的电视节目形态,电视读报节目近两年可谓异军突起,成绩不俗。有人用“荧屏传来朗朗读书声”来形容时下电视读报节目在各地频道的频频亮相。网罗报刊精华,聚焦尖锐话题,将平面媒体的深度、广度报道优势与电视媒体的大众化、形象化结合起来,成就了一批优秀的电视读报节目。然而,电视与报纸一窝蜂式的速配,泛滥式的克隆,又让人不得不忧虑电视读报节目的生存环境与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6.
在电视里“看”报纸新闻的联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刚 《新闻实践》2009,(2):69-70
在媒体激烈竞争的态势下,新老媒体的交流与融合不可避免.电视读报节目的开设,便是相互融合的生动体现.近年来,杭州本地电视媒体相继出现了电视读报类节目,如浙江卫视的<新闻早点>、杭州华数(数字)电视的<天天时报>和最近杭州电视台一套推出的<读报论股>等.读报节目的频频推出,一方面反映了传媒激烈竞争下的电视媒体不断创新的势头,同时也体现了多种媒体的融合与优势互补.电视读报类节目整合诸多媒体的信息资源,为纸质媒体电视化传播开辟了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种近几年兴起的新型电视节目形式,“电视读报”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影响力。“电视读报”节目以报纸为主要信息来源,依托电视传播媒介,以新闻“二传手”角色出现,是电视和报纸创造性“联姻”的产物。本文从传播学视角出发,围绕构成完整传播过程的五要素,对“电视读报”节目的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传者和反馈等方面进行分析,旨在探讨“电视读报”节目在传播过程中的特点,为实践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读图时代”引发的视觉疲劳,让人们开始回归最初的信息传播方式——“口耳相传”,这里解释为“读”和“听”,而读报节目恰恰满足了受众放松眼球,获取信息的强烈需求。与电视读报节目相比,广播读报节目因广播媒体超强的“伴随性”而具备了彻底放松眼球,调动耳朵的可能。那么,广播读报节目如何长足稳健地发展,不妨侧重三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9.
电视读报节目的“喜”与“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媒体激烈竞争的态势下,新老媒体的交流与融合不可避免。电视读报节目的开设,便是电视媒体与报纸相互融合的生动体现。目前.开设了电视读报类节目的媒体可以罗列出一大串:央视新闻频道早间节目“媒体广场”汇集了各家媒体的新闻资讯;央视经济频道“第一时间”栏目中的一个重要板块干脆就叫“读报”;凤凰卫视2003年3月推出了一档由杨锦麟主持的“有报天天读”,形式新颖,  相似文献   

20.
当前电视读报节目大致分为两种形态。一种是信息播报型,以信息量见长。这类读报节目最早可以追溯到1950年4月10日开办的“首都报纸摘要”节目(也就是现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和报纸摘要”)。这类节目以众多报纸为选择对象,融汇多家传媒信息,经筛选、浓缩后向观众发送,无疑拓宽了新闻的视野和信息的广度。另一种是新闻评论型,以点评见长,如《马斌读报》《峰言蜂语》。此类型的读报节目往往是以观点串联读报,新闻事件看似只是一个引子或论据,但观点从何而来呢?它依然要就报纸“说话”,离开报纸,观点就无从谈起。因此,选择什么样的新闻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