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9 毫秒
1.
《四川保路同志会报告》是1911年由四川保路同志会创办的会刊.1911年5月,清廷宣布"铁路干线国有政策",以六百万英镑的借款将川汉,粤汉铁路变相出卖给美、英、法、德四国,引起川、鄂、粤等省人民激烈反对.6年17日,川汉铁路股东代表在成都开会,成立了"四川保路同志会".随即由立宪派人士罗纶、邓孝可等筹办《四川保路同志会报告》(以下简称《报告》).6月26日,《报告》第一号出版,共印了三千张.其后,每天出一号;7月22日后,因纸张匮乏,改为逢双日出版.但发行量不断增加,7月中旬已增至一万五千份,最多时达五、六万份,行销省内各地〔注〕.到9月7日,四川总督赵尔丰逮捕了保路同志会负责人,将《报告》连同立宪派所办的其他报刊一并封闭.  相似文献   

2.
川汉铁路特别股东会析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亥四川保路运动时期,四川立宪派人既首倡成立了遍及全川的四川保路同志会,又成功地发起并召开了川汉铁路总公司特别股东会。有关四川保路运动的论著大多瞩目于保路同志会,而缺乏对特别股东会的系统研究。纵观四川保路运动的全过程,特别股东会是继保路同志会之后,四川立宪派人士筹划并实施激进保路方略的重要阵地,其历史地位和作用并不亚于保路同志会。本文拟对特别股东会的沿革、性质、与保路同志会的异同、历史作用等略陈管见,期能有助于对四川保路运动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同盟会、哥老会加入保路同志会,使保路同志会成为各阶层人士大联合的组织。四川保路运动由“文明争路”发展成席卷全川的罢市、罢课风潮和抗粮抗捐的行动,表明革命形势已酝酿成熟。在这个过程中,罗纶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4.
蒲殿俊是中国现代戏剧发展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 蒲殿俊字伯英(亦作沚庵),笔名止水,1875年出生于四川省广安县。他早年参加宋育仁等人创办的“蜀学会”,接受维新思想熏陶;1904年留学日本,进东京梅津政法大学学习政法,广泛接触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并受康、梁影响,形成立宪思想。辛亥革命时期,蒲殿俊是四川立宪派的主要代表。1909年,他“因久有文名,又复通晓新政,为川人所推崇”,被选为四川省咨议局议长;1911年6月,被推举为四川保路同志会会长,成为蓬勃兴起的四川保路运动的  相似文献   

5.
罗纶领衔制订的《四川咨议局整理川汉铁路公司案》,代表了绅商们的意见和要求,使人们失去的信心得到恢复。他谋划、组织成立保路同志会,使保路运动在四川如火如荼的深入开展下去,对全国的革命运动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破约保路”这一具有深刻爱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内涵的口号,是四川保路同志会的宗旨。领导运动的四川立宪派人为何提出这一口号并将其作为保路运动的宗旨?这个宗旨是怎样贯彻实施的?本文不揣浅陋,拟就上述论题略陈管见,并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7.
由蒲殿俊任议长的四川咨议局一成立,就把争路权作为自己的一项主要任务.清延将川汉铁路收归国有之时,蒲殿俊亲拟呈文要求维持商办.在保路、保川、保国的浪潮中,蒲殿俊等人组织成立了保路同志会,形成了以蒲殿俊等人为核心的咨议局、股东会、同志会三位一体的争路体制.  相似文献   

8.
5月9日,清政府宣布铁路干线国有,取消铁路商办和官督商办。湘、鄂、川、粤各省人民纷起反抗。8月初,同盟会会员龙鸣剑、王天杰等邀请歌老会首领在四川资州密议,决定建立四川保路同志军,发动武装起义。8月下旬,四川保路同志会号召罢市、罢课、抗粮、抗捐。  相似文献   

9.
清川督赵尔丰,其镇压四川保路运动的罪行已是路人皆知的事了。但笔者认为,对辛亥革命中的赵尔丰的评价,尚有研讨的必要。本文拟就以下几个问题提出粗浅意见,以就正于大家。 一 赵尔丰是保路运动的推波助澜者 四川保路运动的轩然大波和护理川督王人文的支持态度,使清廷把镇压保路运动的指望寄托于赵尔丰身上。但夙以“屠户”著称的赵尔丰却一反常态,不仅未用兵镇压,反而同情并支持川民保路。 赵赴任川督途中,在给王人文的信里,就明确表示保路问题事关国权,理应为民请愿。  相似文献   

10.
四事件资料汇编随着辛亥革命史研究的发展,也随着研究课题的拓宽和加深,一批以历史事件为重心的专题资料,相继陆续出版。例如:杨天石、王学庄合编的《拒俄运动》,是记载1901—1905年中国人民反抗沙俄侵占我国领土的斗争资料;朱士嘉编的《美国迫害华工资料》,是记载1905年中国人民反对美国迫害华工的斗争资料;戴执礼编的《四川保路运动史料》,是记载辛亥革命前瘦四川人民破约保路斗争的资料;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和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合编的《辛亥革命前十年民变资料》,则是记载清末广大民众起事暴动的资料。从这些专题  相似文献   

11.
辛亥革命前夕,四川人民反帝反封建的群众运动遍及全省.资产阶级立宪派与革命派在四川的活动不断开展.1911年5月—9月的四川保路爱国运动是近代四川社会基本矛盾的总爆发,是辛亥革命的前奏.  相似文献   

12.
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试验修订本)在第84页叙述清政府的“铁路国有”政策和保路运动时用了一幅历史漫画《揭露清政府出卖铁路主权的宣传画》。由于教材正文对此没有任何解释 ,再加上漫画的右上方又写有“四知”两字 ,结果导致一些师生误认为该漫画反映的是清政府的铁路国有政策 ,它导致了四川保路运动的爆发。我们现从两个方面来解读这幅历史漫画。  相似文献   

13.
居觉生著《梅川日记》,亦名《辛亥札记》,主要记述辛亥革命前后的史实,熊十力许为“开国信史”,可与《梅川谱偈》互证。事关四川者,有“四川争路风潮”一则。日记的写作,深获徐复观赞赏。《梅川日记》所记多系亲历,虽兼采异闻趣谈,仍不失为研究辛亥革命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4.
由我校中文系吴世常、陈伟同志主编、校友刁晓瀛、吴文水等同志参加撰写的《实用美学辞典》今年三月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实用美学辞典》共有八百多条目,分“美学基础理论”、“中国古典美学”和“世界美学”三个部分,备有分类和笔划两套检索。全书总篇幅共四十六万字。《实用美学辞典》三部分均具明显的特点。“美  相似文献   

15.
在《江西社会科学》1984年第4期上,盛巽昌同志发表了《试评〈中国近代史辞典〉中的太平天国人物条目》一文(以下简称《评文》),仔细地对《中国近代史辞典》(以下简称《辞典》)中的太平天国人物条目提出了批评意见,使我们深受教益,十分感谢!其中有的问题在1982年《辞典》出版后已经发现,即于再次印刷时作了更改;有些问题将在此书有机会再版时加以订正和补充,有些问题则感到很难依据所提意见进行修改。因为有关史料记载歧异,即使同一  相似文献   

16.
《中国历史大辞典》(隋唐五代卷)是一部质量很高的专科辞典,博得了学界的高度评价。但正如俗语所谓“金无足赤”、“百密一疏”本辞典的个别条目也存在着解释不当的问题,如辞典第579页[统叶护可汗]条就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本期选载《文学艺术新术语辞典》(鲍昌主编)有关戏剧、电影、美术的部分条目。由于篇幅有限,选载至本期结束。本刊所刊登的,只是该辞典的极少一部分内容。全书的编写工作已近尾声,不久后将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18.
四川省成都列五中学是巴蜀大地上具有光荣革命传统和优良办学成绩的一所名校。 列五中学创办于1904年。创始人张培爵,字列五,早期同盟会会员,辛亥年发动“重庆起义”,后任蜀军政府都督,是辛亥革命的英杰,反袁的斗士。当年,学校师生积极参加保路运动和辛亥革命,学校被誉为辛亥革命四川的策源地之一,为巴蜀的光复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新民主义革命时期,学校荟萃了一批以中共川西特委军委委员车跃先、著名教育家叶圣陶等为代表的地下党员、进步人士和良师名人,在他们的教育和影响下,一大批学生走上了革命道路。仅解  相似文献   

19.
<正> 拜读了山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12月版,由武可贤、孙志敏、郭桂英同志主编的《简明中共党史辞典》(以下简称《辞典》),收益匪浅。《辞典》所收一千二百四十四条词目,着重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1949年5月至1983年6月)的比较有影响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政治运动、武装起义、革命根据地、重要会议、党派社团、纲领路线、军队、战争等内容。所举词目条理清楚,给广大读者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提供了一种份量适中、简明扼要的工具书。但在拜读之时,亦发现了《辞典》中的一些条目,出现了一些不应有的错误。为了防止今后以讹传讹现象的再次发生,并使《辞典》在再版时,其内容更加准确。笔者认为实有必要就《辞典》中的若干讹错作一订正。  相似文献   

20.
李劼人的小说《大波》是唯一正面描写四川辛亥革命的作品。《暴风雨前》《死水微澜》是以历史为背景的小说叙事,而《大波》则是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主线,写了保路运动的由来、发展和辛亥革命的暴风等重大历史事件,以文学家特有的笔触将枯燥而类似档案式的历史叙事变成了生动活泼的文学叙事。小说中大量运用公文函电,以增强小说的现场感。李劼人在看似形象的历史小说创作中,反映了四川民国真实的乡土历史和风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