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见证·姐姐的文学梦"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目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姐姐在《天才梦》里的这句话,十分抽象,但也十分贴切。在她发展天才梦的过程中,我母亲与我父亲的角色是推动者,我姑姑的角色则是照顾者。这三个人对姐姐文学志业的发展,每一阶段都有很  相似文献   

2.
关于张爱玲这个女子,有太多的人给了她太多的评价。在我看来,她拥有着最突兀的个性,也拥有着最敏锐的艺术触觉。她在《天才梦》中说她“爱用色彩浓厚、音韵铿锵的字眼”。而我则觉得,她同时也在用这些华美的字眼书写着她的人生,但她的人生在炫目的色彩背后,  相似文献   

3.
张爱玲七岁时,曾经在旧账簿上写《隋唐演义》,不过只写了一张纸;九岁时,张爱玲在报纸上发表了一个小文章,自己配上插图,赚到第一笔稿费。她的经典散文《天才梦》这篇文章就是参加杂志征文比赛的时候写的,成为她迈向文坛的宣  相似文献   

4.
几十年后,当我老了,或许会写一部中国文学史,其中自然有青春文学这一章,而这一章该如何起头呢?是从《花季雨季》还是从《三重门》?且让我把时间的标尺慢慢向前推移……先让时光倒流七十年,一个女孩正趴在灯前写小说《不幸的她》,字里行间对长大成人的忧伤和恐惧远远超过了12岁的年龄,她的名字我们都很熟悉一张爱玲。正是这个做着天才梦的女孩说出了“成名要趁早”的经典语录,二十出头便大红大紫,再看她笔下的那些个《传奇》,原来张爱玲才是青春文学的“祖师奶”啊——  相似文献   

5.
青涩少年时期的他也有过张爱玲的天才梦和爱因斯坦的科学细胞,最后却成为了保险业界的风云人物。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他少年时期的趣事——  相似文献   

6.
张琦 《课外阅读》2013,(5):16-17
<正>民国二十八年,张爱玲第一次参加征文。那时的张爱玲不过是个十八九岁的女孩子,满腹才情呼之欲出。因为看到了《西风》杂志的征稿启事,她便跃跃欲试地写了一篇《我的天才梦》去应征。虽然迫于字数所限,文章被删删减减压缩到了五百字,可是依然字字珠玑,词句之间游走着璀璨烟霞。后来《西风》杂志通知张爱玲说她获了首奖,这让张爱玲无比欣喜,"就好像买彩票中了头奖一样"。可是等到正式的获奖名单公布时,第一名却另有其人,而张爱玲的名字,被排在了名单的末尾。获  相似文献   

7.
《中学生电脑》2010,(7):78-79
冲刺试题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不管是白日梦还是天才梦;不管是快乐的梦,还是忧伤的梦。当年沪上才女张爱玲以一篇《天才梦》横空出世,现在的你,有什么梦呢?  相似文献   

8.
论文从张爱玲的开篇之作《天才梦》入手,分析其"张看"与"私语"两类散文的内在特质:以悲剧意识为背景,对世俗人生的珍惜与热爱。无论对往事的回述还是对心灵的审视,都以坦诚的态度书写。是"私语"却超越了自我立场,是"世俗"却又有悲剧的意味。她的都市立场提供了典范的城市文学审美经验,她为长篇幅的文艺大散文的文体创新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张爱玲是写过这样一篇文章的,题目叫《我的天才梦》,写得很谦逊,开头第一句便说:“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目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我不是一个古怪的女孩,在正常的环境中长大,从小曾经被寄予厚望,却也没有谁一定要求我发展成某个领域的天才。但,确实在很长的时间里,我有过这样那样的天才梦。最早的天才梦是当音乐家的梦。四五  相似文献   

10.
张爱玲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天才女作家。阅读她的处女座《天才梦》,我们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情绪,即天才的光环与光环背后的苦恼。张爱玲的散文谈的都是自己的所见所感,她用客观冷静、质朴又华丽的笔调,漫不经心的就给你描绘了一幅人生写真图,展示的是平凡的、琐屑的世界,但处处又透着灵气,深受人们的青睐。  相似文献   

11.
张爱玲和她的小说   张爱玲 (1920~ 1995),她出生于上海,比萧红晚生 9年。 1939年考取伦敦大学,因战事影响,改入香港大学。同年,发表处女作《天才梦》。 1942年中断学业回上海。 1943年至 1952年,发表《金锁记》《倾城之恋》《十八春》《小艾》等小说,出版小说集《传奇》,散文集《流言》。 1944年与胡兰成结婚, 2年后分手。 1952年逃往香港,供职于香港美国新闻处, 2年后出版长篇小说《秧歌》《赤地之恋》。 1955年去美国。次年与美作家赖雅相识并结婚,直至其 1967年去世。 1976年《张看》出版,次年《红楼梦魇》出版。 1992…  相似文献   

12.
张爱玲曾做过一个天才梦,年少时自命不凡,等到长大被生活琐事逼得焦头烂额,才发觉自己微不足道,无足轻重。我也一样,曾经自诩功课超群.谁知文理分科后被各种题目打得落花流水,唯一值得庆幸的.便是身边还有许多感动令我不那么落寞。  相似文献   

13.
当初我买《张爱玲散文》实属一时冲动,原因很简单:我在一本作文指导书看到了一篇对一位初中生写的《张爱玲散文》的读后感的评语,说初中生就能读懂它,是很难能可贵的,有的成人都难读懂……我很不服气。我看了几篇散文后,觉得张爱玲的散文很合我的口味。像《天才梦》,写得很像我小时候的事。渐渐地读下去,我还是觉察不到那篇评语里写的“是那样忧郁”。因此只读了三分之一就不想再读下去了。我觉得读张爱玲的散文很闷,闷得透不过气来。不过在今年暑假,还是把它读完,总算读懂了一点点,也只能算一点点。我终于看到了她的忧郁,体会…  相似文献   

14.
偶然读到张爱玲的《红玫瑰与白玫瑰》,我不禁为她精辟形象的比喻、绝妙精彩的语言、孤傲张扬的个性、对世事深刻的洞察、对人性独到的见解而惊诧,只觉得她的作品风格不同于任何一位作家,给你的感觉如北方长大的人第一次见到热带风光,有说不出的新鲜与惊喜,不由得被她的文字所深深折服。《天才梦》是她19岁时在《西风》杂志的征文赛中所创作的一篇散文,因其卓尔不群的才华,使她在文坛崭露头角,一些人还把它视为张爱玲的处女作。张爱玲的散文,差不多篇篇尽言自己,谈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谈自己的衣食住行、喜怒哀乐。此刻,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个…  相似文献   

15.
创作动机是驱使作家投入文学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它包括显动机和潜动机.显动机是从事创作的直接心理驱力.生活中作家因各种物象事件的触发,产生心理波动,造成心理失衡,并引发作家一定强度的情感,这便是创作的显动机.张爱玲创作的显动机是为了生计和实现自己的天才梦,从香港辍学回到上海,为了生存她拿起了笔,"出名要趁早呀!……迟了来不及了!"潜动机是指作家艺术家从事创作时内心的某种无意识驱动力量,它是心底涌动的一股潜流,暗中驱策着作家前行.张爱玲创作的潜动机是郁积在胸中的感受和体验、思想和情感,"夺他人之酒杯,浇自己垒块;诉心中之不平,感数奇于千载".张爱玲对新文学是不满的,她要通过创作,体现出对新文学的反驳和偏离,这也是她创作的潜在动机.  相似文献   

16.
张爱玲的小说引发了一次又一次的张研热,然而她的散成熟作品却早于小说。且不说早在1938年她就在《大美晚报》上发表了一篇英散《what a life,what a girl’s life》,仅以大家所熟知的《天才梦》(1939)而论,就比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1943)早发表四年。从事张爱玲研究多年的台湾东海大学中系副教授周芬伶说:“张爱玲的小说是旧时代的总结,她的散却是新时代的开启。”此言充分肯定了张爱玲散精神的现代性。张爱玲的散成就,不仅体现在那遍布于作品中让读惊羡不已的散珠碎玉般的字和奇语,也不仅仅是让人们捉摸不定、总是充满新鲜感的“解甲归田式自由散漫”的章结构;张爱玲的散,继承了五四时期的学传统,大胆地进行个性化的追求,毫无避讳的书写着对凡俗而真切的市井生活的好感,在对卑微生活中挣扎的小人物寄予同情的同时,也对人性的缺失、传统化的负面影响予以深刻地批判。张爱玲的散,与五四学倡导个性主义、人道主义、富于批判精神的特征是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17.
在国内,当人们看到一个漂亮的女孩或可爱的男孩时,总忍不住夸奖一番,以表达自己的喜爱,这似乎跟吃饭一样平常,从来没人质疑过妥当与否。但在国外,却是截然不同的情形:一位中国学周末到一位美国教授家做客。她看到教授5岁的小女儿满头金发,眼珠如同纯蓝的蝌蚪顾盼生辉,极其美丽。她送给了小女孩一份礼物,小女孩有礼貌地微笑道谢。中国学抚摸着女孩的头发。夸她长得漂亮,真是可爱极了!教授却严肃地要求她向小女孩道歉。教授说,你是因为她的漂亮而夸奖她,而漂亮这件事,不是她的功劳,这取决于我和她父亲的遗传基因,与她个人基本上没有关系。你夸奖了她,孩子很小,不会分辨,她就会认为这是她的本领。而一旦认为天生的美丽是值得骄傲的资本,她就会看不起长相平平甚至丑陋的孩子,这就走进了误区。而且你未经她的允许就抚摸她的头,这使她以为一个陌生人随意抚摸她的身体而可以不经她的同意,这也是不良引导。但有一点是可以夸奖她的,就是她的微笑和礼貌,这是她自己努力的结果。中国学听了很感动,正式向小女孩道了歉,同时表扬了她的礼貌。[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蝴蝶梦     
光河的彼岸,有一只蝴蝶扇动了翅膀。此时我站在对岸,看着那蝶翼下挟来的风,渐渐临近,仿若成浪……——题记蝶梦轻舞天才的梦离现实有多远?我不知道,因为我不是天才,自然也就没有什么天才梦。曾经看过张爱玲的《天才  相似文献   

19.
“不准超过这条线!”我的同桌赵晓凝大吼一声。原来是她烦我。做作业时我经常把手伸到她那去,打扰了她,所以,她宣布了这个决定。“从此以后,你和我都不能超过这条线,”她边说边画,“谁超过这条线,谁就受惩罚。”  相似文献   

20.
她平静地坐在回家的汽车上,连夜奔波并没有激起丝毫困倦。七月的凌晨,深蓝的天空犹如破旧的丝绒。她仔细理了理身上坐皱的白布裙子,这是一个男人在她17岁生日那天买给她的。放了这么多年,早已泛黄。可是她执意要穿着去见他。去见那个给了她生命,养育了她许多年,容忍了她许多年,而却也被她冷落了许多年的男人。她知道,这一次他仍像从前一样等着她。[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