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新闻标题中经常出现的"NP1+VP1+NP2+VP2+NP3"结构,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结构,而是一种排列的序列。这种序列在新闻标题中经常出现歧义是该结构中动词的语义特征造成的。由于这种歧义现象的存在,在拟定新闻标题时就不能单纯地为了追求标题的简洁而损害文意,一定要运用语法知识规避歧义的出现。  相似文献   

2.
文章先简要说明"‘看/瞧’+D/NP+VP+De!"句式句法形式上的特征,即分析了D/NP的构成、VP的动词类型、De的性质及"看/瞧"之前的"空语类"情况,然后,文章重点探讨了句式中D/NP的语义角色及VP的语义特征等问题,并认为对整个句式影响较大的很可能是"看"或"瞧"的虚化与否,而非VP。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和构式语法的角度对英汉“V+NP”结构中论元成分的语义和语用差异现象进行分析,指出汉语NP在“V+NP”中不一定是受事标记.并说明这种结构可能对中国学生正确掌握英语动词短语搭配造成一定的困难。  相似文献   

4.
文章对现代汉语"不+NP"结构中的NP进行了分析,认为其中的NP具有陈述义,但NP仍是名词。"不"的语法功能和语义特征影响NP的意义,"不+NP"的整体功能使NP仍保持其名词性质。  相似文献   

5.
现代汉语中"跑+NP"等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现象比比皆是,如"跑业务""飞北京""坐板凳"等。"跑""飞""坐"作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出现宾语,构成了"vi+NP"结构。针对这种现象,本文运用生成语法中的轻动词移位理论进行了新的探讨,并从词库表征和语体特点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指出这类现象主要出现于比较随意的口语中,采用这种表达方式的主要动机是追求省力,充分体现了语言运用的经济原则。  相似文献   

6.
汉语动词"晕"在与其它动词合并之后形成特殊的论元结构及题元角色,需要引起足够重视。文章在解释题元理论相关原理与概念的基础之上,结合"晕"的语言事实和语义特征,分析动词"晕"和合成词"动词+晕"的论元结构及其句法特征,期以更好地理解汉语的句子结构与语义解释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文章在关于现代汉语“+NP”和“很+NP”结构研究的基础上,对二者进行比较,说明二者都具有强化语义的作用,是两个意义相对的结构,但是在使用中具有不对称性。文章还对二者在使用上的不对称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8.
“给+NP”中NP的语义范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句子的深层语义关系 ,可把“给 +NP”中NP的语义范畴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 :按照句法语义理论的基本观点 ,每个名词短语以“格的关系”和动词发生联系。“格的关系”即不同的语义范畴 (《“格”辨》 ,2 4页 )。按照这个原则 ,可以把“给 +NP”中的NP划分为 :〔对象〕、〔施事〕、〔受事〕 ,以及语用成分。其中“给 +〔对象〕”是“给+NP”结构的主要用法。第二层 :〔对象〕范畴进入组合后 ,由于动词选择限制关系不同 ,又可以次范畴化为 :〔受物〕、〔受益〕、〔受损〕、〔朝向〕等几个小的范畴。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给”字句的一些句法特征。  相似文献   

9.
“很”是程度副词,一般用来修饰形容词、副词或动词,加强程度。但汉语中目前有一种流行趋势,直接用它来修饰名词或名词短语,我们把它统称为“很+NP”结构。本文旨在运用构式语法理论对这一特殊结构做一考察和解释。我们认为,“很+NP”结构是一个构式,它的意义不能从其组成成分“很”和“NP”中推知出来,它本身具有相对独立的语义和语用价值,整体意义大于部分意义之和。  相似文献   

10.
NP1+V^2+NP2句式中,谓语动词为二价动词时,论元NP2的分裂前移,这说明NPI+V^2+NP2句式中NP2短语分裂前移的条件。其中两个问题需明确:与V^2相关的因素,与NP2相关的因素。  相似文献   

11.
名词活用为动词,是指名词在某些格式中获得了动词的用法,既具有动词的意义也获得了动词的某些语法功能。本文尝试用句式语法理论的相关观点来解释"NP+了"格式中的名词为什么会获得动词的意义,用词的"升格越级"说来解释格式中的名词为什么会取得动词的语法地位。  相似文献   

12.
中动结构是汉语中普遍存在且又比较特殊的一种句法结构,在形式上表主动但在意义上却表状态,其主语NP经常由受事、工具、处所等论元角色来充当。本文即以转喻的认知论为理论基础,聚焦汉语中动结构中主语NP的论元角色,关注其语义转移的运作过程,从语义层面解释其论元角色的认知理据。  相似文献   

13.
介宾结构"往+NP"可用于动词前作状语,也可用于动词后作补语,形成"往+NP+VP"和"V+往+NP"句法格式。这两种格式都可以表示位移类事件,前者可表示现实类位移事件、半实半虚类位移事件、虚拟类位移事件;后者一般只表示虚拟类位移事件。这三类事件并不是没有任何关系,从认知语言学角度讲,虚拟类位移事件是现实类位移事件的隐喻,半实半虚类位移事件是现实类位移事件向虚拟类位移事件的过渡状态。三者均体现了意向图式中的路径图式。  相似文献   

14.
本文运用构式语法理论以及语义特征分析法研究“V+不过+NP”这一构式比较义的产生,以及可以进入这一构式的动词的特点,并对这一语法结构衍生出来的相应结构“VOV+不过+NP”进行比较分析,研究这两种结构之间在表情达意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15.
古汉语介宾结构"往+NP"①既可以位于动词前作状语,也可以位于动词后作补语.一般来说,语法形式和语义结构之间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往+NP"作补语和作状语时在语义上的差异有三点:叙述者立足点不同,凸显的语义焦点不同,NP的语义角色不同.  相似文献   

16.
"跑+NP"结构是一种复杂的语用现象,涉及语言内外部各种因素。以语言顺应论的理论为框架,从语境因素的顺应、语言结构选择的顺应、顺应的动态过程、顺应过程的意识凸显程度四方面,对"跑+NP"结构的动态顺应过程进行分析。笔者发现:"跑+NP"结构具有较强的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跑+NP"结构的产生和发展是历时顺应的产物,而该结构的流行却是共时顺应的结果。顺应论为解读"跑+NP"结构提供了全局视野,不仅考察了"跑+NP"语言结构内各层级的因素,也考察了语言结构外的因素,同时揭示了"跑+NP"结构出现的语用动因。  相似文献   

17.
在“V单+NP”语块中,有的动词与NP之间具有语义内含关系,这种语义内含关系使得动词与NP在语义上形成依赖关系,从而有助于“V单+NP”语块的形成.语义自足性是动词与NP语义内含关系形成的深层制约因素,在词典对二者的释义中这种内含关系也有所体现.  相似文献   

18.
雍茜 《语文知识》2011,(2):83-86
四类句式"L+VP着+NP"(A式)、"NP+VP+在+L"(B式)、"在+L+VP+NP"(C式)和"L+(正)在+VP+NP"(D式)通过多维度变换分析显现出各自不同的句式义,这四类句式的变换皆有交叉。不同构式对动词的不同选择制约了相互间的自由变换,动词不同的词汇意义使得相同构式浮现出不同的句式义。  相似文献   

19.
以邢福义先生的小三角理论为框架,通过详实的语料,对"本NP"结构的不同类型、不同类型中"本"所承担的不同语义以及该结构特殊的语用功能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0.
句子表层结构的线性顺序不一定正确反映了语法成分之间的深层语义关系。同时对成分之间深层语义关系的认识也需要结合着句法结构的历时演变来分析。通过对一个特殊句式“我+把+你+这+NP”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的分析进一步印证这一分析方法。从把字句的语义特征角度进行分析,指出在共时平面上这是一个独立的、完整的句子结构,没有交际层面的省略;从历时角度看,这个句式中的“你”与“NP”之间的谓词隐去了,从而否定了“我+把+你+这+NP”句式后面省略动词的说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