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具体化”是接受关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文本中“不确定”和“意义空白之处”,通过积极想像填充完成的活动。“具体化”概念体现了读者是文学活动中的接受主体,文学作品的最后完成、存在价值,文学意义的最终实现都依赖于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能动性阅读。同时,因读者的个人背景不同,文本的“具体化”因人而异,“具体化”也就期待着读者加强文学素养、提高文学阅读能力,以达到文学价值的最大化实现。  相似文献   

2.
中国新时期文学在经济全球化与文艺民族化的紧张关系中,由持续的现代化追求导致了文艺民族化身份模糊乃至丧失,并随之产生了民族文化身份认同的焦虑。它源自于汉语文学在“中、西结构”中的位置、在世界文学格局中的地位和在全球化与民族化张力中的特殊处境。当前中国文学现代化运动的必然结果是导致全球化语境把中国作家个体和文学写作带入了一个崭新的时空维度。这个新维度对于文学写作的根本意义在于承受、反抗一种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面对西方的文化霸权主义,采取平视的审美视角,以实现中国文化由“拿来”到“输出”的转化,这将成为中国后现代作家个体自我认同和文学写作的基本动机和主题。  相似文献   

3.
文学教育的工具情结使文学教育缺乏独立性,被世俗功利所牵制。文学教育不应该追求“当世之用”,应该发挥其传承民族精神、提升个体灵魂的“无用之用”。  相似文献   

4.
钱理群 《小学语文》2009,(10):12-15
我曾经提过,要“让作为民族精神源泉的思想与文学在孩子身上扎根”,必须使中小学生“走近鲁迅,认识鲁迅,这关系到能不能在孩子心里打好民族精神文化的底子”。具体到小学语文鲁迅作品教学,有三个问题是必须提出讨论的:如何认识鲁迅?如何认识作为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小学生,他们和鲁迅的关系是怎样的?如何认识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鲁迅教学?这样提出问题,是因为我们要建立一个“鲁迅本位”、“儿童本位”与“语文本位”的观念和立场,通俗点说,就是“回到鲁迅”,“回到儿童”,“回到语文”。  相似文献   

5.
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而文学教育正是一种培养人的审美情趣的教育。文学作品凝聚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和精神,它以独有的方式传达着文本作者的情和意。这种“情”和“意”一旦被读者接受,将会浸润读者的心田,对其心灵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其精神领域得以净化拓展,并且能提高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审美意识,进而使人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6.
母语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载体。母语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之花。母语教育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根”的工程和“花”的事业:通过母语学习将儿童的个体生命之流引入民族的和人类的精神之源,同时催发新时代民族的美丽之花:精神之花、语言之花、文化之花。因此,母语教育课程永远是各个国家基础教育中的核心课程。  相似文献   

7.
文学教育是一个民族文学创作与文学研究的基础;如果没有合理而充分的文学教育,文学创作也许是贫血的,文学批评与文学研究也许是薄弱的;因为文学教育不发达,文学创作队伍后继乏人,文学批评与研究也没有读者与对象。  相似文献   

8.
鲍广梅 《学语文》2021,(2):26-27
当前,如何让00后的孩子领悟到记录着宝贵精神财富的“红色文化”的价值,成为一个摆在教师面前的重大课题。在日常语文教育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近经典、重温历史,让“红色文化”真正走进学生心里,并内化为一种精神的滋养。  相似文献   

9.
高中语文实验教材《文学读本》和《文学作品选读》是以培养鉴赏能力为主线的鉴赏性教材。就其“鉴赏”,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亦是一个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进入鉴赏的境地,让学生在深情的“涵泳”、赏析中,把握文脉,习得语言,领悟蕴含的思想情感和主旨呢?我以为关键是引导入境,可具体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10.
文学经典具有重要的精神价值,能为大众和社会中的个体重构精神家园,缓解人们信仰焦虑和思想荒芜的危机,找回存在的本真意义,使人诗意地栖居;宅是一个民族的文学与文化传统的载体与结晶,蕴含了一个民族长期发展过程中的兴衰与荣辱、理想与激情、追求与挫折、崇高与尊严,体现了一个民族衍变的踪迹和心路历程,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具有丰富而重要的文化价值和建构民族国家文化认同功能.  相似文献   

11.
数学是什么     
我的数学教育观,是一个刚刚“走近”《课程标准》的数学教师的教育观。可能“传统”,可能零散,但绝对真实。也许我所经历的迷茫、矛盾、欣喜和不安,十分地幼稚可笑。但我想,若不“走近”《标准》,何以“走进”《标准》?!因此,我斗胆将拙见合盘端出,诚恳期待读者指正。  相似文献   

12.
大众阅读可以粗略分作休闲阅读和经典阅读两大类型,它们满足读者不同层次的阅读需要,具有不同的结构功能。文学教学是一种复杂的阅读行为,属经典阅读的范畴,具有言语教育、交流教育和审美教育三大教育一文化功能;它通过“指导”经典阅读而“指导”休闲阅读,在大众阅读中承担“指导角色”,并决定着一个民族的阅读质量和水准。  相似文献   

13.
刘勰说:“夫作者曰圣,述者曰明,陶冶性情,功在上哲。”文学作品何以成为经典,不仅在于成功塑造一个个生动的形象,更重要的是它们以生动典型的形象教育人、感染人。高尔基评价文学是“时代的生活的情绪的历史”。感受某个时代的生活,感受这生活中的人的情绪,对读者无疑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文学即人学,用以表现人性、人道、人权和人生。  相似文献   

14.
《福建教育》2005,(2A):64-64
2005年12月25日晚,本刊网络组织“教学110”举办了“走近《福教育教育》”交流活动。现将部分内容分期整理出来,以期更多的读者,作者,了解我们,走近我们。  相似文献   

15.
语文教育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教育之一 ,民族文化的延续与丰富无不依赖于语文教育的作用。“语文”在现代通常解释为“语言文字”或“语言与文学” ,前者是语文作为工具性的根本基础 ,后者则是语文作为艺术性的具体表现。尤其是作为普通话的汉语言在其方块字的特殊价值与独有魅力中 ,语文教育的重要性则是不言而喻 ,语文教育的主导性也更显而易见。语文教育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主导性地位一是语文教育的基础性。语言靠文字组成 ,我国的汉字在古人造字中 ,大都是依据一定的形、音、义等模拟演绎而来 ,具有其独特的含义与形象 ,…  相似文献   

16.
早在1996年,泽泽民总书记就批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缺乏独创能力,就难以屹立于世界发族之林”。新世纪,创新教育已成为素质教育工作的核心,而我们传统的语教学则被很多人指责为“学生的桎梏”。尤其是传统的作教学在禁锢个体的灵性思维和创造性方面表现得更为严重。面对这种现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刻不容缓。笔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总结认为,语教学中的创新教育从以下两方面去做。  相似文献   

17.
《平凡的世界》为思考文学教育提供了一条文学中的“文学阅读”思路.“八十年代”文学在激发超越性想象的同时隐含了文学教育“内卷化”的倾向.大学文学教育需要立足于文学作品的感兴阅读,引导阅读体会由“说不清”向“说得清”乃至“清楚地看见”的转化,最终激发文学改造现实的“生产性”.  相似文献   

18.
“教师走近学生”是教师熟知但非真知的教育现象,其丰富的教育意蕴和育人价值未能全面彰显。运用教育现象学方法,对中小学师生“教师走近学生”的生活体验进行分析发现,教师眼中的“教师走近学生”具有照看、关心、“看见”、承认、激活、引导、对话、亲密、劝诫、警醒的教育意义,而学生眼中的“教师走近学生”则意味着紧张、尴尬、恐惧、抗拒、肯定、悦纳、陪伴、安全、伤害、痛苦的教育意义。“教师走近学生”蕴含的教育意蕴反映了教育鲜明的生命性、身体性、空间性和情感性。为此,学校教育应树立身体主体的教育观,解放师生的身体;激活学生的生命体验,焕发学生的生命活力;唤醒教师的空间意识,培育教师的空间素养。  相似文献   

19.
创新是一个民族永恒的主题,有创新才会有进步。开发人的创新能力依赖于创造教育的开展,而传统教育模式过分强调思维集中、聚敛的训练,引导学生对某个问题只求所谓唯一的答案。所以从发散型思维切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成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0.
“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语文学习总目标之一。因此.引导学生诵读古代经典诗文.传承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构建古代经典诗文的读写链接.引领学生绵延亘古文脉.是每一个语文教师的责任与骄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