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庞敏 《教育导刊》2003,(4):59-60
所谓“绿色教育”,就是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是以环境科学教育为载体,开展人文教育和科技教育;是以通过创建“绿色学校”为标志,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探索出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自从1996年发布以来,全国开展创建“绿色学校”活动可谓高潮迭起,呈现出“绿色教育”蓬勃的生机。一、社会发展的趋势,素质教育的新途径教育承担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培养新一代劳动者的任务。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无法回避的重大问题。随着人类社会进入高科技、高生产力时代,人类与…  相似文献   

2.
国外绿色教育简述:思想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教育界对绿色教育关注的日益升温,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有关教育理念和实践可以为我们提供借鉴.国际上与我国绿色教育概念最接近的概念是环境教育以及稍后延伸出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经过近几十年来各国教育者和一些国际组织的不断探讨和推动,环境教育(以及后来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已经具备了相当程度的理论与实践基础,我们有必要在这个基础上不断推进我国绿色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总的看来,目前国际上的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呈现出四大特征:一是各方普遍将教育视为环境保护的重要方面;二是在学校中注重环境教育的综合性和跨学科性;三是关注教师教育对于环境教育的重要作用;四是将关注重心从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延伸至自然和人类社会各个方面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绿色教育研究的开始.目的在于使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课程等有关环境的课程,成为象数、理、化一样必修课和基础课。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相关知识,目标是使学生毕业后无论赴何种工作岗位,都能具备环境意识.具有基础的环境知识.象“绿色的种子”播撒在祖国的大地.为改善中国的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事业打下基础。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内容不断地扩展。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指出:“科学求真。人文求善.现代教育应该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而成为一体的绿色教育。”从绿色教育的内涵在基础层次上为环境教育.而在深层次上则上升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在这里。“绿色”象征着春天与生命,象征着成长与生机,  相似文献   

4.
实施全方位“绿色教育”计划的初步构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把“绿色教育”作为公共基础教育,是适应时代发展趋势的新兴教育思想观念,是我校当前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绿色教育”,就是全方位的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实施这一教育,是提升高校培养人才的社会责任层次的一项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5.
罗克坚  柯彪 《成才之路》2022,(14):40-42
绿色教育是在包含环境保护教育和生命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得到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绿色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环境保护教育、生命健康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教师将绿色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有利于更好地实现育人目标.教师将绿色教育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时,要做到以下几点:按照课程目标要求贯彻落实绿色教育,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相似文献   

6.
绿色教育起始于环境保护,后来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途径,新时代将绿色发展理念引入到教育领域,彰显了“人”的要素,并将其提升为一种价值取向。新时代的宁波教育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从体制机制、育德铸魂、课程和教学以及评价等方面,构建区域绿色教育体系,以实现教育和人本身的内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全新的现代社会发展观念,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为人类世界的发展指出了一条环境与发展相结合的道路,为环境保护与人类社会的协调发展提供了一个创新的思维模式。在《中国21世纪议程》等纲领性文件中,确立了“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的”的指导思想。环境教育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首要环节。通过环境教育,使人们逐步形戍可持续发展观,并成为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  相似文献   

8.
可持续发展与大学绿色教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方式的理性选择。在可持续发展恢宏的战略目标中,“促进人类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成为其终极的价值诉求。这种诉求蕴含了对人类价值的反思,对自然的解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定位。这种诉求透射出一种亮丽的色彩——“绿色”,它象征着一种生命与活力,生机与希望。象征着人类对大自然的一种依存与保护意识;象征着人类对自然价值的认同与尊重,象征着人类对自己的家园——地球的关心与呵护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意识以其巨大的包容性和可实践性,以其博大的情怀和高远的境界为国际社会  相似文献   

9.
一、绿色大学的内涵和特征 绿色大学包括三层含义:一是“绿色理念”的教育和宣传。要发挥高校教育宣传的主渠道作用,通过教育和管理工作渗透,以及学生社会实践甚至开展环境教育课等多种形式,进行广泛教育宣传活动,引导师生树立绿色校园理念,努力培养具有绿色环保理念的优秀人才。二是“绿色科技”的研究和应用。即发挥高校人才众多、知识密集的优势,将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理念贯穿到科学研究工作的各个方面,加强环保科技的研究与创新,促进环保科技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三是“绿色校园”建设和营造。以校园硬件建设为依托,提高校园绿化率和植物多样性,采用环保技术和标准,搞好污水、垃圾的处理,整治校园污染,建设环境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的“绿色校园”。  相似文献   

10.
绿色化学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等重要领域有重要的深刻意义,在大学化学教学中,实施绿色化学教育可通过当前我国绿色化学的重大成果、辩证统一的哲学思想、食品安全问题、人类发展中普遍的问题、化学实验等方面渗透绿色化学教育,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化学素养和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11.
国际环境教育的发展与中国的绿色学校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创建“绿色学校“是中国环境教育运动中的一个重要事件。本文结合国际环境教育发展过程对“绿色学校“的内涵进行了讨论,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角度阐发了绿色学校应有的特点,并总结和展望了中国“绿色学校“发展的现状和未来。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异军突起。"高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热点,得到迅速发展,但也面临就业难的问题。分析就业导向的理论依据,深入探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思路:对学生进行职业前途的导向教育,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构建完善的行动教学体系等。  相似文献   

13.
《学记》和谐教育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教育论著,蕴涵着丰富的和谐教育思想。本文着重分析《学记》和谐教育思想形成的文化背景和理论基础,并从《学记》和谐教育目的观、和谐教学观、和谐的人际观、和谐课程观等方面阐释《学记》和谐教育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则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的颁布引发学界对教育理念的思考。教育理念所起的作用是观念对实践的作用,它引领着高校发展的航向。文章从概念入手,论述了教育理念是长期教育实践的产物,是与社会进步发展同向的符合性选择;并提出教育理念应具有学校的个性特征,应从求知向求能转变,对新建本科院校树立个性特色的教育理念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全民教育既是一项由联合国教科文等国际组织推动的世界性教育改革运动,也是一种国际教育思潮。全民教育的基本理念是:以人的发展为教育的核心,受教育权是一项基本的人权,质量是教育的生命。我国参与全民教育运动以来,追随国际教育思潮,不断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全民教育理念推动了我国教育民主、平等化进程,推进了教育决策、行动的科学化。在全民教育运动中,我国不断探索适合自己的全民教育途径和模式,这些经验值得世界借鉴。  相似文献   

16.
中国近代内忧外患,从思想上来讲是处于急剧转变的历史时期。文章从教育学术观、教育教学观、教育知行观和教育人才现等角度来阐述中国近代早期教育思想的转轨,及其在中国教育发展进程中所做出的开创性贡献,可以充分体现中国近代教育创新的时代精神,阐明中国近代思想转轨与创新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发展进程中所占有的重要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7.
近代中日两国都经历了学习西方先进法制的过程,但两国的学习效果却相差悬殊。日本学习西方要早于中国,且由于进行了明治维新,使得日本学习了中国一千多年之后,转向西方学习西方的先进理念与技术,在教育立法领域远超中国。中国在很大程度上是学习日本的,这也为中国教育立法走符合自己的道路提供了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毛泽东民族思想宝库中,民族教育思想有着非常丰富的内容.对这一重要思想作一个梳理后不难发现,它与建国六十多年来云南地方民族教育实践取得重大成绩具有密切联系.理清过去的联系,对将来云南少数民族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可以产生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基于中日中学《地理》教学大纲的比较分析,把握环境教育目标的历史变迁。中日双方环境教育目标的轨迹可.以归纳为:从自然保护逐渐转移到重视自然与人类的关系;从关心自然地理逐渐转移到人文地理进而关注乡土地理;从知识的理解、意识的培养转向环境考察,注重行动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20.
吴宓是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奠基人、著名文学评论家、教育家和诗人。纵观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史,吴宓无疑是思想上特立独行之人。拥有西学背景的他大力倡导的"文教中华"和"通才教育",极力主张中西会通的翻译观,这些教育思想在其长期的大学教学实践及其所培养的优秀人才等方面都得到了实证检验,在当代高等教育语境里同样有着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