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8 毫秒
1.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第一流的教育家》一文中指出:要“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具有这两种要素之一的人,才算得上是第一流的人物。他说:“敢探未发明的新理,即是创造精神;敢入未开化的边疆,是开辟精神。创造时,目光要深;开辟时,目光要远。总起来说,创造开辟都要有胆量。”陶行知的一生就是按照他自己所提倡的这种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为改革旧中国的教育事业呕心沥血地奋斗的。陶行知在教育事业上的改革精神首先表现在他“是反传统教育、反洋化教育的旗手。”  相似文献   

2.
“生活即教育”既是陶行知对教育本质的诠释,又是其对生活本质的领悟。“生活即教育”命题是针对当时中国教育太重书本,与生活没有联系的弊端提出的。关于“生活即教育”的思想,最初是以乡村教育的形式出现的,后来陶行知将其发展为一种与传统教育、旧教育、富人教育相对立的新教育和穷人的教育。“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和命脉。那么什么是“生活教育”?1922年陶行知在《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上发表《生活教育》一文,用英文表述了“生活  相似文献   

3.
1983年底,经过秘密而紧张的编辑,《陶行知全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学术界称为“湘版”)第一卷编辑完成,初稿由全集副主编、第一卷主编董宝良教授亲自送至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初正式出版,其后,新华社、《人民日报》、《新华文摘》等媒体发表评论文章,祝贺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陶行知全集》。全集获1986年全国优秀畅销书奖、1988年全国第一届优秀教育图书特别奖、1994年第一届国家图书奖。值《全集》出版30周年之际,笔者(以下简称“刘”)通过口述史的方式对全集副主编、原湖北省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华中师范大学董宝良教授(以下简称“董”)进行采访,求证全集编辑的缘起、过程以及背后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刘:董先生,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自20世纪50年代初被批判之后,有关陶行知本人的事迹及其研究成为无人敢碰的禁区,请问陶行知研究是在何种情况下解禁并掀起研究的热潮的?  相似文献   

4.
开拓型学校领导者心理素质浅析徐桃坤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换的时期,教育改革的新形势要求学校领导者具有开拓精神,“敢探未发明的真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陶行知《第一流的教育家》),能够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开拓型学校领导者的培养和成长离不开心理素质的培...  相似文献   

5.
陈善卿教授主持的江苏省“十五”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立项课题《陶行知德育理论和实践与我国转型期德育现代化研究》 ,已经取得了可喜的阶段性成果。他发表于《道德与文明》 2 0 0 2年第4期富有创意的论文《陶行知的德育理论实质上是生活德育论》 ,就是这一成果的集中体现。我们知道 ,陶行知的教育学说就是“生活教育”。对此 ,他本人有许多阐述 :“从定义上说 ,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 ,用生活来教育 ,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 ,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 ,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相似文献   

6.
陶研界泰斗胡晓风先生生前在为本《长编》写的“序”中写道:“《陶行知年谱长编》将为人们展示陶行知三十年来精心绘制的一幅生活教育的生动画卷。”“阅读《陶行知年谱长编》,仔细品味这幅生活教育画卷的内涵,才能从纷繁的事件中,领会陶行知的思想、人格、精神追求,对于生活教育理论以及生活教育现代化的研究定会有所裨益。”这是对本《长编》价值的适切评价。  相似文献   

7.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同陕甘宁边区的教育事业正式联系起来,是在一九四二年初。当时边区正在进行伟大的整风运动,教育上也在清算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在这一年的三月十五日,《解放日报》发表了由徐特立同志署名的代论《生活教育社十五周年》,开始在边区介绍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文章认为陶行知先生提倡的“生活教育与小先生制是实际的,同时又是革命的。”“如果把生活的教育看为是对中国的病症下药,那末就值得我们尊重该社的实际精神和革命精  相似文献   

8.
刘以榕 《生活教育》2008,(12):20-22
"教育以生活为中心"。陶行知教育思想源于中国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实践.是"行动所产生发展的理论"。目前.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正在进行.推进素质教育已深入到了课程改革这一核心内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实施更需要像陶行知先生那样"敢入未开化的边疆.敢探未发现的  相似文献   

9.
陶行知从事教育工作二十九个寒暑,其中担任校长十余年。他结合自己的办学实践,对校长工作发表了许多宝贵意见,很值得我们认真地研究。一、“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陶行知说:“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想评论一个学校,先要评论他的校长。”(见《陶行知文集》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06页。以下只注明页数)这充分说明  相似文献   

10.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1935年1月1日的《生活教育》第1卷第22期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拉夫教育》。该文现已收入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出版的《陶行知全集》第3卷。时隔半个多世纪,再读先生当年发表的这篇文章,深感对于我们今天如何办好教育,仍多有启迪。  相似文献   

11.
黄鹤.这位被教育学家们称为“陶行知迷”和“教育迷”的“行知路上后来人”.因于2001年8月创办行知学校(原棚鹏学校).要在当今中国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而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本刊总第七期曾发表《黄鹤和他的陶行知学校》一文对此进行了报道).黄鹤决意以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为师.试图  相似文献   

12.
“教学做合一”的观点,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上世纪三十年代以来至今为学界所推崇,对我们倡导素质教育和促进基础教育改革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于1927年在南京创办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时的演讲词,该文发表于1928年的《乡教丛讯》。文章发表后,在我国教育界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相似文献   

13.
“生活是伟大的教育者” 生活教育运动在中国开展将届八周年时,即1935年3月1日,陶行知在《生活教育》半月刊第2卷1期上,发表短文《生活教育现代化》,文章开头写道:  相似文献   

14.
在日本陶行知研究的历史长河中 ,牧泽伊平、户廉是两位先驱人物。他们筚路蓝缕 ,珠联璧合 ,共同开启了日本陶行知研究的先河 ,为日本陶行知研究的开展作了重要贡献。然而迄今为止 ,国内尚无专文对此进行介绍 ,对这两人 ,国内也鲜有人知晓。本文试图对他们两人在日本陶行知研究发展进程中的贡献及其历史地位作一初步探讨。日本的陶行知研究始于 1935年。这一年的元旦 ,在日本东京池袋“儿童村生活教育研究会”编的《生活学校》杂志创刊号上 ,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华民国的新教育———世界新教育运动的动向 (一 )》的文章。这是日本第一篇评…  相似文献   

15.
胡晓风 《生活教育》2011,(12):37-41
《同舟共进》2011年第1期刊发了周正章先生《陶行知当年的“深思”与“多虑”》一文,谈及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主持编辑、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陶行知全集》(下文简称川版全集)10卷本时,编委内部就是否收录陶行知《关于社会改造的提案》和《读列宁传》两篇文献有截然不同的意见。周先生表示是他的“意见被采纳,这两篇颇有争议的文章收入了《陶行知全集》”。  相似文献   

16.
胡国枢研究员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久负盛名的陶行知研究专家。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他长期致力于陶行知研究,笔耕不辍,成绩斐然。最近,我又读到他的陶研新著《中华本土教育家陶行知》。这是继《陶行知传》(与人合作)、《生活教育理论——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陶行知新论》之后,胡国枢撰写的第4本高水平的陶研学术著作,也是“作者几十年置身陶学的综合性成果”。  相似文献   

17.
“陶行知教育思想现代价值研究”,是全国教育科研“九五”规划内项目。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从立项之日起,就认真领导了这一课题,分别组织了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两支队伍。《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即为理论研究的成果。该书问世后,教育理论界多认为这一成果是对陶行知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8.
方明 《农村教育》2006,(1):29-29
六十二年前的1943年10月15日.陶行知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艰难困苦的时候,他以“爱满天下”之心,为了中华民族的未来,以他26年教育实践经验为基础,发表了一篇举世闻名的《创造宣言》。在这个伟大的宣言里,他期望中国“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他的期望已过去了62年,但由于种种原因。到现在还没有完全实现。江泽民同志非常敬仰陶行知先生。1998年他在北大校庆讲话时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后来中共中央在推行素质教育决定中又明确提出:“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后来又有人提出创造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这些话就为我们全面实施创造教育提供了非常良好的社会环境。愿人人记住陶行知的《创造宣言》,人人敢想敢干,敢于拼搏,敢于实验探索,敢走前人没有走过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路,努力实现陶行知的创造愿望,做到处处创造,天天创造,人人创造!  相似文献   

19.
陶行知和杜威(John Dewey,1859—1952)都是二十世纪世界上的著名人物,两人均多建树.陶行知是改革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旧教育的先锋和猛士,当他逝世的时候,毛泽东同志称他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杜威则是“二十世纪上半期美国教育改革中所谓进步运动的卓越思想家”,是现代世界教育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本文拟就作为教育改革家的陶行知与社威进行比较.1915年秋,正当杜威继芝加哥教育实验和《我的教育信条》等著作发表之后,教育思想日趋成熟,潜心撰写他的教育代表作《民主与教育》(1916年发表)时,陶行知转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成为杜威的得意门生,并“在这时,奠定了献身教育事业的志愿”.作为杜威的学生,陶行知深受其影响.1917年秋学成归国之后,他曾经大力宣传杜威的教改主张并付诸实验.但是,中国有自己的国情,照搬杜威的学说难免碰壁.陶行知从失败中不断总结经  相似文献   

20.
“新德育”是“新教育实验”的一部分。从2004年开始兴起的“新教育实验”,正在影响着、改变着越来越多的教师、学生和学校。“新教育”并不是一个今天才提出的新概念,作为一种教育实验运动,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的英国、法国和德国。在中国,20世纪初也有一批教育家曾明确提出“新教育”实验的主张,比如陶行知曾发表《试验主义与新教育》,杨贤江也曾发表《新教育大纲》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