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6 毫秒
1.
正天津漕运研究(1368-1840)本书作者运用社会学和统计学的知识与方法,就明清时期天津运河的管理、明清时期经由天津的漕粮、明清时期天津漕船、明清时期天津的海运漕粮、明清时期漕运对天津的商业、文化以及人口等方面的影响进行了详尽论述。书号:ISBN 978-7-5528-0019-7出版时间:2012年定价:56.00元  相似文献   

2.
明清时期是中国运河漕运发展的最高峰,在国家政策与经济发展的双重刺激下,在沿运一线出现了诸多像天津、临清、聊城、济宁、淮安等具有全国性影响力的商贸城市,其中河北泊头虽仅为镇建置,但却是河政中心、漕运码头、商业基地,其政治、经济、文化、民俗均带有贯通南北的运河特色,深刻凸显了明清漕运对运河区域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水神信仰作为古老的自然崇拜形式,在中国古代民间信仰中占有重要地位。黄河水患的严重危害以及徐州繁忙的漕运和频繁的河工是导致徐州水神信仰兴起的主要原因。明清时期在国家的倡导和推动下,徐州地方官员和普通民众修建了众多用于祭祀水神的庙宇和祠堂。水神信仰的盛行使明清时期徐州的民间信仰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明清时期运河徐州段部分运道借用黄河,黄运关系十分密切。从明朝中期开始,黄河日益泛滥溃决,为避黄保运,明清两代在徐州及其附近地区相继开凿了南阳新河、泇河、中河等几条新运道。运河河道的变迁对明清时期徐州及其附近地区的农业生产、商品经济、社会秩序都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直隶景州是明清时期运河沿岸的重要城市,属漕运码头、商业重地、河工枢纽,其由明代与清初的直隶州降为散州,既体现了其政治与经济地位的变迁,也是国家漕运政策、地域社会冲突、自然环境恶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景州作为运河城市在明清五百余年的风云变幻,充分显示了交通因素在城市发展中的影响,也反映了运河对城乡的辐射作用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相似文献   

6.
明清时期徐州地区频繁发生的黄河水灾是自然和人为社会因素共同造成的结果,呈现出季节性和区域性的特点。黄河水灾给徐州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严重危害,主要表现为地方民生的劫难、自然灾害的加剧、南北漕运的衰落、社会秩序的混乱等。频繁发生的黄河水灾是造成明清以来徐州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历史上的徐州不但是兵家必争之地和商贾云集中心,同时也是文化和教育较为发达的地区。明清时期官方和民间极为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官方的倡导和推动下,明清时期徐州地区教育事业有了显著发展,出现了府学、州学、县学、书院等众多教育机构。众多教育机构的存在使得徐州科举兴盛,文风盛行,对徐州地方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明清时期淮安地区黄河水患的严重危害以及繁忙的漕运和频繁的河工是导致淮安地区水神信仰盛行的主要原因.崇祀水神在成为国家治理黄河运河水患的重要手段的同时,也成为黄河运河沿岸民众的精神慰藉.水神信仰的盛行也使得明清时期淮安地区的民间信仰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大运河为中国古代尤其是明清时期南北交通要道,长期的开凿、漕运、维护和管理使得大运河成为南北文化传播交汇的重要通道,也是南北不同区域方言接触的重要通道。研究有关语言资料可以发现,山东、河南和江苏运河沿线地区的方言之间存在明显的影响关系,其方言的声母、韵母和词汇方面具有一些共同特征,这应该是大运河留下的语言"印记",可称之为运河方言特征带。  相似文献   

10.
万历年间泇河开通以后,枣庄逐渐成为明清运河沿岸的漕运重镇。由于漕运所带来的物流、人流、商品流在枣庄的聚集,不仅刺激了本土商业、手工业、服务业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南北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使枣庄区域社会呈现出广收博览、融汇贯通、丰富多彩的特色。  相似文献   

11.
明清时期徐州地区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明清两朝均有蠲免税粮、截拨漕粮、开仓赈济等一系列荒政措施予以应对,力图在保障封建统治秩序的前提下维系地方民生。作为国家荒政措施的执行者和地方救荒的组织者,徐州地方官员积极参与地方水利兴修和荒政建设,以地方士绅为主体的民间力量也在地方救荒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民间信仰形成和确立的重要时期。明清时期徐州地区黄运交汇,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在各种社会因素的作用下,民间信仰种类众多,分布广泛。其中既有对自然山川神、灾害神、水神的崇拜,也有对关帝、文昌帝君等人格神的信仰。民间信仰带有极强的普遍性和功利性特点,官方力量在其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3.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慈善事业发展最为成熟和完备的时期。在明清国家和地方官员的推动下,明清时期徐州地区出现了众多的慈善机构和慈善设施,其中既有养济院、惠民药局等慈善机构,也有预备仓、常平仓等仓储机构以及育婴堂、清节堂等善堂。这些慈善机构和善堂在救济灾荒、保障民生和维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中国茶文化经历了宋、元、明、清四个时期,1000多年的发展。通过对宋元明清时期中国的茶叶生产,贡茶的发展,茶道、斗茶、茶类的改革与发展,茶具和饮茶技艺的发展和茶书、茶诗、茶画、茶文化对外传播等分别进行了考证,提出中国的茶文化在唐代形成的基础上,在宋元明清时代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创新和发展,宋元明清时代是中国茶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15.
明清两代,苏南一带都是中国的藏书文化中心。该地区的藏书楼之多,藏书质量之高,藏书数量之丰,都是独一无二的。这是该地区崇拜经籍、重视文化的优秀文化传统的体现。一代代藏书家们的聚书、刻书活动,使得大量的图书藏存于苏南地区,促使该地区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文化水平,也使得该地区文脉绵延,名人辈出。  相似文献   

16.
广西本土人才萌生于汉,发展于唐宋,兴盛于明清。明清时期广西文化教育的发展促进了人才的成长,一批广西人才在全国斩露头角。但是明清时期广西人才在地理分布上很不平衡,在空间上经历了一个演变的过程,从明代到清代,桂北的人才优势地位由于桂东人才的崛起而逐渐削弱,原先曾是人才空白地带的桂西也出产了大量人才,广西人才的分布呈现出由点的集聚向面上铺开的趋势。明清时期广西人才分布的这一地理演变是广西政治、经济、教育格局演变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7.
我国古代家学的传承形式,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以明清时期山东大族滨州杜氏为例,通过对其家学传承形式的系统归纳,从中窥见我国古代家学传承形式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8.
王士稹是清代诗坛著名诗人,对清代诗风产生过重要影响.王士稹所在的新城王氏家族是明清时期北方地区著名的仕宦家族,其家族有着良好的门风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家族诗歌文化尤为兴盛.家族诗歌文化对王士稹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家族的文化风尚是王士稹“神韵说”形成的夙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