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研究逐渐深入,很多文章都具有相当的思想深度,在关注陀思妥耶夫斯基艺术创作其他领域的同时,《罪与罚》成为这一时期的研究焦点,与此同时,左翼文学势力也展开了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批判。  相似文献   

2.
当代中国女作家宗璞与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学创作于罪责书写和救赎上有一定相似之处,但更多是宗璞对陀氏接受的"创造性的叛逆"。  相似文献   

3.
瞿先飞 《学语文》2013,(2):50-51
托马斯·曼曾在《评陀思妥耶夫斯基——应恰如其分》这样写道:"毫无疑问,尽管这疾病是那样威胁着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智力,他的智力,他的天赋却是和这疾病紧紧地联在一起并且染上它的色彩……这一切也都与他的疾病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4.
杨磊 《教师》2011,(14):114-116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俄国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作家,"对话性"是其作品的一个重要因素,包括人物之间的对话和主人公内心独白。通过"对话",不同的思想在一起交融、碰撞,充分显示了作品复杂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高超精湛的艺术特色。"对话"的艺术特色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罪与罚》中表现得十分突出,深入挖掘其中的"对话"艺术对我们理解《罪与罚》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一、往事经过长期的创作,陀思妥耶夫斯基终于完成了小说《白痴》.紧接着他又创作了小说《永久的丈夫》.在《署光》杂志社的出版者马雅可夫的支持下,编辑斯特拉霍夫动员陀思妥耶夫斯基进行创作,以便重新编排《署光》杂志.虽然《暑光》杂志社的办刊方向较接近于《俄罗斯公报》,但它更相似于“俄罗斯乡土主义”,也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风格相似.另外,陀恩妥耶夫斯基也一直很贫穷,经济条件极差.陀思妥耶夫斯基和《署光》杂志之间开始了频繁的书信往来.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俄罗斯公报》社的外聘人员,因而他可以随意离开“公报”社到《暑光》杂志社.不知何故《俄罗斯公报》社歧视他,因为报社付给他的钱要比付给屠格涅夫和托尔斯泰的少得多,这伤害了他的作家的自尊心.但是一个叫卡特科夫的人却懂得他的名字的重大价值,并在他困难的时候,把一笔很大数目的钱给了他.并答应付给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稿费不会少于付给卡特科夫的.但是,就连这点允诺,杂志社也保证不了.杂志社缺少创作小说的材料,却总是无理地要求陀思妥耶夫斯基尽快把手稿送来,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离开杂志社时,他的物质生活水平下降到了最低限度.陀思妥耶夫斯基把自己打算写的《恶魔》系列中的一个长篇小说送交给《署光》杂志社,并请来杂志社给提前印  相似文献   

6.
《追忆似水年华》与《卡拉马佐夫兄弟》这两部小说分别是法国作家普鲁斯特和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陀思妥耶夫斯基与普鲁斯特分别被认为是现代主义的鼻祖和先驱,两部作品不仅写作年代大致相近,而且都以心灵  相似文献   

7.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位以擅长描写道德问题而著称的伟大作家。道德伦理问题一直是陀氏创作思想的基础。陀思妥耶夫斯基从小就生长在一个具有浓厚的宗教意识的家庭。虔信基督的母亲经常给他讲《圣徒列传》、《新旧全约104个故事》。福音书中所宣扬的慈爱、忍耐、向善,在...  相似文献   

8.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用小说的形式探究人性的大师。通过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双重人格》主人公戈利亚德金人格分裂的考察与分析,可以概括出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于当时俄罗斯社会以及俄罗斯人民心理的看法,并从中理出其创作风格的发展脉络以及思想信仰的成长轨迹。  相似文献   

9.
江北的《白月光》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有着惊人的神似,都讲述了一个“在路上”的故事。在《罪与罚》中,陀思妥耶夫斯基书写了拉斯柯尼科夫从杀人到被捕的过程,作者将整个故事的节奏放慢,再放慢,  相似文献   

10.
在众多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传记材料中,他的妻子安娜所著的《安娜·陀思妥耶夫斯卡娅回忆录》和《一八六七年日记》有特殊的价值,某种意义上堪称作家生活的"实录"。安娜从物质和精神等诸多层面给予陀思妥耶夫斯基有力支持,帮助他对抗债务、赌瘾和疾病的困扰,爱情成为作家文学创作的支点。安娜的无私奉献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学事业,这一论断至少适用于《卡拉马佐夫兄弟》这部杰作。  相似文献   

11.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在现代中国被读者的接受处于一种失衡状态:带有"反动倾向"之类的作品遭到严重的冷落;而揭露社会黑暗和同情社会底层的作品却大受欢迎。其中,在中国影响最大的作品有四部———《穷人》、《死屋手记》、《罪与罚》、《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从这些作品的译介和接受的情况可见,陀氏是以"为人生的现实主义作家"为国人所接受的。  相似文献   

12.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长篇小说《白痴》中存在着空白现象,如隐喻、暗示和象征等修辞手法形成的语义空白,省略式和隐藏式的结构空白等。巴赫金指出了陀氏小说具有"未完成性"的特点,但和英伽登提出的"未完成"(空白)有着不同的问题域,前者的动态主要表现在本文层面,后者的动态表现在本文和读者层面。  相似文献   

13.
陀思妥耶夫斯基被视为一个反犹主义者.但陀氏为什么反犹,却一直未得澄清.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廓清陀氏笔下“犹太人”的两层含义:一,犹太种族;二,“犹太人思想”.陀氏的大部分反犹话语是将矛头指向以功利主义为道德表象、以资本主义为现实形态的“犹太人思想”.陀思妥耶夫斯基这一立场使他走向民族主义,我们应有所反思,警惕对陀氏的“圣化”.  相似文献   

14.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是一部充满了多声部对话的复调小说,但通过"符号矩阵"对其中人物的信仰及各自命运走向进行分析后发现,在表面独立的复调背后又隐藏着作者的统一意识和宗教关怀。文章采用格雷马斯的"符号矩阵"理论来分析这篇宗教小说,借以呈现该小说的另一种面貌。  相似文献   

15.
精神自渎现象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始终关注的对象。所谓“精神自渎”,就是精神上的自我亵渎.具体表现为精神上自我蔑视.自我折磨和自我嘲笑,并且在这种自轻自贱中体验到一种难以言传的快感。精神白渎现象本身就是一个悻论,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对话性、表演性和有“透气孔”的语言,使精神自渎者们成为尼采所谓“禁欲主义理念”的模仿和戏拟,而这种表演和模仿禁欲主义观念自身进行了彻底的解构。  相似文献   

16.
文章尝试从独立思想者的塑造、戏剧化的情节结构以及多重共生的对话体这三个方面,探讨了《圣经.旧约》中的《约伯记》对陀思妥耶夫斯基之文学观的影响,从而加深对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理解,体会作家对圣经文本的化用及其精神上的宗教情节。  相似文献   

17.
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三个梦境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一为自我冲突的梦,一为自我唤醒的梦,一为自我分裂的梦,它们将人物心灵深处的思想情感变成了内心的"事件",使人物自身显示出"复调"性。  相似文献   

18.
为创立中国现代性语境中的"新怨恨"理论,整合现代西方怨恨研究述要,论及意大利的布鲁诺、阿尔贝蒂,法国的笛卡儿、薇依、帕斯卡尔,荷兰的斯宾诺莎,英国的洛克、休谟、斯密,美国的富兰克林、梅、蒂利希,德国的康德、歌德、费尔巴哈、马克思、恩格斯、尼采、韦伯、西美尔、舍勒,丹麦的克尔凯郭尔,俄国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奥地利的弗洛伊德、阿德勒、舍克等人的怨恨研究。  相似文献   

19.
在长篇小说《日瓦戈医生》中,帕斯捷尔纳克采用了一种独特的宗教神性的叙事维度.这是一种超越性维度,作家站在现世立场的对立面,用心灵的良知,以宗教神性的观照来审视人的灵魂.通过主人公日瓦戈对自我灵魂的剖析,对生命终极意义的追寻,表现了俄国传统知识分子所具有的一种真正的宗教精神,这是苏联文学中坚持宗教精神血脉的作家们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文学精神的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