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读罢《郑伯克段于鄢》,众人多认为郑伯实乃阴险狡诈之徒,但在我看来,郑伯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庄公一出生,其母姜氏就厌恶郑伯,屡次想让他弟弟登位,庄公的王位多次受到威胁,两兄弟早因君权之争失去兄弟情谊,这并非他一人之过。刚登位,其母即为其弟“请制”,当其时,他羽翼未丰  相似文献   

2.
对于<曹刿论战>中"肉食者鄙"这句话.很多解读文章都依据曹刿和鲁庄公的对话内容去直接印证鲁庄公的"鄙"与"不鄙",这实际上是把肉食者当成了鲁庄公. 肉食者不是指鲁庄公,课文注释非常明确.  相似文献   

3.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该文说的是公元前684年发生的长勺之战中,曹刿以其深谋远虑,帮助鲁庄公为弱小的鲁国赢得了这场战争。传统意义上的解读是把曹刿的"远谋"和鲁庄公的"鄙"对举,鲁庄公俨然成了曹刿的陪衬,鲁庄公"小惠""小信"之"浅薄"陪衬出曹刿的"民本意识",鲁庄公以"将战""将驰"的"冒进"陪衬出曹刿"不可""可矣"的天才指挥,鲁庄公以"问其故"的"无知"陪衬出曹刿战略思想的深谋  相似文献   

4.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成功刻画了郑庄公这一人物形象,传统观点认为郑庄公是一个阴险狠毒的反面人物,而今天却有越来越多的读者认为郑庄公是一个雄才大略的政治家。文章分析了造成两种不同评价的原因:传统观点是从伦理角度对郑庄公做出的道德评价;而新观点是从历史高度对郑庄公做出的政治和历史评价。  相似文献   

5.
一鼓作气     
春秋时期,有一次齐国攻打鲁国。鲁国国君鲁庄公动员全国军队准备抵抗。曹刿是鲁国一个精通兵法、很有谋略的人。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统率军队在鲁国的长勺与齐军作战。双方刚刚摆好阵势,鲁庄公就要击鼓进兵。曹刿阻止他说:"现在不能击鼓进兵,时机未到!"齐国击了三次鼓,发了三次进兵的号令。这  相似文献   

6.
对《曹刿论战》(见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鲁庄公的形象,人们历来依据课文中“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把他当作一个“鄙”的典型,认为鲁庄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但细究起来,就会发现,其实,鲁庄公身上还是有不少“闪光点”的。于是,在分析庄公这一人物形象时,我刨设了“我为庄公找优点”这一环节——  相似文献   

7.
《左传》载鲁隐公元年夏五月,郑庄公克段于鄢,段的罪名是"袭郑"。今依据原始文献尤其是之前尚未被研究者采用过或未被充分使用过的历史文献,对郑伯克段于鄢的史事进行探微发覆,第一次指出:郑庄公克段是有鉴于当时晋国因分封导致的连年战乱;郑庄公果断克段,化两国为一国,为其图霸事业奠定基础;晋郑两国在东周初年的越礼行为是春秋时期一系列不法事件之导源;《诗经·郑风》中两首《叔于田》乃是讥刺郑庄公未能很好地行使大司徒之权。结论:所谓郑伯克段于鄢纯系郑庄公制造的冤案,但段亦确有越礼之行,郑伯克段,对春秋史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郑国的"小霸"事业是夷夏东西交互胜败的历史大势及郑庄公雄才大略之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8.
《郑伯克段于鄢》是先秦历史散文的代表篇章,也是大多数高中语文教材的必选篇目。语文教学中对郑庄公形象的解读存在诸多争议,本文首先对郑庄公及这一历史事件的接受过程进行梳理,进而以立体化视角观照郑庄公形象所展现的纲常和伦理的冲突,从而达到对这一历史人物的客观、全面、详实的体认。  相似文献   

9.
对"礼"的不同实践者——郑庄公与楚灵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庄公与楚灵王是《左传》中作者着力描写的两位国君,这两个人物一生行事复杂,而对"礼",郑庄公一直用其规约着自己的行为,楚灵王则是与礼抗衡,这是由于他们两人所处的历史时期,历史国度所属民族社会不同等方面原因造成的。  相似文献   

10.
郑庄公形象,诸家"援经解传"见解偏颇,矛盾纷呈。从"礼"的角度着手,还原历史事件,细致分析《左传》中郑庄公形象,能从"礼"对郑庄公树立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正>《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全文仅二百余字,记载了我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长勺之战。战前曹刿与鲁庄公的论战是全文的核心,短短的三问三答交代了长勺之战鲁国取胜的关键因素,透过这些简短的话语,我们看到的是鲁庄公在曹刿的一次次否定下政治思想的转变。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庄公好力",《曹刿论战》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个至高无上的君主,鲁庄公对曹刿论战一事的态度与做法,还是应该肯定的.鲁庄公不"鄙",其理由有三:  相似文献   

13.
齐鲁“长勺之战”是鲁庄公指挥的著名战役之一,但从后人的评价看,鲁国的胜利不仅没给鲁庄公赢得声誉,反而使其成了“肉食者鄙”的代言人。这实于历史不符。本文通过对长勺之战和鲁庄公“文治武略“的分析,企图还鲁庄公以公道,并希望能作为对鲁庄公评价的新起点。  相似文献   

14.
《左传·曹刿论战》用比照映衬的手法,以庄公之鄙陋反衬曹刿之远谋。于是历来文章点评家对曹刿只见其“谋”而大加褒扬;对庄公则只见其“鄙”而大加贬抑。这是很不公平的。细读这篇文章。深深感到,其实庄公也可敬。  相似文献   

15.
黄琴 《现代语文》2009,(7):129-129
近几年,为鲁庄公“翻案”的文章经常见诸报刊,如《再识鲁庄公——对(曹刿论战)一文中庄公的另一种解读》(《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长勺之战关键在于鲁庄公》(《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2006年第4期)、《重读(曹刿论战)中的鲁庄公》(《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6年第8期)、《鲁庄公形象新探》(《语文教学之友》2007年第7期)等等,而且网上也偶或发表一些短论,为其“鸣不平”。最近,李光老师在《语文学习》上撰文(见2008年7—8合刊《鲁庄公:何“鄙”之有?》),进一步把类似的观点导入课堂,引导同学们重新审视鲁庄公这一形象。应该说,这对培养学生“不唯上,不唯书”的独立思考精神是十分有益的,但从整个课堂的流程来看,师生讨论的角度失之偏颇,最后的结论也过于草率。下面笔者拟从三个方面谈谈鲁庄公之“鄙”。  相似文献   

16.
关于鲁桓公的出生之年,史书没有明确记载,历代学者皆付之阙如。当其子鲁庄公出生之时,桓公因他与己"同物"而为他取名为"同",由此可推知桓公生年。因为,春秋时期流行岁星纪年,根据岁星——即木星大约十二年运行一周天的规律,将周天分成十二个位次。岁星运行到某次,就以该次纪年,十二年一轮回,类似今天的十二生肖纪年法。所谓"同物"就是"同岁",即鲁桓公和庄公出生之年,岁星运行都在同一个位次,也就是说桓公与庄公的年龄相差为"十二"的倍数。根据庄公出生年及史书所载桓公生平事迹可推断,桓公比庄公大二十四岁。庄公出生于桓公六年(前706),则桓公应出生于鲁惠公四十年(前729)。再以推出的年龄与史书记载桓公生平事迹相验证,无不符合。  相似文献   

17.
文言趣读     
齐庄公避让螳螂齐庄公①出猎,有一虫举足将搏其轮。问其御者曰:"此何虫也?"对曰:"此所谓螳螂者也。其为虫也,知进而不知却,不量力而轻敌。  相似文献   

18.
<左传>作者在对郑庄公的评价中渗透着儒家的"克己复礼"意识,在这种意识下对郑庄公形象所作出的评价带有儒家的主观色彩,如果历史地看问题,那么郑庄公并不是"伪善"、"违礼"的君主,而是旧时周礼时代惯性与春秋初"礼崩乐坏"时代挤压下的诸侯形象.  相似文献   

19.
<正> 孙叔敖是封建社会初期有作为的历史人物。关于他的任楚令尹的时间,在学术界仍是众说纷纭,主要有三种意见:一是庄公五年说;二是庄公十六年;三是庄公十三、四年至十八、九年。我以为这三种意见均难以置信。五年说推算出的时间太早。顾栋高《春秋大事年表》提到,孙叔敖任楚令尹是继子越之位,当属可信。据《左传》与《史记·楚世家》所记,楚庄公诛令尹子越的时间为庄公九年(即公元前六○五年)。按惯例,在同一期间不可能有两个令尹辅政,为此庄公九年前的令尹无疑是子越而非孙叔敖。庄公十六年说亦难以成立。明代周圣楷在《楚宝》卷一提及孙叔敖是庄公十六年始为令尹的,故有此说。这个说法可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备课偶有自己的心得,现汇集于此,以就教于大家。一、庄公有无优点过去讲《曹刿论战》,大都把庄公讲成一个反面形象,这是不妥当的。笔者觉得在这篇课文当中,庄公虽然有“鄙”的一面,但基本上还是一个正面形象,他有如下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