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当代网络信息背景下,高校应从毕业生的求职心理、求职方法与技巧上出发建立一支就业指导师资队伍、进行一次教学改革、创新一种就业观念、开拓一个网络市场、加强一层政府管理,培养毕业生就业信息素养,从而增强其就业信息意识、提升就业信息的辨别与处理能力、培养就业信息道德,合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助式”就业服务,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随着近几年大学毕业生的持续增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日趋严峻,毕业生能否及时获取到最新的求职信息与就业指导,已成为新形势下毕业生就业面临的又一道瓶颈。本文将通过对高校就业信息微信公众平台建设,以改变传统就业信息传递模式的弊端,借助就业信息微信公众平台的广泛应用,拓宽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渠道,建立起"微信公众平台+校企学生关注+信息实时推送"为一体的三维立体化的助力大学生就业的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就业信息微信公众平台建设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近几年大学毕业生的持续增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日趋严峻,毕业生能否及时获取到最新的求职信息与就业指导,已成为新形势下毕业生就业面临的又一道瓶颈。本文将通过对高校就业信息微信公众平台建设,以改变传统就业信息传递模式的弊端,借助就业信息微信公众平台的广泛应用,拓宽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渠道,建立起“微信公众平台+校企学生关注+信息实时推送”为一体的三维立体化的助力大学生就业的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4.
就业信息作为求职者择业、就业的基础和起点,是大学生毕业求职的重要依据,关系到求职择业的最终实现与否以及就业质量。可以说,在求职时,大学生收集到的就业信息的及时、全面、丰富、质量等,密切关系到其能否掌握求职择业的主动性和先机。目前大学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途径包括学校就业主管部门、各级各类人才交流机构、各级各类媒体平台、毕业生招聘会、个人及家庭所掌握的"关系网"、互联网、社会实践和教学实习单位等。本论文就这些途径的特点以及如何利用好这些途径收集到更多有效就业信息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5.
在新的就业形势下,大学毕业生怎样才能找"好"的工作?教育部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指出:"没有最好的工作,只有最适合的工作"。大学生求职最重要的是从实际出发。本文将从分析大学生就业面临问题及职业信息的收集、求职途径、职业的规划等角度来帮助大学生顺利解决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6.
纪兰香 《科教文汇》2014,(30):206-207
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现象,其中大学生非专业素质欠缺是一种重要的原因。本文以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为导向,就非专业素质与求职就业关系,在高职院校毕业生中和嘉兴地区部分用人单位开展了双向调查并进行分析,从而提出了一些培养高职院校毕业生非专业素质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现象,其中大学生非专业素质欠缺是一种重要的原因。本文以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为导向,就非专业素质与求职就业关系,在高职院校毕业生中和嘉兴地区部分用人单位开展了双向调查并进行分析,从而提出了一些培养高职院校毕业生非专业素质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唐丽凡 《内江科技》2022,(7):88-89+106
毕业生对就业的满意程度能够很好反映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以福建省M大学2020届毕业生为对象进行调查,通过建立Logit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毕业生就业满意度的因素,以此侧面反映出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从个人特征、家庭情况、求职情况和受教育情况四个方面分析了毕业生就业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求职态度、专业匹配度及父母受教育年限会对毕业生就业满意度产生正向影响,而求职成本越高,毕业生的满意度越低。  相似文献   

9.
信息不对称环境下大学生就业过程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蒲攀 《现代情报》2015,35(4):150-153
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施行,2000年以后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开始凸显,近年来由于毕业生人数的持续上涨,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愈发严峻。本文从信息经济学视角入手,探讨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我国劳动力市场上人力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的问题。在阐述信息不对称在大学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表现的基础上,对信息不对称环境下大学毕业生就业过程进行博弈模型分析,最后提出消除毕业生就业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的较为合理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分析高校毕业生进行求职技巧的训练与指导的必要性,提出要帮助高校毕业生端正心态,克服各种不良情绪,积极做好求职前的思想准备,指导学生进行简历制作、模拟训练、角色扮演从而帮助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  相似文献   

11.
陈永刚  李军 《未来与发展》2023,(5):71-74+70
高质量充分就业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高校毕业生求职取向呈现挤压加剧、求稳增强、慢懒凸显等聚合化样态,其形成有着具体的客观条件和普遍的心理基础。对此,应深入剖析高校毕业生的求职取向变动,从客观起因、主观动因、心理成因3个维度探究其生成机理,从强化就业顶层设计、深化求职能力培养、优化就业指导服务等3个角度,探索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高校毕业生求职取向的引导策略,力促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相似文献   

12.
【目的/意义】受新冠疫情的影响,在线求职面试已经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形式。然而,随着一系列 简历信息泄露事件的曝光,如何降低毕业生在线求职的隐私关注已经成为学界、媒体以及公众共同关注的话题。 【方法/过程】借鉴 APCO 框架和 IUIPC 量表等成熟的研究成果,以六个重要的前因变量构建了隐私关注影响因素 理论模型,运用 NCA以及 QCA模糊集分析方法,探讨了前因变量之间的多重并发因素和复杂因果机制对于求职 毕业生隐私关注的影响。【结果/结论】毕业生在线求职低隐私关注的驱动机制分为七条路径;制度影响对于降低求 职毕业生隐私关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一种主观可控条件,提高毕业生的网络素养是快速降低求职毕业生 隐私关注的可行性选择。【创新/局限】本文引入fsQCA的方法,选取六个变量,从组态的视角,探究在线求职毕业生 低隐私关注的驱动机制及变量间的关系。将来可继续加入时间维度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利用Python网络爬虫技术获取招聘网站的职位信息并存入数据库,利用XPath模块对职位数据的清洗、抓取,并利用Struts2+hibernate实现就业推荐系统。对当代大学毕业生求职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高职毕业生与其艰难求职,不如进行创业式就业,积极实现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从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创业意义与现实可能、创业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高职学生创业式就业不仅是一种可能,而且也是解决当前就业难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345名毕业生的择业意向与就业准备情况的调查表明,他们对自己的劣势有较为客观的认识,但对自己的优势认识不到位;在与就业有关的需要方面,需要的强度由强到弱依次为择业需要、自我认识的需要、信息的需要和求职技能的需要;毕业生也存在焦虑情绪.建议为学生提供以下四方面的帮助:(1)指导学生正视自己的劣势,更重要的是认清自己的优势;(2)给学生提供就业信息;(3)指导与帮助学生求职;(4)给学生提供心理帮助.  相似文献   

16.
梁嘉 《科教文汇》2010,(2):168-168,179
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求职者为了获得求职成功,必须通过提高求职技巧,熟练运用求职方法来提高就业竞争力。本文论述了求职技巧的训练与指导的重要性、求职技巧主要包含的内容以及以高校毕业生为例,提出如何开展求职技巧训练与指导的具体建议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求职者为了获得求职成功,必须通过提高求职技巧,熟练运用求职方法来提高就业竞争力。本文论述了求职技巧的训练与指导的重要性、求职技巧主要包含的内容以及以高校毕业生为例,提出如何开展求职技巧训练与指导的具体建议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王政军 《现代情报》2009,29(10):171-172
在就业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信息不对称现象进一步加剧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度,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专门的就业信息服务来缓解这种现象。本文在剖析"就业信息不对称"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高校图书馆的针对新措施,以减轻其不良影响,提高毕业生就业率。  相似文献   

19.
刘行一 《中国科技信息》2007,(2):119-119,121
目前我国许多中等职业学校纷纷依托校园网建设了就业信息平台。就业信息平台是一种全新的求职择业的服务方式,目前应用的效率不高,择业的成功率也较低。本文就中等职业学校就业信息平台的建设作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本文根据学校就业服务工作的实际需求,对基于Web的就业服务网的设计与实现进行了探索和研究.本系统基于B/S三层架构体系,主要采用Web动态网页技术、JavaScript脚本语言、HTML超文本标记语言以及SQLSenrver数据库技术.本系统主要用于发布在校毕业生的个人求职信息和企业的招聘信息,为毕业生、企业、就业指导中心三方提供了一个快捷、方便、低廉的信息平台.本系统具有宣传、展示学校形象和实力的作用;能提高就业质量和就业率,拓宽了就业渠道和信息收集的渠道;可以节省就业工作的成本;同时还对健全就业指导中心毕业生资料库及其就业单位资料库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