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电视媒体发达的今天,平面印刷媒体和新闻通讯社对图片新闻和视觉新闻越来越重视。其实,在中国新闻界最早提倡写“视觉新闻”的是新华社原社长、著名记者穆青先生。他在《学会写视觉新闻》中写道:“所谓视觉新闻,无非是形象化、立体化,有典型细节、生动的画面,读来有声有色,使人能够具体地形象地看到你所报道的事实的真面貌。这样,我们的新闻就可以克服枯燥和概念化的缺陷,更好地适应今天这个电视发达的时代。”穆青的人物通讯中有大量形象生动的语言,这些文字很好地运用了视觉的因素,读来栩栩如生,就像是一组组的电视镜头,因此,我们不妨称…  相似文献   

2.
胡斌 《新闻前哨》2005,(2):81-81
电视画面是组成电视节目的基本单位,它包括形象、声音、氛围、环境、表情、动作等形成综合的多方位的信息场。电视画面兼负多种信息渠道,具有很大的单位时空信息容量。从视觉感知的心理特征上看,电视画面是人的视觉的延伸,具有“百闻不如一见”的优势。多视角的形象画面,不仅让观众看到新闻事件本身,由于视觉的联想作用,而且可以看到画面以外的“隐信息”。电视画面具有极其丰富的再现潜能。这是电视媒体的强项或长处。  相似文献   

3.
何灵 《声屏世界》2007,(4):31-31
在媒体林立、资讯发达的今天,一篇新闻作品要想留住人们的眼睛和耳朵实属不易。“画”新闻是经过实践证明有助于张扬记者个性、让新闻栩栩如生的一手妙招。  相似文献   

4.
夏颖 《新闻前哨》2006,(12):42-43
这是一个媒体飞速发展与激烈竞争的时代,处于电视、网络等新兴媒体挤压下的传统纸质媒体无不竭尽所能,求新寻变。它们一方面通过提高报道的深度与力度继续巩固自己的传统优势;另一方面紧跟“读图时代”、“视觉革命”的时代风向,倡导以生动、美观的图形化内容来报道、阐释新闻。图片、插图、图表等视觉元素在现代报纸编辑中已不再是简单地丰富、美化新闻报道,一场从“写新闻”到“画新闻”的角色转换正在悄悄进行。  相似文献   

5.
在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之间“眼球争夺”日趋白热化的今天,媒体相互之间的竞争最关键的是报道的竞争。而竞争的核心,往往落脚在新闻的比拼争夺上,媒体只有在竞争中胜人一筹才能在众多媒体品牌中脱颖而出,体贴入微的新闻策划是媒体竞争中胜出的有力武器“。强化新闻策划意识,打造媒体宣传强势”是我们新闻工作者务必认真研究的课题。新闻策划是在新闻报道时,把事件放在整个社会背景中进行联系,主动地思考,从平淡中挖掘出精彩,从静止中演变出运动,从孤立中衍生出联系。新闻策划应更好地配置和运用新闻资源,以提高新闻报道的质和量…  相似文献   

6.
一,“独特”性电视与纸质媒体相比,最明显的特点就是画面形象的可视性。因此,电视新闻导语与纸质媒体新闻导语相比也有它的独特性。如在记者节当天,丽水各家媒体都以不同的形式报道了与记者节有关的新闻,《处州晚报》的记者写了下面的导语:记者这个职业对于市民们来说是陌生的,也是神秘的,今天是我国第三个记者节,我们就带大家了解一下记者这个职业。  相似文献   

7.
"新闻广告"与媒体社会责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红玉 《青年记者》2005,(12):60-61
在市场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广告宣传行为介入新闻业务的势头很猛,出现了大量“新闻广告”。一些媒体利用自身的传播资源,把广告用新闻的外衣进行包装。在编排处理的过程中,也不加区别的标识,更有甚,以记的名义发,并刊登在视觉强势的位置。本试图从媒体的社会责任人手,对这种现象加以剖析,探讨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8.
刘明学 《军事记者》2008,(10):14-14
时下,“新闻大战”已是媒体天天上演的节目,网络以“快”抢占先机,电视以“形象”夺人眼球,广播以收音机携带方便赢得听众……作为传统的纸质媒体,如何在传媒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风采依旧?新闻述评当数纸质媒体的一大优势。有了优势,如何做足?这里,笔者就新闻述评需凸现的几个元素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9.
现场直播对电视新闻的冲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杜静 《新闻爱好者》2005,(11):55-55
近几年来,广播和电视媒体对重大事件和突发事件的现场直播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相对于平面媒体和广播而言,电视新闻报道最大的优势就是画面与声音的同步出现,从而能够近乎完全地再现新闻事件。什么是新闻?传统的定义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过去新闻报道的周期是24小时,也就是TNT模式,即“今天的新闻今天报”(Today News Today)。  相似文献   

10.
戴青 《视听界》2008,(3):110
新闻摄影作为新闻事件的“立此存照”,其所特有的真实和鲜活,越来越成为包括电视在内的视觉媒体追逐的对象,需求量目益增多。 但是,新闻摄影反映的对象,只能是正在发生、发展着的新闻事件,稍纵即逝,过时不候。而我国媒体还没有完备的新闻摄影机构和队伍,仅仅依靠有限的专职摄影记者,尽管以一当十,仍然无济于事;  相似文献   

11.
在报纸竞争面临网络媒体冲击的今天,为抓住受众的目光,图片的地位更加突出,大照片、多组照铺天盖地,各类图表也跃上版面,视觉新闻风头正劲——社会生活的巨变使报纸和图书、杂志等印刷媒体纷纷进入“读图时代”,呈现出泛视觉化的倾向。新闻院系作为培养新闻摄影人才的重要阵地,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方面,都与“读图时代”的需求、媒体的需要尚有不小的距离。  相似文献   

12.
电视会议新闻是党和政府通过电视媒体直接宣传政策、指导工作、动员群众传递信息的重要渠道和手段,在电视新闻节目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但长期以来,电视新闻会议报道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多”(所占分量大)、“长”(单条会议新闻长)、“呆”(声画两张皮)、“空”(程序式、公式化)的现象,逐渐疏远了与受众的距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会议新闻的权威性和感染力,湮没了会议新闻的价值。因此,为会议新闻报道“整容换面”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3.
杨阳 《新闻传播》2024,(2):87-89
随着我国科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融媒体频繁出现在新闻传媒行业里。融媒体是一种新型的传媒宣传理念,它是把广播、报纸、电视等媒介载体的共同点和互补性进行全面的利用和整合,以实现“资源”“内容”“宣传”“利益”之间的共融。新闻策划在整个新闻的制作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更是让新闻制作达到理想目标的重要保证。融媒体时代的到来对新闻工作者的新闻策划能力、新闻策划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闻工作者也要在融媒体的背景下让自身的新闻策划能力得到提升,来满足融媒体时代的要求,便于更好地实施新闻策划工作。  相似文献   

14.
现今社会,审美意识已不自觉地贯穿于生活和工作的每个环节,同时,审美意识也决定着生活和工作的质量。电视作为集视觉和听觉于一体、具有“双通道”功能的传播媒介,其新闻的最大优势就是“形象化”。它能把新闻真实、形象、快捷地传递给观众。但一条电视新闻能否吸引观众,除事件本身所具备的新闻价值外,是否具有视觉冲击力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5.
胡海 《声屏世界》2013,(9):53-54
在新闻传播理念不断创新的今天,社会新闻要充分体现新闻本质和传播价值,发挥品牌优势,提升媒体形象,在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的原则下,可以从把握好“角度”“深度”“适度”这三个方面入手,做好社会新闻。  相似文献   

16.
刘海涛 《视听界》2011,(6):36-38
相较于电视、纸媒,广播是弱势媒体;但是在快速变幻的媒体环境中,广播过去的劣势成为今天的优势。广播是听觉媒体,新媒体的崛起,会跟电视、平媒争眼球,而广播与新媒体只有互补关系,没有替代关系。新媒体让广播新闻拥有了“可视化”的平台,广播的公信力、及时性嫁接上新媒体的广泛性、互动性,让广播新闻如虎添翼。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对于外界信息的渴求日益增多。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读图时代”下各路媒体一时间盯上了“图片”这一利器,作为一种视觉符号语言,它在新闻信息的传递过程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编辑通过对众多报纸新闻图片资源的二次整合把关,用电视声画手段多元化地呈现来自四面八方的新闻事件,真正做到了媒介“合竞”时代纸质媒体和电视媒体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相似文献   

18.
所谓视觉新闻,就是作者将自己目击到的或经历过的新闻事实描摹或拍摄给受众看。从电视上看到的,我们称之为“现杨报道”;从报刊上看到的,我们称之为“新闻特写”。规觉新闻有三个基本特点:一是作者是事件的目击者成经历者;二是采用描摹的手法,具有生动、形象的特性;三是现场感强。 一、视觉新闻的构成 视觉新闻由两大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作者观察并描摹出事件,我们称之为“作者的视觉”。另一部分,是受众通过作者的描摹看到新闻事实的真相,我们称之为“受众的视觉”。在这个过程中,作者的视觉是主动的,作者视觉的内容决定着…  相似文献   

19.
新闻策划是当前新闻界高频率使用的词汇,它是新闻报道最有效的实施方式,是新闻竞争的重要“砝码”,是报纸发展的“助推器”,对于提高媒体的知名度,树立媒体的形象,提高媒体的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要作好新闻策划,重点应增强“五种意识”。  相似文献   

20.
面对新闻传播全球化的趋势,电视台要想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取得突破,必须树立品牌意识。一个企业的经营靠品牌,一个电视媒体的经营同样靠品牌。品牌是电视媒体的无形资产,也是电视媒体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