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武兵 《武当》2004,(2):34-36
一、简介 通背拳是传统武术之精品,拳理、拳功、拳技都十分系统完善,流传非常广泛。在武林界存有三种同音异字的名称。即通背、通臂、通备,三种拳义各不相同,通臂拳是因拳法多上肢动作,两臂犹如猿  相似文献   

2.
刘连洋 《精武》2006,(6):51-51,50
二、武功探秘:明朝通臂拳法的原貌 1.《通臂拳谱》中所载的通臂拳武功体系依《通臂拳谱目录》中所载,该支通臂拳法的武功体系为:六路母法 (解明附)、六路递法(解明附)、六路破法、六路破中递法、六路破中破范总拳(明堂)、六路擮法总拳、六路(?) 法、六路进法;变拳十款(一(?)二进三  相似文献   

3.
李昌  张云龙 《精武》2009,(4):38-41
拳谱鉴真 笔者从朋友处得到一本《通臂拳谱》,细读之下颇有收获.发现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拳学史料。此《通臂拳谱》乃明末周全所作。周全,字淮颖.怀庆府人氏。周在《通臂拳自叙》中写到:“大明崇祯岁次甲申仲春上浣之吉,大梁后学周全淮颖甫书于育英斋;至今二十余载,稿换数次,创为此谱,大清康熙岁次乙巳孟秋之吉重书。”即说拳谱初稿于崇祯甲申年(1644年),数易其稿,完稿于康熙乙巳即康熙四年(1665年),前后跨度二十二年,时值明末清初,初创于明代,定稿于清初。周全谱中交待通臂拳乃始师董成得自于山中通臂老猿仙,故取拳名为“通臂”,至周全已是六传。  相似文献   

4.
马原年 《武当》2005,(12):36-36,37
“五行通臂”俗称“大耳猕通臂”。因传自道门,属内家拳,所以又称“武当通臂”。“五行通臂”之所以被纳入武当拳法,原因有二。一、从源流上看据《五行通臂拳谱》记载:五行通臂属武当派,历代相传多为口授,知者甚鲜。发明于何代何人,无可考稽,只知近代由王占春先生传出。王先生乃河北良乡黄新庄人,幼时好武技,初拜旧都白云观一道长为师。道长乃通臂家也。后道长外出云游,又将王先生引至西山某道观,谒见另一道长,  相似文献   

5.
刘连洋 《精武》2006,(5):50-51
通臂拳又称为通背拳,是我国著名的传统武术流派之一。此派历史久远,早在明代之时便有流派。关于通臂拳的拳谱典籍,多是近代通背拳巨擘修剑痴先生所著,如《五行通臂拳拳谱》、《通背宗派之根源》、《通背拳技击要诀》、《国术教范》等等。然而该拳清朝乃至明朝的拳谱典籍,却鲜见于史料记载。幸有河北石家庄稽古斋武学书馆鲍玉龙兄藏有明朝古  相似文献   

6.
通臂拳,亦称通臂二十四势。它不同于白猿通背、猿猴通臂、螳螂通背和二郎通臂。通臂拳又称独流通臂,因它源于独流,故有此称。又称沧州通臂,因1916年沧州郭长生将此拳引进沧州,此拳在国内外影响颇大,故“沧州通臂”很驰名。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拳种和拳法》书中说:“沧州通臂拳讲究激步勾子、纵步斩,其代表人物是刘玉春和郭长生,人称‘郭燕子’。”(注:刘玉春系郭长生的恩师)。  相似文献   

7.
张蒙军 《精武》2007,(5):49-49
三才翻子拳是传统武术中特有的一种拳法,其独特之处在于不失传统武术之真谛——技击,武林前辈们曾以“赛牡丹”之句赞美此拳。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对黄梅岳家拳与形意拳的外形和内涵等诸多比较分析和史料甄别,认为宋代的岳飞乃是形意拳的创拳始祖,姬际可前辈并非形意拳的始祖,姬际可前辈是根据武穆拳谱将武穆拳法成功由拳谱还原为拳法、并将其传承和发扬光大的重要人物,为形意拳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9.
李飞林  周广卿 《精武》2004,(6):12-14
太极螳螂拳法以乱接、分身八肘为母拳,有“摘要的手,八肘的劲”之说。 摘要拳法产生于梁学香及姜化龙传拳时期,梁学香所著拳谱《可使有勇》所载的“三堂捶九十招”(或名秘手)实际上就是摘要拳的雏形。三堂捶(秘手)里的动作均可在摘要拳中找到,可以说摘要拳法是螳螂门实战精华的集成。  相似文献   

10.
《精武》2006,(1):16-19
近日到山西采访,在一形意拳大家家中偶然发现线装拳谱一本,名为《张氏短打拳》。拳谱已很破旧,污迹、水渍满书页,而且部分字迹已模糊不清,但此大家却视若珍宝,不肯示人。待众宾客散去,帷余与大家独处时,余施展绝技“泡磨大法”才得窥拳谱一角。拳谱为民国元年上海江东书局印行,石印本,共两册,为技击名家玄机和尚——张横秋所著。张横秋曾著《拳经拳要》,为近代散打技术开先河者,也是少林武功的继承者和发扬者。该拳谱分为《总序》、《张横秋秘授跌打抓拿法》、《张横秋千金秘诀》等若干篇,从短打拳的渊源、拳理、拳法、心法、受伤处置、临场切要等各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其家传绝学——张氏短打拳。据我所知,张氏短打拳现已濒临失传, 而其拳法的简单实用,富于技击手法,又符合当今习拳者的要求。谱中语言精炼而阐释堂奥,确为习拳者不可多得之武功秘笈。  相似文献   

11.
李洳波 《精武》2005,(12):14-18
相传心意六合拳为宋代名将岳飞所创。岳飞精通枪法,在长期与金兵的战斗中,逐渐将枪法化为拳法,此拳动作简单、实用,发劲刚、猛、银、毒,意到拳到,奇快无比,在实战中远可用枪,近可用拳,变化无穷,非常实用,授于三军,战无不胜。岳飞被奸臣以莫须有的罪名陷害致死后,此拳也随之销声匿迹,金元期间鲜有流传。明末清初,山西永济县姬际可,访名师于终南山,遇高人指教,并得拳谱一本,修炼数载,尽得其中之奥妙,后传艺河南。[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散打拳法是把拳击和传统武术的手法融合在一起,更增长了它的实战威力。常见的基本拳法有直拳、勾拳、摆拳、弹拳、鞭拳。  相似文献   

13.
李红梅 《中华武术》2007,(11):59-60
通背拳又称"通臂拳""通备拳",是我国武坛久负盛名,并深受人们喜爱的传统拳术之一。通背拳的流派较多,主要有:白猿通臂、五行通背、活叶通背、劈挂通备、太极通背等。关于此拳的起源,历来众说纷纭,尚待进一步考证。到清末民初时,通背拳大为昌盛,好手辈出。河北、京津一带的张策、刘月亭、刘智和辽宁的修剑痴等均是近代通背拳名家。他们不仅继承了通背拳术,并且不断充实、创新和发展了拳法内容。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党和国  相似文献   

14.
蒋兴材 《武当》2004,(11):61-61
2004年3月2日宁波晚报以头版头条大红字为标题刊登:《发黄的地契上记着400年前风靡宁波的内家拳拳谱精华再次现身》一日前,内家拳谱持谱人及练习者夏宝峰和任惠国来到宁波市武术协会.申请成立内家拳分会。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运动生物力学角度,对形意拳中基本拳法之一崩拳进行运动学和转动力学两方面科学分析,探究其内在的特点与规律。从科学的视角——运动生物力学视角解释传统武术形意拳进步崩拳的整体力的发放过程,从而揭开武术神秘的面纱,为传统武术的科学化、合理化提供生物力学方面的科学理论依据,已达到更加便捷、快速传播中华传统武术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八门拳     
八门拳,是广泛流传于甘肃、青海、宁厦和新疆的主要拳种之一。据拳谱记载,八门拳是清朝嘉庆年间燕山武术家常巴巴以宋、元遗技为蓝本,取觉远访白玉峰时所留拳技为素材,集诸家之长所创。它内容丰富,有基本功法、拳法、器械、对练套路。其拳势舒展大方、劲力浑厚、刚柔相济、动作灵活、  相似文献   

17.
鸣鹤拳传奇     
鸣鹤拳的源流始于白鹤拳。白鹤拳是流传于我国东南沿海一带、港澳台地区乃至东南亚等地的一种传统武术。其精辟的拳论和丰富多姿的拳法,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尤其是它创始和演绎过程中神话般的传说,更为人们津津乐道。  相似文献   

18.
<正>梅花拳是我国传统武术中的一个著名拳种,同时也是有清一代在北方地区甚有影响的民间拳会组织。梅花拳,作为一个传承有源的拳种门派,历史上给后人留下了一些记述拳理技法的拳谱资料;然作为一个深受教门文化影响的拳会组织,其内部又衍传不少散发着民间宗教气息的经卷文献。下面,撷取1911年前的梅花拳谱及与武术有关的经卷稍作介绍。  相似文献   

19.
判别一门拳术是内家拳还是外家拳,我认为不在攻守与刚柔,而在于该拳术的创立理论指导的内涵、宗旨和目的。内家拳以培本为秘旨,外家拳以修技为要务。人之本,精、气、神也;人之技筋,骨皮也。故内家拳以藏精、蓄气、炼丹田、培本为秘旨,外家拳以伸筋、硬骨、揉皮为外务之修造。心意六合拳即属于内家拳。练拳前,若不能对它的全貌有一个简单了解,学练起来往往很难把握要领,不得门径而入,正如心意六合拳拳谱中所说的“学拳容易得艺难,灵动上身天地翻”。本人根据多年的习练体会,从拳法特点上阐述心意六合拳的四大特点。  相似文献   

20.
六合拳论     
郭强  成守海 《武当》2007,(9):34-35
六合拳法是我国传统武术中的内家拳,是锻炼人的精神、意念、内劲与身体四肢百骸合一,以技击为宗旨的拳术。由于六合拳动静结合,内外双修,刚柔相济,从而要求在演练与技击中要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六合统一,故为之六合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