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红 《新闻前哨》2011,(5):28-30
众所周知。虚假报道是新闻事业的“毒瘤”。如何治理这一顽症,一直是困扰中西方新闻界的“老大难”问题。在我们党新闻事业发展的历程中.也一直与虚假新闻进行着毫不留情的斗争。近期,全国新闻战线又掀起了新一轮“杜绝虚假报道,增强社会责任,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专项教育活动,意义十分重大。  相似文献   

2.
2004年伪书现象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4年的图书业的确让人瞠目结舌。这一年,一本又一本美仑美奂的“真”伪书(由正规出版社出版的造假之书)在一些聪明绝顶之士、长袖善舞之人的组装下“横空出世”,与之相伴的是某些人(所谓书商)的盆满钵满,以及出版业某些人、某些机构的堕落。这些伪书经过“伪装”,全面畅销,动辄销量上百万,大有席卷宇内、并吞八荒之势。2005年,随着一声鸡鸣,《培育男孩》又遭恶意跟风(跟风者又是伪书),可见某些“有识之士”是“利不惊人不罢手,伪不惊人死不休”,想真正把这项“伪事业”进行到底。出版业的这种伪书现象触目惊心、引人深思!伪书狂欢迷人眼据…  相似文献   

3.
本刊讯曾经在图书市场行销一时的《没有任何借口》、《执行力》等由“国外知名学者”写的经典著作,竟然是子虚乌有的“圈套”,是压根儿就不存在的伪书。读者还真就此开了眼界,除了盗版书,如今又有人“发明”了伪书。少数出版社炮制伪书的拙劣行为在媒体上披露后,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的反响,读者极为愤怒,他们怀着满心的希望买回的图书,竟然是一文不值的伪书,作者托马斯的美国哈佛大学著名教授身份,居然是人为编织的“美丽的谎言”。伪书的出笼,使出版业遭受了前所未有的信誉危机。这些伪书是怎样出笼的呢?是出版社的编辑不辩真伪,受了作者的…  相似文献   

4.
虚假新闻成因与治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客观事实,是新闻报道的第一要素,可以说,坚持新闻的真实性,是对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媒体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在我们新闻事业蓬勃、健康发展的同时,一些虚假新闻、虚假报道、虚假信息通过不同渠道也出现在我们的不同媒体上。这不但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也给国家、社会带来危害。“对于社会和受众,这是严重的伤害;而对于新闻界自身,这是致命的毒瘤。”当前,新闻界正通过“三项学习教育“这股东风,决心采取一系列严厉举措向虚假新  相似文献   

5.
古籍中伪书甚多,后人对此多不屑一顾.然考其特征及产生原因即会发现伪书自有其学术价值,不可因其伪而弃置.  相似文献   

6.
杨艳利 《新闻世界》2010,(6):129-130
"伪书"一边在市场上大行其道,一边又受专业人士的质疑。"伪书"的存在有其原因,带来的危害也引起社会的关注,应对其加以治理。  相似文献   

7.
<正>客观事实,是新闻报道的第一要素,坚持新闻的真实性,是对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媒体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虚假报道、虚假信息通过不同渠道出现在不同媒体上。对于社会和受众,这是严重的伤害;而对于新闻界自身,这是致命的毒瘤。不但损害了媒体公信力,也给国家、社会带来危害。虚假新闻危害极大,尤其是法律类,医学类的  相似文献   

8.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虚假新闻严重违背了新闻真实性原则,违背了新闻职业道德,也严重损害了新闻媒体公信力,危害新闻事业健康发展。虚假新闻已成为社会的一大公害,它的出现不仅是新闻界之耻,更是整个社会之辱,是必须铲除的毒瘤。  相似文献   

9.
“伪书”当道,成为“盛世危言”是有其契机的。当正版《没有任何借口》出版之前,各种伪书的制作出版已成为业内公开的秘密,各种媒体也在一定程度上曝光了很多伪书现象,然而,这种严重侵犯消费者权益、破坏出版诚信的做法,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2004年10月正版《没有任何借口》新书新闻发布会的举行,无疑对伪书的当道,不啻为重重一击,它也拉开了人们对中国出版业发展再思考的序幕。实际上制作伪书,古已有之,并不是什么新鲜东西。据文献记载,大约在战国时期,此类活动就开始了,因而产生了辨识伪书的辨伪学问,这种学问成为历史文献学中的一个重…  相似文献   

10.
图书馆应如何应对“伪书“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平 《晋图学刊》2006,(3):58-60
“伪书”的泛滥必然会波及图书馆,影响图书馆的藏书建设。如何认清“伪书”的真面目,防范与抵制“伪书”是图书馆应当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1.
“唯一 ”的东 西 肯定 是新闻 ,“第 一”的东 西 也肯 定是新 闻,搞新 闻的 人 谁都 明白这 一点 。 因此 ,时 刻不 忘在 “唯 一 ”、“第 一 ”上做 文章,找 由头 ,也就 成 了某 些记 者 和 媒 体 惯 常 使 用 的 拿手好 戏。 至 于真 的是 不 是那 么一 回 事,一是难 得有  相似文献   

12.
徐欣 《云南档案》2008,(1):61-62
<正>中国的历史文献以及其他各类古籍中伪书甚多。明人胡应麟在《四部正讹》中说:"余读秦汉诸古书,核其伪几十七焉。"清末张之洞说过:"一分真伪,而古书去其半。"其比例虽然不甚精确,但足以说明古书作伪的严重性。仅据近人张心澂在《伪书通考》中的统计,伪书计有经部73部,史部93部,子部317部,集部129部。伪书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内容全伪  相似文献   

13.
“有偿新闻”的泛滥是新闻腐败的一个突出表现,其危害性也是显而易见的。近几年,它有了新变种,那就是“有偿不闻”。  相似文献   

14.
祁向东 《图书馆》2006,(5):82-84
文章以近期流行的伪书为研究出发点,分析了伪书的形成和种类,伪书对读者和图书馆的危害,辨别伪书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5.
说它“老”,是因为这个问题由来已久,屡禁不止。买卖书号现象早在1984年就已经出现,1985年1月1日,当时主管出版工作的化部在这年的第一天就下发通知,严肃指出有的出版社出现“卖书号”“卖牌子”的现象,并明令禁止,这是国家政府部门件中首次使用“卖书号”的字眼,从那时到现在的十几年来,买卖书号现象一直在不同程度地发生,管理部门也一直在三令五申地禁止,很难统计十几年来有多少书是通过买卖书号出版的,也很难统计管理部门为此发了多少个通知,多少个件,多少条规定,人们说到买卖书号,过去常用的字眼是“怪胎”“毒瘤”“幽灵”之类,后来经常用的是“顽症”。“顽症”就是难治或久治不俞的病症。  相似文献   

16.
新闻失实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再提这个问题,容易引人生厌。然而,尽管常讲常谈,但至今这个问题仍未得到很好解决,似乎已经成了“顽症”。 新闻失实表现在人物新闻写作中,主要表现为誉人过甚。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借口“加工”、“提炼”,对人物进行随意拔高。表现在滥用修饰词,就连先进人物的某些不妥的做法也当作正面材料加以宣传。以报道全国劳动模范、大连造船厂工程师陈火金的先进事迹一稿为例,由于随意拔高,夸大其事,搞得陈火金很为难,他为此特向有关单位写信说: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古籍中的伪书、革命文献中的伪书及盗印书中的伪书考察,认为伪装本书刊普遍存在于古今中外出版物中,是版本学中比较重要而且特殊的一种版本形态。革命文献中的伪装书是指在近现代文献中将出版物的封面或其他外表形式伪装,掩盖其真实内容,以便达到宣传发行效果的进步出版物。伪装书又称“托名本”、“改题本”,在版本学上则称之为“伪装本”。  相似文献   

18.
伪书出版的危害及图书馆防范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某些出版社出版伪书对图书馆馆藏质量与读者服务的危害。总结了鉴别伪书的方法,提出了图书馆及时防范伪书、消除伪书影响的若干措施。  相似文献   

19.
近两年来,“伪书”泛滥成灾。2005年2月,新闻出版总署下达了对“伪书”进行专项检查的紧急通知,深圳书城收到23家出版社的下架通知,涉及图书115种[1]。“伪书”打假成了2005年中央电视台“3.15”晚会的话题之一。2005年5月和7月,新闻出版总署分别公布了第1批19种、第2批49种共计68种含有虚假信息图书名单。有舆论认为惩治“伪书”出版发行尚存法律空白,我们认为有法可依,但执行细则不明确。在现行法律框架下“伪书”的治理途径大致有以下几条。1利用《出版管理条例》治理“伪书”现行规范出版行为的法规主要为《出版管理条例》。“伪书”大…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山西“封口费”为案由,对“封口费”现象与记者的“有偿不闻”进行探讨。分析“封口费”现象的实质是“有偿不闻”。进而从新闻的真实性、新闻职业道德、媒体公信力、社会公正性四个方面详细阐述了“有偿不闻”的危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