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孟捷  段弘 《出版广角》2013,(4):18-21
从出版物营销的角度来看,《看见》如何被读者看见这一过程值得分析和研究。因为只有先被"看见",才有可能采取行动——购买,进而才有可能形成口碑效应和忠诚消费——推荐他人购买。在这个"被看见"的过程中,微博营销是重点。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在2012年12月初推出了中央电视台著名记者柴静的著作《看见》,由于策划周密,营销新意十足,仅仅一个月,该书就在出版界乃至新闻界引发了群购效应,口碑甚  相似文献   

2.
柴静是一名优秀的记者,她在采访中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本文试图结合央视专题节目《看见》中的案例,从尊重采访对象和注重情感交流这两个方面,分析柴静在《看见》节目中的采访特点。  相似文献   

3.
如果柴静不做电视.我想她会是一个不错的文字记者,因为她的新书《看见》里理念的表达几乎符合所有大学新闻系课堂上教授的写作技巧。比如.有故事、有细节、有直接引语等。柴静与《看见》最近也很火,媒体连篇累牍不说,居然还引发口水战。赞之者捧之如女神.贬之者似视之如蝼蚁。还有态度暧昧的中立者借此兜售个人观点。不过,正如鸡蛋好吃,但人们并不一定非要理会下蛋母鸡招致的每一个评价。因此.评价一本书的优劣。也不必理会七嘴八舌。读书首先需要“英雄不问出处”的态度。  相似文献   

4.
用现在的标准,华莱士很不专业南方周末:你在微博上贴出《说说电视记者这行吧》,哪些问题让你非说不可?闾丘露薇:我看到很多关于柴静怎么做新闻记者、怎么采访的谈论,看到有那么多人认同这样的新闻操作理念,尤其认同的人很多是同行,还有更多是教新闻的,这让我觉得着急。《看见》这个栏目,官网上写的是一个专题栏目,柴静在官网上注明的身份是主持人。栏目关注人,我觉得没  相似文献   

5.
柴静从2011年8月入主央视一套《看见》周末版人物专栏,就以一名记者型主持人的身份发问"记者如何看见?",深入事实真相、呈现事实真相,期间她的采访风格有哪些变化?本文将从新闻专业主义角度探讨柴静的采访风格在访谈场中的形成,及柴静的采访是如何实现与公共议题对接的,并结合节目的个案,总结柴静采访风格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本刊讯央视知名记者、主持人柴静,讲述十年央视历程的自传性作品《看见》,近日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理想国出版,该书既是柴静个人的成长告白书,某种程度上亦可视作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柴静曾担任湖南文艺广播电台主持人、湖南卫视《新青年》节目主持人。2001年,加盟中央电视台,陆续在《东方时空.时空连线》《新闻调查》《24小时》《面对面》等栏目担任主持人及出镜记者;2011年,央视生涯的第十个年头,参与创立专题栏目《看见》,并担任主持人。十年  相似文献   

7.
正刚调到太仓市公安局政治处对外宣传的岗位时,老爸送了我一本书,柴静的《看见》,并且殷殷地叮嘱:"学学人家在工作中成长的态度,以后跟媒体打交道有点谱。"《看见》确实是本不可多得的好书,让我对报道产生了熊熊的热情,开始兴致勃勃,摩拳擦掌。在此之前,我对宣传工作知之甚少,一切从头学起,总希望尽所能做到最好,那时候的目标很单纯,就是多上稿,多发片,多赚分,每天忙着拿话筒  相似文献   

8.
刚调到太仓市公安局政治处对外宣传的岗位时,老爸送了我一本书,柴静的《看见》,并且殷殷地叮嘱:“学学人家在工作中成长的态度,以后跟媒体打交道有点谱。”  相似文献   

9.
薛宝海 《视听界》2013,(2):126-126
过年期间,翻看了柴静的新书《看见》,感觉非常亲切,因为书中记述的很多人我都熟悉。比如南院,那是新闻评论部的大本营,位于羊坊店国税总局旁边;再比如她说到的摄像大老杨,真名叫杨明泽,我到《时空连线》的时候杨老师已经是摄像组的组长,为人宽厚,对我们这些后辈尤其关爱。不过,更让我熟悉的是《东方时空》那种充满人文气息的创作氛围。  相似文献   

10.
耿欣  蒋玉鼐 《中国记者》2012,(1):107-109
中央电视台记者柴静于2011年末在某论坛上以"记者如何看见"为主题的演讲,我们随手就可以拎出十几个精彩小标题,足见其对记者职业感悟之真切,功力之深厚。随即,某个傍晚的咖啡馆,记者与柴静进行了更为深入的交流与探讨。  相似文献   

11.
王文雨 《东南传播》2012,(6):154-157
本文运用符号互动理论,使用文本分析的方法,以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看见》中《柴静:专访"李阳家暴"事件》这一期为案例,分析该类型节目中媒介与公众、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双重符号互动模式。探究电视新闻专题节目如何利用新闻议题的引入和面对面的访谈中的符号互动,通过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两条路径来形成互动双方"共享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读了中央电视台柴静老师的《看见》感触颇深,书中的一句“感动先行是准确最大的敌人”,在脑海里一直回荡。联想起自己从事电视新闻工作多年的经历、得失,更加感到应该深刻领会其中的含义。  相似文献   

13.
我的2011年,“看见”应该是个关键词.身入新闻业十多年,我一直关注摄影,并意图以笔写图,以此更好地呈现出这个世界的本来面目. 因为在《人民摄影报》上撰写图片评论、去年9月1日至3日,我受邀参加了在青岛举办的201 0中国新闻摄影“金镜头”奖颁奖典礼,并在会上发表了题为《看见就是改变——我眼中的金镜头》的主题演讲.在我看来,看见就是立此存照,看见就是接近真相的努力.很多时候,看见就是改变,因为改变就从看见开始.  相似文献   

14.
一九八四年八月二十日,中国旅美侨胞滕健耀教授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我看见的“中国姑娘”》。这篇文章登在《体育报》上。有位热心的同志向我推荐说,这篇文章写得文情并茂,娓娓动人,不可不读。我后来看了这篇报道。的确写得不同一般。这篇报道全文不到两千字,把祖国亲人在海外的情谊,淋漓尽致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你记得吧;前年洛杉矶奥运会上,我国女排的姑  相似文献   

15.
张卓 《兰台内外》2013,(1):61-62
刚进央视时,柴静一心想着建功立业。镜头前:她短发,双手紧紧握着话筒,对采访对象发出连环式追问。那时,她喜欢短刀相接的新闻江湖。 有观众写信:"冷酷的《东方时空》,冷酷的柴静。" 在镜头前,柴静极富表现力:拎着高跟鞋去追一个孩子,或屈身近前握住当事人的手。  相似文献   

16.
回音     
<正>张作光(山东):《档案春秋》是我最爱读的杂志之一,每期文章都仔细阅读。2015年第2期看到了《不灭的星火》一文后,我一口气读完,稍作休息又读第二遍,对老伴说:"要是能有一本《银幕荧屏一老兵·仲星火》这本书该多好啊。"老伴也说:我们这代人是看《李双双》电影长大的,李双双和孙喜旺是咱最崇拜的人了。在她表妹的帮助下,终于收到了这本书。所以,我和老伴特别感谢《档案春秋》,感谢作者老老夏,让我们仿佛回到了童年。  相似文献   

17.
翻开《寻路中国》的第一页,便立刻想起近期读到的另一本书《中国在梁庄》.随着阅读的展开,我发现至少还有一本书可以对照来读,即余华的《十个词汇里的中国》(只有台湾版,无法看到全貌,但根据网上找到的电子版,还是可以大致了解这本书的内容).不论是中国"在梁庄"还是"寻路"中国,或者是"词汇里"的中国,三本书书名都隐含了这样一种写作指向:发现(展现)"中国".中国需要发现吗?如果要发现,又该以什么样的视角和方式去发现?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柴静主持的栏目《看见》为案例,来研究新闻采访活动中的情感表达问题。如何在采访提问中正确的表达记者的情感与价值观;如何从受访者的角度出发对其进行合理的情感关照;如何理性的报道受访者的情感;如何在新闻报道中真实全面的表达情感,这是本论文要讨论的几个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9.
我之所以将《吴门才子》和《扬州八怪》这两本书连起来读,是因为这两本书都是清代文坛和艺坛大师的一些故事。《吴门才子》中的趣闻发生于明代的苏州。书中的《唐伯虎的传  相似文献   

20.
《有生之年遇见你》是一本让人迷醉的书,这是我201 1年策划的第一本爱情小说,从策划包装到书的内容都是我满意的一本爱情小说,也是受朋友们赞誉比较多的一本爱情小说.以这本爱情小说为起点,我策划的爱情小说书渐渐形成一个爱情小说系列:《如果爱情可以转弯》《爱情不设房》《亲爱的,让我们谈情说爱》《忍住不说我爱你》《如果,我说我爱你》……《有生之年遇见你》这本书很"虐心",你读着难受,却丢不掉,你会强迫自己一直读下去,看到爱情的结局,看到人生的世相.我想这就是这本书的最大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