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呐喊》是鲁迅的第一本小说集,收录的是鲁迅一九一八至一九二二年间的作品,曾先后发表在《新青年》、《新潮》、《晨报付刊》、《小说月报》、《东方杂志》等报刊。《呐喊》初版收入小说十五篇,一九二三年八月由北京新潮社出版。封面为深红色,书脊下端还特别标明《呐喊》为新潮社《文艺丛书》之一。所收小说,除卷末的《不周山》取材于古代神话“女娲炼石补天”外,其他各篇均采取现代题材。一九二六年十月第三次印刷时,改由北新  相似文献   

2.
孙媛媛 《新闻爱好者》2010,(11):150-150
发表于1918年5月《新青年》的《狂人日记》,是鲁迅第一篇优秀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问世后,鲁迅多次谈到这部小说的创作缘由,并对小说的思想和艺术做了精辟而中肯的自我评述。  相似文献   

3.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病逝. 鲁迅先生逝世的噩耗传出后,海内外各界人士纷纷撰联以寄托哀思.蔡元培的挽联是: 著述最谨严,非徒中国小说史; 遗言尤沉痛,莫作空头文学家. 蔡元培与鲁迅既是同乡,也是挚友.鲁迅逝世后,蔡元培非常悲痛.他当天就与宋庆龄等组织了治丧委员会,并任主席.后来又组织"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推动《鲁迅全集》的出版,还亲自为《鲁迅全集》作序.  相似文献   

4.
宫立 《出版广角》2013,(Z1):112-113
中国需要鲁迅、中国仍然需要鲁迅、中国现在比过去更加需要鲁迅。复旦大学出版社"三十年集"系列丛书之《幸存者言》《春润集》《昔我往矣》,记录了钱理群、吴福辉、赵园的经历、感受、思索和体悟以及他们独特的精神姿态,让我得以了解我所尊敬的三位师长从事学术研究三十年的心路历程。如今又读到安徽大学出版社新近隆重推出的中国鲁迅研究名家精选集丛书之一《中国需要鲁迅》,虽然这本论文集未能把王富仁研究鲁迅的文章全部编入,但我们仍然可以把它当做一面镜子,来反观王富仁三十余年的鲁迅研究心路历程以及由此形成的独属于他的精神姿态。  相似文献   

5.
鲁迅与沈从文对于生活的态度截然不同。从莫言的小说之中,我们能发现鲁迅与沈从文对他的影响。在文中主要就以鲁迅小说和沈从文小说为中心,探讨了他们对于莫言小说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前一段时间文坛上关于鲁迅的话题热闹飞扬,一些年轻些的学者和作家“痛骂”鲁迅,不少研究鲁迅的学者则起而“卫护”鲁迅。在一片“骂鲁”和“护鲁”声中,也许到了鲁研界冷静反思我们几十年的鲁迅研究到底出了什么问题的时候了。在加在鲁迅身上的神话色彩渐渐褪去之后,鲁迅研究的“经学”意味依然余韵犹存。它无形之中妨碍着对鲁迅作品深入的研读。 《破毁铁屋子的希望——(呐喊)、(仿惶)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4月出版)是作者胡尹强潜心几年研读的成果。作者以一个小说家的艺术敏感,带着对人的生存处境与命运的人道主…  相似文献   

7.
"猹"是什么?     
“猹”是什么?傅憎享“月亮地下,你听,啦啦的响了,猹在吃瓜了。”──鲁迅《故乡》猹字首见于鲁迅小说《故乡》,然而猹到底是什么?《辞海》:猹(zha渣),獾类的野兽。《现代汉语辞典》:猹(cha),野兽,像獾,喜欢吃瓜。(见于鲁迅小说《故乡》)修订本1...  相似文献   

8.
类书对于文献保存、知识传播和学术研究产生过重要作用,文章以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和《古小说钩沉》为依据探讨类书功用,并阐述了类书在中国小说发展历史的追本溯源方面的重要功用。  相似文献   

9.
《出版史料》2004,(1):56-56
鲁迅写的文言小说《怀旧》,是用笔名“周卓”发表在1913年4月《小说月报》第4卷第1号上,是他写的第一篇小说。而写成于1918年4月的《狂人日记》是用“鲁迅”笔名发表在同年5月出版的《新青年》  相似文献   

10.
飞花拾零     
慧眼识鲁迅的“伯乐”在我国,鲁迅先生几乎妇孺皆知.然而,是谁最早发现、扶持鲁迅的呢?却鲜为人知。这个人就是恽铁樵。恽铁樵是商务印书馆早期的著名编辑,主编过《小说月报》,在发现和培养人才上,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1913年,鲁迅写出了第一篇小说《怀旧》,署名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是鲁迅先生十分赞赏的一部小说。 也许基于鲁迅对《红楼梦》的好评,围绕《红楼梦》与鲁迅,就有了一系列干系。最近见到的一则是:安徽的《艺术界》杂志,1994年第一期,发表了赵国雄同志写的《鲁迅与夭折的歌剧<红楼梦>》一文。文章大略谓:1936  相似文献   

12.
微记录     
正@口袋野史:鲁迅的母亲鲁瑞是个旧式老太太,但是通过自学学会了认字,且很爱看小说。鲁迅的《呐喊》出版后,有人拿来给老太太看,并说《故乡》这一篇特别好看。老太太急忙带上眼镜看了,看完后说没有什么好看的,不过是乡间寻常的事,算不得小说。老太太爱看张恨水的小说。  相似文献   

13.
本文研究了鲁迅小说《在酒楼上》情节的设置、人称的转换和叙事视角更替等,从叙事分析与文化批评相结合的角度出发,试图窥探鲁迅在经历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孤独、彷徨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4.
1926年8月,鲁迅辑录的《小说旧闻钞》由北新书局出版,首次和读者见面。1935年7月,此书又由上海联华书局重排再版,除了增加两节,并作《再版序言》之外,没有更大变动。后来被收入1938年版的《鲁迅全集》第10卷。解放以后,此书曾于1952年根据旧版重印过一次,嗣后一直未能再印。目前,人民文学出版社打算作为《鲁迅辑录古籍丛编》的一种,校勘印行,借以满足渴望得到此书的读者的愿望。这是一本有关中国古代小说的史料著述,本为鲁迅讲授《中国  相似文献   

15.
李方方 《大观周刊》2011,(33):21-21
鲁迅的《狂人日记》揭示了“家”的“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的地狱般的惨苦状态,鲁迅为家族的吃人和没落,为没有可以诗意地栖居的精神家园而深感痛苦和绝望,表现出了极度深广的忧愤和焦虑,这种家族文化一直贯穿于小说的始终。本文正是要详细解读《狂人日记》中的家族文化,揭示鲁迅对传统家庭制度的最全面最彻底的批判。  相似文献   

16.
一些出版社将于鲁迅逝世五十周年纪念日前后出版一批有关图书。其中有人民文学版《鲁迅述林》、《鲁迅小说新论》、《鲁迅研究资料索引续编》、《鲁迅回忆录正误》(修订版),湖南人民版《鲁迅论集》、《绠短集》、《鲁迅诗集》、《鲁迅译文  相似文献   

17.
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以下简称《史略》),是我国第一部比较完整地论述我国小说发展历史的专著。它在国内外有着很大影响。日本友人增田涉,在鲁迅的热情指导下,于一九三四年五月将《史略》译成日文,后由鲁迅用日文写了《〈中国小说史略〉日本译本序》;一九三五年七月,由日本赛棱社出版。日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阿q正传>为例分析鲁迅小说的艺术特色:一是取材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二是散体记的结构;三是独具特色的语言艺术.  相似文献   

19.
以1925年《台湾民报》转载《鸭的喜剧》为起点,鲁迅作品开始了它的台湾之旅。之后大致历经日本殖民者禁绝汉文期跨越国界的“左翼”传播路径,战后初期的鲁迅小说出版风潮。“戒严”期地下传阅与翻印,及1987年“解严”以来新一轮的鲁迅出版热潮。这一过程曲折、坎坷却始终未曾中断,呈现出台湾知识分子的文化生存环境、内在精神世界与鲁迅著作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20.
《现代出版》2013,(4):56-56
晚清最后10年,在谴责小说这一主流之外,还有一部分小说是写士大夫与伶人、妓女生活的,鲁迅把这类小说叫做"狭邪小说"。早期的"狭邪小说"中最著名的是韩邦庆的《海上花列传》,成书于1894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