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黄金 《今传媒》2014,(7):39-41
2011年以来,公共知识分子在互联网开始被简称为"公知",进入2012年,"公知"问题伸至现实空间,引发媒体讨论风暴。通过对三类媒介相关报道的分析发现,当"公共知识分子"被简称为"公知"的一刻起,这一名称就被严重贬低了,网络空间与媒体空间内的"公知"所代表的人群和形象也与最初的"公共知识分子"大不相同。此时的"公知"已和"叫兽""砖家"等词汇一样,形成了某种对知识分子、专家权威的"异化"、"污名化"。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新公布的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地M242出土的一件妟鼎进行了讨论。认为从形制等方面来看,其时代可定为康王时,而不会晚至昭穆时期。对铭文中整理者误释的字如"妟"字进行了重新释读;将所谓"择衣"改读作"怿瘁",训"尽瘁",认为与所谓的"丧服礼"无关。又将其与传世两件西周早期的应公鼎铭文进行对读,认为从时代来看,妟鼎铭的"公",可能即应公鼎铭的"应公",亦即第一代应公;疑应公鼎铭的""可能即妟鼎铭的"皇兄",从铭文来看,很可能其时妟之"皇兄"已死,故妟踵其兄之旧职,乃有"弟不敢不殬瘁,夙夜用旨公"等语;应公鼎可能是应公为其长子,即妟的"皇兄"所作的祭器。两件应公鼎的制作年代应较妟鼎略早。  相似文献   

3.
"在我看来,人人都会遇到奇迹。这么说吧,我可能永远不会被闪电击中,不会得诺贝尔奖,不会成为太平洋岛屿小国的霸主,不会得晚期耳癌,也不会自燃。但如果把所有不可能的事全盘考虑,至少会有一件发生在我们每个人身上。"而我,昆汀的奇迹是住在了玛戈的隔壁。《纸镇》的开篇首先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事  相似文献   

4.
一、宋张文节公(知白)年谱序宋张文节公讳知白,字用晦,沧州清池人。其生平立朝大节,详于《宋史》本传。综公一生为国为家,惟忠惟孝。其出而牧民也,赈恤灾民,所至感怀,称循吏。其在朝也,请重亲民之官,留意军马刍粮之数,校印古医书,以惠天下之病者,罢诸不急营造,以苏民力。而知契丹之不入寇,尤有先见之明。贵为宰相,自奉俭约如寒士,较之一旦富贵,而妻妾之奉,宫室之美,一掷百千万不以为意者,贤不肖相去为何如耶?公谓"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尤为千古名言。故司马温公特以之训其子孙,我张氏裔  相似文献   

5.
江飞 《传媒观察》2014,(6):21-23
正我们身处的世界越来越呈现互联网的特质,这不仅改变着传统的社会组织形态,推动商业、金融、生活、社会组织方式的变迁,同时也在改变信息采集和传播的组织方式以及内在逻辑。新的社会生态突显互联网构建群体的价值和影响,强调充满人情、关注意义的社会化联结,美国学者克莱·舍基将这一全新的世界称之为人人时代。在人人时代里,社会组织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软件"联结改为"湿件"联结。"软件"  相似文献   

6.
对于我这个有着三十年记者生涯的老新闻人而言,从十八大上吹来的一股求真务实之风让我的精神为之一振. 看似都是一些小事: 一位媒体同行代表在参会前的承诺:"十八大上我一定讲真话." 一位广东女代表在大会上的直白:"借着媒体,我给领导施点压,提两点建议." 一位省委书记充满乡土气息的发言:"集中财力,不撤胡椒面,干一件成一件"  相似文献   

7.
我的父亲     
王雁翔 《军事记者》2010,(10):63-65
父亲去了。父亲去的地方是那个人人都不愿去,但人人最终都得去的地方。我没有想到,父亲的离去竟是那么快。就在他患病前的那一段时间里,我在数干公里外的军营里很想念他,焦灼的思念使我坐卧不宁,  相似文献   

8.
一梅女士的新书《书衣魅影》出版前,嘱我写几句话。我既不是书装界权威,也不是文学界大腕,无非是在书界浸淫多年而已,没有多少发言权,但奉友之托,却之不恭,谈几点看法,聊以为序。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带来的自媒体时代,使人人成为媒体人,新闻业又重回咖啡馆时代——网络咖啡馆。拥有一个更具参与性和社会性、新闻来源多样化和传播范围广的新闻环境,确实是件好事,但大量没有受过新闻专业培训的人有了麦克风,他们有着非常朴素的传播理念,缺乏负责任的报道精神,这也造成了网络舆情的复杂性远远大于从前。在这个传播环境中,笔者总结了网络自媒体时代舆情产生的几条"定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新闻界》2017,(1):30-33
<正>一、互联网的简短历史与正在发生的突破性进展自工业革命以来,我们经历了和正在经历着三个传播的发展阶段:前Web:"机器网络";Web1.0:"内容网络";Web2.0:"关系网络"……10年内,我们将进入"智能一切"的时代,人们不需手机了。那时将逼近web3.0,即物物相连的"终端网络"时代。2015年联合国下属的国际电信联盟(ITU)在圣迭戈举行的工作会议上公  相似文献   

11.
现在是一个非常开放的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信息传播渠道多样化,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有话语权。一件事情发生的同时,往往会伴随着各种声音的喷涌。再加上媒体竞争的激烈这一切都给党报评论提出更高的要求,在社会转型期,如何发声才能确立主流地位?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经常有学生问我:"学新闻,未来还有出路吗?"我理解问话隐含两层意思:其一,今天已是人人手中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有人说是"全民皆记者"),在此情况下,新闻人还有优势吗?其二,高等学校的文史哲经法等文科专业甚至是理科  相似文献   

13.
高菲 《中国传媒科技》2012,(10):116-119
作为自媒体时代的新宠,微博以其"一呼百应"的号召力和"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影响力渗透于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事物总是具有两面性,人人都可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媒体,却不见得每个人都能做好"自我把关人";一件事件中舆论天平呈压倒性倾斜,是否下沉的一端即代表"真理"?这些都是我们在微博"双刃剑"作用的考察过程中所不能忽视的问题。本文旨在结合大众传播的效果理论,对微博的双面性进行系统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呵呵,最近当了一回媒婆公。一个是三十多岁的钻石王老五,一个是二十八九的高文凭剩女,门当户对,钱多貌配,都到了这一把年纪,快餐时代,我这里给丢根火柴,那边厢不嘭地燃起熊熊大火?  相似文献   

15.
今天,父母们千方百计把孩子送到最好的学校进行以思为名的教育,人人都感受得到"思"的重要。可是我们真的理解思考、善于思考吗?《若有所思》让我意识到:思想已经迷失在思考能力的训练中了,也许时至今日,我们也不明白"思考"意味  相似文献   

16.
"经营模式转型是件很艰难的事,一头要找客源,另一头还要找好的面料、辅料供应商,免不了翻阅电话号码簿,打电话查询等等。我想很多人都这么做过,累不说,效率也很低。这个时候,公司里年轻的助理跟我说:上网去找呀……"上海源松工贸有限公  相似文献   

17.
几年前,我曾经跟学生交流关于"后真相"的问题.记得当时我讲的主要观点是,在"人人都是记者"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一个新闻事件出来之后,人声鼎沸,众声喧哗,继而不断地出现新闻反转,让我们难以看清真相.虽然如此,只要没有外在对新闻传播的强制干预,假以时日,更多的事实会被披露出来,我们距离真相可能更近一点.  相似文献   

18.
闫思齐 《传媒》2011,(11):58-59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深度发展,技术条件的进一步提高将我们推向了一个消息即时发布的"人人皆记者"的自媒体时代。微博就是这样一个以快书写、快发布、快阅读见长的Web2.0的代表产物,140个字附一张图片或一段视频的微传播成为当下最热门的信息传播方式。2010年被新闻传播学界、业界称为"微博元年",用户在数量上不断升级,微博从一个粉丝膜拜明星的工具逐渐转变为公民发声甚至表达政治意见的平台,微博上的公  相似文献   

19.
一群文化英雄初长时,肖全用平视的镜头记录了他们磅礴的野心。多年之后,这些作品似乎成为一个时代的悲壮证据肖全没有消失。岁末,北京798布鲁姆画廊,肖全又在自己的影展上"冒"了出来。这一次,是为了三毛。距离上次他用作品令自己显影于众,近乎一年。那一次,是为了杨丽萍。有人说,肖全手中的镜头,记录了中国两个无法取代的符号:时代和女人。他本人似乎不以为然:人人都在记录时代,只是我用了肖全的方式  相似文献   

20.
传播渠道如此发达,社会舆论如此热闹,人人想说,人人可说,这番光景,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 "人人都有麦克风、我的嘴巴我做主",不可能要求人人嘴上都有把门的,不可能人人理性、句句真理.这就显出新闻媒体的重要性来,解疑释惑、化解情绪、引导舆论,比之前任何一个时候都重要和紧迫.总体而言,新闻媒体作为社会专业舆论机构,就应该比一般大众议论更专业.在这个热闹的年代,专业,就是会看热闹,看出门道,并且引导大众科学理性地去看,把"嘴巴上的中国",变成我思我在我建设的中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