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书推荐     
《中国新闻周刊》2005,(4):70-70
★《美国理想:一部文明的历史》华夏出版社出版 (美)尼德曼2005年1月 定价:68元 这本书既可以被看作一部美国政治思想史,也可被看作美国缔造者们的小传。它借着对美国开国先贤政治理想的考察,以及对当今美国政治经济状况的剖析,分析了美国理想、现状以及人类本性在整个发展进程中的互动关系。★《告别天使》时代文艺出版社 (日)森村诚一2005年1月 定价:29.8元 自60年代至80年代,日本推理小说家人才辈出,但称得上一流的寥寥无几,能和一代宗师松本清张比肩的更是只有森村诚一一人。本书是森村诚一的最新作品,获得2004年度日本推理小…  相似文献   

2.
今年是"九一八事变"81周年,中日建交40年。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制造"柳条湖事件",对中国东北地区发动了武装进攻。1972年9月29日,周恩来总理和日本国总理大臣田中角荣在北京签署了《中日联合声明》,宣布自该声明公布之日起,中日两国正式建交。然而,时至今日,中日关系急剧恶化。因为日本政府宣布"购买"钓鱼岛,实施所谓"国有化"措施,导致两国关系急速下降。  相似文献   

3.
本次研究聚焦于2003年10月29日发生的"西北事件",运用内容分析方法,选取分别在中日两国最具影响的人民网《中日论坛》BBS(中文)和日本雅虎《日中关系》BBS(日文)作为分析对象,比较两者在此事件期间的信息传播和舆论形成过程和特点。  相似文献   

4.
本组史料编译自日本国立公文书馆和日本外交资料馆所藏日文档案。其中从日本国立公文书馆所藏《通航一览》中卷二百二十五《唐国浙江省补陀洛迦山并舟山部二十一漂流》,编译4起日本人漂流至中国浙江舟山事件档案。《通航一览》是在1853年"黑船事件"发生后,日本德川幕府给外交人员提供的关于"对外政要的起伏沿革""对邻的琉球、朝鲜、中国"史料集(即清档),涉及时段从1558—1829长达270余年。4起漂流事件包括1693年赞岐国人谷本源左卫门等漂流至普陀山马迹山,1724年萨摩人传兵卫等漂流到舟山,1754年奥州仙台人传兵卫等漂流到舟山花山,1773年萨摩武士池山喜左卫门一行等漂流到舟山大渔厂。由于史料内容既有来自《长崎志》《华夷变态》等正史,也有来自于《源左卫门唐土漂流记》《迷复记》等通俗读本,因此史料的文本风格并不统一。从日本外交资料馆编译《关于长崎县民川上清一郎漂流到定海的报告》,记载的是1900年长崎水手川上清一郎漂流到舟山的详细经过。1871年《中日修好条规》签订之后,对漂流至中国的日本人的安排改变为由清朝海关遵循《中日遭遇海难船只费用偿还约定》等有关附属条款来执行。本组史料反映中日两国间救助和接收漂流至浙江舟山日本人的过程,从中亦透露出行政程序上的演变和系统性,将有助于深化相关的研究。为保持档案原貌,史料的题目基本照录原文。  相似文献   

5.
《盛京时报》是日本在华创办的历时最长、发行最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纸。从1906年10月18日创刊至1944年9月14日改为《康德新闻》奉天版《,盛京时报》垄断东北报业长达38年。虽然对于《盛京时报》已有研究,但鲜有人关注到该报对“皇姑屯事件”的呈现。张作霖的日籍顾问町野武马认为,皇姑屯事件是“九·一八事变的开端,更是太平洋战争的远因”。①分析《盛京时报》对“皇姑屯事件”的报道,有利于我们进一步看清日办华文报纸为日本侵略利益代言的本质。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首先号召全民族抗日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九一八”事变,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为国内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首先号召抗日,9月20日中共中央发表《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9月22日作出《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满洲事变的决议》,9月30日发表《为日帝国主义强占东三省第二次宣言》,这些宣言和决议,揭露日本侵略罪行,号召全国民众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争得民族的解放与独立.中国共产党建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1932年4月发布《对日战争宣言》,正式对日宣战.  相似文献   

7.
中日新闻社创建于一九四二年九月.目前共发行五种报纸:《中日新闻》、《东京新闻》、《北陆中日新闻》、《中日体育报》和《东京中日体育报》,合称为"中日集团五报".据一九八一年一月的统计,发行总数达三百八十八万份.其中,《中日新闻》是日本目前最大的一份地区性报纸,发行范围包括有日本列岛中部地区和以东京为中心的首都地区.这份报纸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深受读者的欢迎.一九八○年,笔者作为新华社代表团团员曾访问过  相似文献   

8.
1874年日本侵台事件,是近代日本侵华的开端,不仅对近代中日关系,而且对东亚政局带来重要影响,故备受学术界关注。这一事件以中日《北京专条》的签订结束,对该条约的相关论述,学术界大多集中于中日双方,而对英国与《北京专条》的签订关注较  相似文献   

9.
赵芳 《新闻爱好者》2011,(20):135-136
关于"抢盐"事件,最早一条新闻出现于2011年3月16日凌晨2:36——搜狐网转载的《东方早报》的一篇文章《美国人开始抢购碘化钾》,说的是美国人抢购食盐的事。但是没想到的是却给中国人提了个醒似的,有个别心怀鬼胎的人也利用这篇新闻开始散布食盐能防核辐射的谣言,并且这个谣言迅速在全国散布开来,17日上午,全国各地开始发生"抢盐"风暴谣言能迅速在全国散布开来也是有原因的,日本9级大地震  相似文献   

10.
卢文炤 《青年记者》2012,(13):24-26
4月优异策划☆《决不宽恕——中国食品安全事件十年》,《新民周刊》,4月30日,第16期简介:《新民周刊》的这期封面专题,由最近被曝光的铬超标胶囊切入,回顾近十年来出现的食品安全事件,如"皮革奶"、"大头娃娃"、"三聚氰胺"、"瘦肉精"、"黑心桶"、"地沟油"、"苏丹红"等。  相似文献   

11.
正2014年11月30日,吴清源在日本神奈川县小田原市内的医院病逝,享年100岁。本文是《南方周末》2007年关于其人物传记片《吴清源》的一篇报道。关于吴清源加入日本国籍,导演田壮壮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中日开战,吴清源觉得在日本没法呆了,打算回国。最早帮他去日本的濑越宪作跟他说:‘你要是回国,你就没有围棋了。'吴清源没有了围棋就跟鱼离开水一样,这不让他死吗?没有办法他当时只有选择围棋,留在了日本。"  相似文献   

12.
新书推荐     
《失去的二十年:日本经济长期停滞的真正原因》作者:[日]池田信夫出版:机械工业出版社定价:39.9元日本经济连续二十年的停滞状态,被称为"失去的二十年"。本书中,作者清晰地解读其来龙去脉。《山中最后一季》作者:埃里克·布雷姆出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定价:32元经验丰富的巡山员蓝迪在其工作了28年的国王峡谷国家公园失踪。作者用8年的时间,探索这名传奇巡山员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3.
NHK纪录片风波之后──对日本电视纪录片的反思钟以谦,张雅欣纪录片扮演之风不绝1993年2月17日日本NHK电视台公布了对于《禁区──喜马拉雅深处的王国:姆斯丹》一片里扮演事件的处理结果(参见《现代传播》1996一1)。从形式上来说对此事件的处理算是...  相似文献   

14.
正"中立"表述:就事论事2010年公布的中日共同历史研究报告书概要,对"七七事变"是这样描述的:最初的交火是偶发事件,在现场对峙的部队一开始达成了临时停火协定,但日本的"支那驻屯军"和关东军将事件视为天赐良机,开始准备借机打垮国民政府,占领整个华北。在这份报告中,中日学者对这一事件导致中日全面战争爆发这一基本结论没有异议。不同的是,中方学者将"七七事变"置于日本侵华政策的大背景中考察,而日方学者侧重于"就事论事"。  相似文献   

15.
2006年12月7日,入狱8年的原山西青少年报刊社记者高勤荣刑满释放.媒体很快给出了充满敬意和同情的高调报道来迎接这位"受难英雄".在网络上有评论者把高称为"反腐斗士","一个注定会载入中国新闻史册的人""中国的脊梁"等.12月14日《南方周末》和《南方都市报》同时刊登了对高勤荣的专访(《南方周末》:一个记者牢狱8年;《南方都市报》:高勤荣专访:莫须有的罪我不认,我不过是说了句真话).再次掀起对于高勤荣事件的激烈讨论.  相似文献   

16.
赵原 《传媒》2017,(12)
日本经济新闻社于1876年成立,是一家综合性的媒体集团,旗下有《日本经济新闻》《日经MJ》《日经金融新闻》《The Nikkei Weekly》《日经产业新闻》等报纸.除运营传统纸媒外,还经营日经CNBC、东京电视台等电视媒体,并承担"日经指数"的发布工作.日本经济新闻社成立141年来,一直保持客观、公正、详实地报道特点吸引了海内外大量读者.2015年日本经济新闻社以8.44亿英镑成功收购英国金融时报集团,该事件是日本媒体有记载以来最大的一次海外并购事件,成功收购扩大了日本经济新闻社全球化业务范围,标志着日本经济新闻社进一步走向世界.日本经济新闻社为增强国际竞争力和知名度,分别制定了集团化、数字化和全球化三大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7.
从现代文学的专业视角出发,关心沦陷区,尤其是沦陷时期的北平,肯定无法绕开如何看待周作人"落水"的问题.虽然有关"落水"事件的探讨,不足以覆盖对北平沦陷时期知识人的总体考察,但对这一事件的切入角度与理解程度,标示着作为思想课题的沦陷区研究的深度.2008年,日本学者木山英雄的《北京苦住庵记:日中战争时代的周作人》(赵京华译,北京:三联书店)出版,让研究者对沦陷区作为中日两国的共同课题,各自面临的学术伦理上的困境有了更真切的体会.  相似文献   

18.
作品:《欧美黑杨砍掉之后》,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出处:《湖南日报》,2019年7月19日八版王学文:与上期《卫计委主任"转岗"社区家庭医生》打"干部能上不下"的反差仗不同,这一篇的胜出之处是就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在地方找到典型落点。或者说,有重大影响的地方新闻事件,承载起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下面展开来说。  相似文献   

19.
蔡智堪早年追随孙中山参加"同盟会",反对封建制度.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激起他民族仇恨,坚决反对日入侵中国,一生具有传奇色彩.在上个世纪的几十年里,他反对袁世凯恢复帝制,拥护蔡锷将军入滇;秘密获取《田中奏折》,揭露公布日本侵略中国的阴谋;调查万宝山事件和张作霖皇姑屯被炸事件,为东北地方政府提供情报,损失家财,不怕牺牲,不愧为是一位爱国奇才.  相似文献   

20.
本文具体分析了中日报纸对于“8.4齐齐哈尔毒剂事件”的报道情况与特点。通过研究中国的四份报纸发现:《人民日报》与其他三份报纸《解放日报》、《扬子晚报》和《羊城晚报》的报道态度有较大区别,前者冷静、克制而后者热情、积极。但总的来说,“情感”依然是中国报纸对此次报道的重要诉求因素,曾经因为战争带给中国人民无限痛苦的、但又否认历史罪过的“日本意象”再次得到了强化。通过分析日本《读卖新闻》和《朝日新闻》的报道发现.他们对事件的报道情况十分相似,都比较简洁而且态度保守。但日本的报道也强化了中国人抓着历史的小辫子,趁机敲诈勒索以及中国民众有根深蒂固的强烈反日情绪的刻板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