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微言大义     
正人民网法人微博旅行和读书,教会我们看待世界的角度。有空时读本书,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请记住,书籍是成功路上不可缺少的注脚,知道自己需要读什么,比追寻榜单更重要!你有多久没读书了?湖北人民出版社官方微博在一系列重大利好政策面前,新闻出版业的数字化转型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利好环境。然而,市场和需求的现状决定了数字化仍然是长期过程,搭乘政策利好的"东风",具备互联网思维、"玩转"技术与资本,被认为是出版业当下最重要的功课。  相似文献   

2.
于丹 《新疆新闻出版》2012,(1):79-80,86
阅读是读一种心灵的感悟为什么我们要阅读经典?其实阅读是读一种心灵的感悟。中国人本来是非常讲究心灵生活的,中国字的心字旁、竖心旁和心字底,是很有意思的。我们经常说的思想,现代人认为是头脑的事,但是"有所思在心田",所谓的想就是心相而生,你想什么,你心里就有什么,所以心相为想。我们说感恩,什么叫恩情,  相似文献   

3.
心灵之语     
人生是一部大书,谁也读不完所有的篇章。年少时我曾想长大后一定要奋力将它读完读懂读透,成为这本书的主人。年事稍长我才知道,这是一本深邃复杂变化万千无穷无尽的书,谁也读不完它。不过读不完也没关系,让它总对你保留几分好奇几分神秘,保留些诱惑困惑迷惑,人生才会更有味。倘若一切都事先知道了,那活着也就太简单太乏味了。话是这么说,做起来就不容易了。人生之书既多得读不完,那短暂有限的一生,该挑拣着读些什么书,以什么样的态度去读它,舍弃哪些篇章和保留些什么内容,就很关键了。因为它会影响着你的人生道路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4.
你想在一夜之间就能把你的人品学问和工作能力提高到貌似高尚、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地步吗?我有个"诀窍",当官,包你一夜之间就能成为"全才",什么都懂,不信你试试,准灵.  相似文献   

5.
张中锋 《传媒》2004,(10):46-47
一本杂志的创刊礼选择在商学院,以"商业思想家沙龙"的方式开幕.我听到了经济学家周其仁关于一本有"taste"商业杂志的诞生渴望,他说,你看你一打开,就有独到的观点吸引你读下去,而我们大多数时候都是读者,在中国,我们需要一本有点taste的杂志能对公司、商业发生作用,推动前行;我听到了有着20年商业实践、著文稀缺而独绝的万盟投资领导人王巍一连串的发问,我记住的第一个发问是作为创业者需要打破规则而紧接下来的运行又要有规则去学习去执行,所以不知道议题所言"新的标杆和示来榜样"是谁;我听到了潘石屹再一次以自己的立论和语言风格说,自己算不了什么标杆,更像一个标本.  相似文献   

6.
出版史上有那么些人,就像是为书而生,出版事业成为他们一生的追求。在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留下深刻烙印的陈昕先生就是这样一位出版家。他享有"出版经济学家"的美誉,长于用精深实用的理论体系解读出版业。从上世纪70年代后期入行至今,陈昕先生以他的理论和实践成为中国出版业历史变局的重要见证者。书业之缘"不知怎么我就进了这神圣地,出版成为我终身职业。"38年前上海市出版局组织处来  相似文献   

7.
"出版业无所谓行业不行业,每本书都是独立的,如果我们自己的书能按照某种技术标准做出来,读者看到它就是百分之百的享受,就会对我们出品的东西的品质充满信任。"《读库》主编张立宪如是说。被誉为"MOOK出版潮流中最具  相似文献   

8.
王忠义 《出版广角》2013,(14):66-67
我常常在心里挣扎一个问题:新华书店今后还有多少年,该怎么走。最后我对自己提了三个问题:第一你怎么看,第二你怎么想,第三你想怎么做。首先,我讲一下我看到了什么。第一,我想首先要看到的是中国出版业这10年来的变化。中国出版业这10年来改革所取得的巨大成绩是有目共睹的。浙江新华是从2004年转企改制真正走上市场化的道路,然后开始进行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的建设,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新闻出版业近几年来改革的步子是很大的。谈到改革,我觉得要确立两个基本的观点:一是我们要重新认识新闻出版业,要确立新闻出版业是一个产业.不能像过去认为的那样只是一个工具。既然是一个产业,就要按照产业的思路使它发展繁荣。二是我们的书、报、刊、音像等出版单位应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独立的市场主体。十五大报告中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就是这样要求的。我下去问了几个出版社有什么困难,回答都是“没钱”,说来说去都是钱。这说明出版社的观念还没转过来。你是市场主体,没钱,你就到市场上去找,你是生产者,应该创…  相似文献   

10.
新闻界新论     
中国的出版业到底是什么性质的行业?人们已经发表了许多议论,即出版业是事业;出版业是产业;出版业既是事业,又是产业。 问题的关键是:我们要区别社会功能和本质特征这两个不同的概念。我们说产业属性是出版业的本质属性,是说只有“生产商品的行业”即产业才能揭示出版业的本质特征。商品的外在形式五花八门,商品的社会功能也多种多样,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特征即都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这是它们之所以成为商品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1.
当我们对报纸、杂志等出版物的理解刚刚从"宣传工具"转到"大众媒体"时,"分众时代"的突如其来让传统出版业感到猝不及防.事实上,近二三十年是一个各类观念"你未唱罢我登场"般迅速更迭的年代,这种现象在互联网普及以来表现得更为"惨烈":"升级"不再仅限于指称电脑软件的版本,而成为每个领域都在频繁使用的日常用语.  相似文献   

12.
王大山刚从财务部出来,就被生产经理大张一把拉住,就像抓住一根救命稻草:"小王啊,你快点把那个什么报价软件做出来吧!这个月就两次了,每次他们销售找到客户就回来逼我出报价,可是你也知道,这哪是几分钟能算得出来的啊!我们生产部还干不干别的活了?!"  相似文献   

13.
叶宁 《编辑之友》1998,(5):49-50
80年代前的中国出版,总体上说是寂寞的。那时的出版业作为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一个宣传部门,无产业自觉意识,无经营之道可言,那时的读者,思想要统一.文化也要统一,于是出版社出什么书,读者就读什么书。这样的出版业.活得轻松自在,平静悠然.自然不需要为了生计问题而搞出什么热同的风景。  相似文献   

14.
舒乙 《图书馆杂志》2007,26(5):81-88
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现在出版业很发达,每年出版的书都特别多,光足文学类的就有数千种,书多了,我们该如何选择呢?我经常建议大家,要读名著,读经典作品。经典作品和时尚作品、一般作品有什么不同呢?据我理解,经典作品需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还要有地域的跨度。比如说,一部作品诞生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但一直到今天甚至以后我们还会继续去读,在时间上能经得起考验。很多书是一时热闹,但大约过了两三年就消声匿迹了,这样的书不是经典作品。第二,要有地域的跨度,即可能被翻译成各种文字,在其它的国家也流行,也被大众阅读。这样的书,才能叫做经…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出版业(指传统图书出版业.下同)在政府主导下的变革,一直没有停止过.这大概可以归因于1956年传统私营出版业国有化完成,政府全面直接地办出版所需要的摸索和调适.但我们不想用"改革"去涵盖它."改革"作为后30年的主流意识形态,已经赋予这个词汇毋庸置疑的正当性,而前30年的中国出版业,变革与折腾交织,后30年虽然背靠改革大背景,但近几年出现的反思改革思潮告诉我们,什么是正确的改革或许需要再过30年方可判断.这不仅是现实的态度,更是对历史的负责.所以,我们用了倾向中性的"变革"和"变迁".  相似文献   

16.
袁岳 《图书馆杂志》2008,27(5):81-88
袁岳:今天我要跟大家分享的话题,每个人都身处其中,尤其是我们中国人.很多人都说中国国情是什么?老外在我们中国做生意,我们会说他们不懂我们的国情,人家就请教你了"你说中国国情到底有些什么啊?"我们会发现国情也不容易说出来,我们到底是什么国情跟人家不一样?事实上在我们中国,国情有两样法宝.  相似文献   

17.
我以为,中国特色的出版业改革就是四个字:"管住"与"搞活".管住不等于管死,搞活不等于搞乱.但一个时期以来,我们国家的企业曾陷入"一管就死、一死就放、一放就乱、一乱就管"的怪圈.文化出版业也徘徊在管住与管死、搞活与搞乱之间.  相似文献   

18.
我一直觉得出版业信息化的进程,落后于出版业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读了中央关于“十五”计划的建议,特别是“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那一段,我更感到出版业非加快信息化步伐不可,信息化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出版业是历史悠久的传统产业。出版业要实现现代化,一个重要的条件是顺应世界潮流,利用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对传统的出版业进行改造。可以说,没有出版业的信息化,就没有出版业的现  相似文献   

19.
你的企业可能产值上亿,你以你企业的生产能力为荣,你很骄傲地对别人说,看看,麦当劳里的什么什么原料,都是我们生产的!通用公司的什么什么配件,都是我们生产的!你的公司确实很牛啊!可是,我问你,你们的利润率是多少?库存有多少?  相似文献   

20.
瞿秋白(1899-1935年)说:"书是要学会读的。一切书都不会告诉你现成的公式,或是什么秘诀——例如成功的秘诀,学成’文豪’的秘诀。一切书都是帮助你思想,而不是为着代替你思想而写的。"在我读书、思考和写作的经历中,对此体会尤其深刻,得益也最多。我是一个普通的高校教师,在教课之余酷爱读书,并以笔名"日月河"先后出版长篇小说及影视剧编剧作品十多部。我之所以能走上文学创作之路,正是因为自小就养成经常读书的好习惯,那书中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