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互文与互体     
《仪礼注疏》载唐代贾公彦给"互文"下过一个定义:"凡言‘互文’者,是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故云‘互文’"。这恐怕是我国文献上最早见到的"互文"定义了。"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其意是指本当连在一起说的两个词,上下文各出现一个而省去一个。如"主人下马客在  相似文献   

2.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这两句诗出自《孔雀东南飞》,历来被认为是互文修辞的范例。《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第11期董鸥老师《“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是互文吗?》一文,从互文的定义和生活的情理出发,认为这两句为互文的观点并不妥当,而应为“枝枝相交通。叶叶相覆盖”的词序倒置交错后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孤独者》是一篇内涵很丰富的小说,在"互文"的研读视野中,文本内三个人物的"孤独"命运形成互文式循环;魏连殳与鲁迅其他小说的人物构成了互文式"孤独者"谱系;《孤独者》对"魏晋名士"、"零余者"这两个前文本进行了互文利用;文本中关于"孩子"话题的讨论与鲁迅"孩童观"发生了互文引证。在共时和历时的网络体系中,在此文本与他文本、文本和文化语境的相互指涉和映射下,建构起多维度的语言形象、文本语义结构、互文符号范式。  相似文献   

4.
文学翻译批评面临重重困境,阻碍了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而"互文性"理论下的对话原则、互文本观、读者主体性以及诗学误读互文阐释等,为文学翻译批评树立了平等对话的批评理念、多元的批评视角、多维的批评方法、凸显的译者主体性,这有利于消解"显微镜"和"望远镜"式的两种传统批评模式,对建构系统的、学科化的文学翻译批评"互文性景观"有很大的建设性意义.  相似文献   

5.
古诗文中哪一种修辞手法用得最多呢?很明显,就是"互文"。互文,也叫互文见义,或叫互言、互辞、互体,相对为文,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人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合而见义",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同一件事,是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修辞方法。  相似文献   

6.
在“互文”概念形成之初,古人对互文的理解是含糊的,不成熟的。现有部分学者从古人所举互文之例出发,以古律今,强把变文同义等现象拉入互文范畴,这是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7.
在初中各年级语文学习中,同学们都会碰到"互文"这一语法现象,但是对"互文"句的判定与翻译,绝大多数同学总是感到头疼。下面我就此说一点方法,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8.
汉语修辞格"互文"是中国文化的传统,但已经不太为我们所重视,在现代生活中更缺乏普遍运用,所以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而西方后现代主义的强调文本间关系的文学理论概念"互文性"(intertextuality),在我国却几乎是被简单地认作"互文".虽然两者在语言科学、思维认知、表述方式等方面可能存在某些联系或暗合之处,但"互文"、"互文性"两个概念应该只是一种字面上的巧合,没有本质的内在联系,二者分属于不同的理论范畴,涵义与运用也大不一样,更不是一个概念.  相似文献   

9.
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是说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犹如数学当中的合并同类项。如"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它的基本意思是"当窗对镜理云鬓,当窗对镜帖花黄",上文  相似文献   

10.
浅论互文与变文山西\史晓川互文,是古汉语特有的修辞格之一。唐人贾公彦在《仪礼注疏》中说:“凡言‘互文’者,是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故云‘互文’。”清人俞樾在《古书疑义举例》中也指出:“古人之文,有参互而见义者。”由此可见,互文是在结构相同或相近的两个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