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摄影报道     
摄影报道可以简明地分为两部分:一是予测和发现新闻事件;另一是如实和充分地用照片报道这一事件。予测和发现新闻线索,在很大程度上是属于编辑工作的范围。摄影记者所要作的工作就是发现和摄取新闻事件的一个活动瞬间的照片。记者能准确地抓取瞬间,必须具有坚韧不拔的毅力,掌握纯熟的摄影技术和技巧,有超乎常人的“三只眼”,另外还要碰运气。任何事件都有无数多的瞬间,关键是记者选择了什么瞬间。举例来看,图一是一张车祸的照片。车翻了,警察正在帮助一位女乘客从车上走下来。在这张照片中可以看到,拍摄时如果耽隔一秒钟或一分钟,或是相机的角度有些变化。这对照片都不会产生多大的影响,这是一种瞬间。图二也是一张车祸的照片,它的画面构图与前一张不同,受伤的妇女横躺在  相似文献   

2.
摄影作品的独特魅力就在于它能说出文字所远不能说清的东西。当人们与某一张照片一见钟情,从芸芸众生中将它挑出的时候,就不仅看到了作者所见、所感、所思,感到了那一场景或瞬间的无尽涵意,还由这照片引出了与这照片相关甚多或不太多的思绪。于是,在默默而观或击节相赞中,这张照片的魅力就得到了延伸,生命就得以延续。对我来说,还不仅如此,我总感到,好的照片是在提问题,关于摄影,关于时代,关于更广阔的领域;向读者、向评者,也向作者自己。我有幸参与了《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摄影展览》的  相似文献   

3.
元旦前夕,我参观了第四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展示在我们眼前的二百八十多位摄影工作者拍摄的三百八十多幅优秀的照片,既有浓烈的时代气息,又有感人的艺术魅力,观后使人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也得到艺术上的满足。可以用“百花园”来比喻这个影展,也可以用“瑰  相似文献   

4.
王鑫 《中国记者》2015,(4):125-126
2015年3月9日,摄影大家吕厚民逝世,享年88岁。几乎每个中国人都看过吕厚民拍摄的毛泽东照片。他为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留下了很多珍贵瞬间。吕厚民对中国摄影做出巨大贡献,曾任新华社江西、江苏分社摄影组长。为怀念这位著名的摄影大师,《中国记者》特邀《扬州晚报》记者王鑫采写此文。  相似文献   

5.
新闻摄影中的瞬间新闻与文字新闻中的瞬间新闻在采集方面有所不同。文字新闻是对新近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它可以通过记者本人目击用文字记述,也能通过访问目击者用文字追述。而新闻摄影瞬间新闻则不能靠记述和追述,它只能在现场抓拍。根据新闻摄影的自身规律,它的瞬间新闻应该是记者对正在发生着的新闻事实的拍摄和报道。因此,记者只有到新闻现场去,才能获得,别无他途。对瞬间新闻的一点认识瞬间新闻是动态的,是记者在运动、发展、变化着的新闻事实中,截取的某一具有新闻价值的、能反映新闻要义的瞬间影像信息,它具有典型性,稍纵即…  相似文献   

6.
摄影记者每天面对的是正在发生和发展、同时也是正在消失的新闻事物。有些事情,稍纵即逝,一去不复返,如果没有当机立断地拍下照片,或者没有拍出好照片,只能引以为憾. 摄影能精确地将稍纵即逝的瞬间时空凝定下来。摄影记者的眼睛,永远都在评估眼前的事物,时刻都在寻找既能表现新闻事物的本质内容,又有强烈视觉感染力的决定性瞬间,力图以真实、生动、感人的照片奉献给读者。决定性瞬间的观念和理论是被誉为纪实摄影大师的法国摄影家布勒松提出来的,在新闻摄影界得到广  相似文献   

7.
张鹏 《军事记者》2003,(7):53-55
一摄影作为瞬间的艺术,它所表现的虽为生活的方方面面的瞬间情态,但就这瞬间而言,却是生活本质的反映,是摄影艺术家长期对生活观察、对人生思考、对艺术追求的能量释放,没有这些因素,摄影的瞬间性也就不能成立。任何人都能够按下照相机的快门,但并不意味着任何人都能够成为摄影家,也并不意味着任何人都能够拍摄出优秀的摄影作品。照相机无疑只是一种辅助工具,重要的是人的思想,摄影家不断地思考和实践才会产生出“瞬间”的艺术作品。那么作为摄影的特质“瞬间”,它应该表现出什么样的情态呢?应该有什么样的规律呢?“瞬间”只是作者完成工作…  相似文献   

8.
白衣男子就义的瞬间.越战期间,美国记者埃迪·阿达姆斯拍下一组越共人员被西贡警察局长处死的照片,成为摄影名作.这一组照片比阿达姆斯的正好早拍20年.前后两组照片,纪录了20世纪人类生活中最残酷的一面.  相似文献   

9.
现代报刊一个很重要的特征是,采用新闻照片的数量越来越多,而且对照片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并产生了好照片供不应求的现象。如何多出新闻摄影精品,满足报刊对好照片的需求,我认为当务之急是提高摄影记者的综合素质。 一、提高政治理论水平是提高摄影水平的前提 有的同志认为,摄影记者与文字记者不同,不一定要有太高的理论水平,只要有一定的摄影技巧,就能拍出好的照片。我认为,这种看法是错误的。江泽民同志强调,在新时期,新闻工作者要搞好新闻工作,必须打好理论根底,没有理论根底,就不是一个称职的记者。江总书  相似文献   

10.
李厉 《新闻界》2006,(3):135-135
新闻摄影是利用新闻照片和文字向读者传递新闻信息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与单一的文字报道相比,新闻照片更加直观和一目了然,因而在传递信息时更加具有视觉冲击力。一幅好的新闻照片,除了它的主题首先必须具有新闻价值外,画面瞬间形象的艺术表现形式是非常重要的。纵观美国普利策新闻摄影获奖照片,无论是英国记者迈克·韦尔斯的《乌干达干旱的恶果》,大卫·利森和谢丽尔·迪亚兹·梅耶尔的《告别战友》,还是2005年《旧金山纪事报》记者迪恩·费茨莫里斯拍摄的伊拉克男孩把笔绑在被炸致残的胳膊上书写的照片,都可以看到,在体现新闻事实的同时,…  相似文献   

11.
摄影记者应该下功夫拍好新闻照片,这是毫无疑义的。然而,照片又脱离不开文字的作用。文字不仅可以补充照片画面形象之不足,而且可以为照片提供“画外音”,两者相得益彰。为什么必须重视新闻摄影的文字手段呢?一。新闻摄影固然有“一图胜千言”之长,却也有“天文不成图”之短。没有文字说明的新闻照片不可能成为新闻照片。“让照片说话”,是强调抓好新闻现场瞬间形象,拍出更好、信息量更大的照片来。绝不意味着可以忽视或轻视文字写作。二、同一幅新闻照片,好的文字说明为照片增辉,文字平平也会使照片失去进力。三、文字可以弥补照…  相似文献   

12.
作为记者,不论是摄影记者,还是文字记者,兼具的职业特点是传播新闻、传递信息。一张照片,没有新闻价值,我们只能称之为艺术摄影或普通摄影,而不能称之为新闻摄影。这就是说,新闻摄影也同新闻报道一样,是以传播新闻、传递信息为己任的,它可以用视觉形象来传递信息,同文字报道相比,只是手段不同而已,就  相似文献   

13.
报纸上的照片有两类,一是新闻照片,二是艺术照片。有一些照片来稿,说它是新闻照片却时间、地点、何人、何事等不清;说它是艺术照片,可它的用光、构图、意境又较差。这些照片的作者对新闻摄影与艺术摄影的差异,还不太了解。笔者想就两者的区别谈谈几点看法。一、新闻照片是用照片形式出现的新闻报道,它的本身是新闻。艺术照片,它的本身是艺术作品。但它们都是以摄影手段来表达具体可视的形象,而这个形象,又都只能是事物整体的某个部份和事物发展过程的某个瞬间。  相似文献   

14.
黑枫 《新闻记者》2005,(3):60-61
新闻摄影中的瞬间新闻与文字新闻在采集方面有所不同。新闻是对新近发生和正在发生事实的报道,文字新闻可以记述也能追述.而瞬间新闻则不能.它只能在现场抓拍。因此瞬间新闻应该是对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的报道.记者只有到现场去,才能获得,舍此别无他途。  相似文献   

15.
一般来说,对新闻照片的基本要求是迅速及时地以形象的画面反映新闻事实。那么新闻照片要不要有情趣?回答应当是肯定的。而对于这一点,有的同志认为情趣是艺术照片所要求,对新闻照片则不应苛求。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新闻照片的地位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读者希望能看到有情趣的照片。要求新闻摄影要具备一定的情趣,从实际情况看是可以办到的。因为摄影报道的各种题材内容都含有不同形式的情趣,如果摄影记者能用照相机抓取具有情趣的典型瞬间,报道的情趣显然就会加  相似文献   

16.
在报纸上不时见到“一片多名”的怪事,一张新闻照片竟署名两人以至多人“合摄”,实在令人费解。摄影不同于写文章。文章可以几人分工合写,连缀成章,摄影却只能一人按动快门摄取影像。新闻摄影也不同于艺术摄影。拍摄艺术照片可以有人组织场面,有人布置灯光,有人制作特技,他们共同付出了劳动,自然应该同时署名;然而靠瞬间  相似文献   

17.
甘做摄影苦行僧《宜宾日报》曾朗长大以后干什么?儿时我做过很多梦,但却从未想过要当记者,因为记者的形象在我心中是那样的神圣和高不可攀。还记得我的第一张被报纸采用的照片,照片虽然拍得较好,但我始终没有勇气投出,是我的父亲帮我写好文字说明后寄出的。父亲在县...  相似文献   

18.
新闻界信息     
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长会议决定撤销新华社记者李锦的金牌奖和论文奖“真实性是对新闻摄影记者的最低要求,同时也是最高要求”。这是刚刚结束的第三届全国新闻摄影理论年会上,再次升温的话题。根据群众揭发和有关方面的调查证实,新华社主任记者李锦1987年夏天在大别山采访期间,违背新闻必须真实的原则,制造假新闻照片,选送全国新闻摄影展览。当时,评委会对他的假照片没有察觉,使他一组包括《小夫妻》在内的  相似文献   

19.
社会知名人物是新闻人物,也是摄影报道的对象。在拍摄新闻人物照片时,往往会有一般化的毛病,如拍摄画家必然是挥笔作画,拍摄作家则是坐在书架前翻书。这些照片都是因为记者对拍摄对象没有深入了解。或者是没有用眼睛去细致观察,从形式上考虑较多而产生的,这样的照片缺乏内涵,就不能反映人物的精神面貌。这里介绍新华社记者拍摄的三张数学家华罗庚教授的照片,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点启示。华罗庚是新中国  相似文献   

20.
随着当前改革开放大潮的到来,摄影艺术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崛起,嬗变.它像滚滚洪流,进入千家万户,成为美化生活,活跃生活的一门科学;成为人们生活中一种高层次的艺术追求和享受.为此探讨摄影的瞬间艺术,不仅仅是形势的需要,生活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时代的需要,是丰富艺术宝库的需要.如何把握好摄影的瞬间艺术,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