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讯员写完一篇稿件,最好要做到“三见面”。即与当事人见面;与单位领导见面;与周围群众见面。这样,不但保证稿件真实,还能提高稿件质量。新闻材料来源,并非全是通讯员本人亲眼所见,有些是在众多人中“旅行”或“加过工”后,传到通讯员的耳里,多少有点“添枝加叶”。而不少通讯员往往为了抢新闻的时间性,“闻风而动”,完稿速发,这很容易造成差错。通过“三见面”,就可以防止失实。如有一次,我部一位  相似文献   

2.
《新闻通讯》自创刊以来,深受基层通讯员的欢迎,她在我县的订户日渐增多,大家称她是“未见面的老师,不集中的培训”。我是一名业余通讯员,过去,我因稿件见报率低,主观地认为“报社无熟人,投稿没有门”。读了1991年第9期《新闻通讯》上刊登的徐清璞同志写  相似文献   

3.
周新谟,早就熟悉的名字。翻开《河南日报》、《河南农民报》或者《郑州晚报》《河南工商报》,经常可以看到由他撰写的新闻稿件。就是打开电视机、收音机,也会时常听到“通讯员周新谟报道……。”我心里暗自揣测,他一定是县委通讯组的通讯专干。一次我到巩县采访,想顺便采访一下这位虽没见面却很“熟悉”的同行。当我踏进县委宣传部的门坎时,通讯组长王金僚却向我介绍说,周新谟是位业余农民通讯员。去年,他一人就在市以上新闻单位发表各类稿件122篇,是全县的发稿状元,被郑州市委宣传部命名为模范通讯员。  相似文献   

4.
我是在基层从事新闻工作10年了的老通讯员,有650多篇各类新闻稿件被地级以上的新闻单位采用。我深知,通讯员的稿件与记者的稿件是有区别的。记者的稿件,就象大型国营企业的产品一样,有包销单位,本编辑部的编辑非看不可;而通讯员的稿件,就象乡镇企业的产品一样,没有包销单位,完全靠自身的质量赢得“市场”。所以,通讯员的稿件首先要打动编辑;然后才能通过编辑的劳动进而打动读者。  相似文献   

5.
基层通讯员队伍中有一大部分是农民通讯员或业余通讯员,文章写的是与农民息息相关的事,因而被称为“土记者”。 我做为一名基层文化工作者,业余时间写稿已有7个年头。一直把自己当作“土记者”来看待,每年写稿近200篇,在市级以上用稿100多篇,稿件命中率达98%。别人总认为我和报社编辑有关系,发的是“关系稿”。其实,我写稿不离“土记者”身份,每篇稿件具有二种“土味”。一是文章  相似文献   

6.
我做党报通讯员30多年,也曾被一些报刊、电台聘为特约记者。可近日接到湖北一家报社的《聘请简章》却使我十分惊异。它告诉我,如愿做“特约记者”,请寄“登记费和工本费”15元;做“特约通讯员”,寄10元。款到即发72开精装盖有钢印的证件。凡应聘可享受稿件信息优先、稿费优惠等待遇。我愣住了:要我做“特约记者”或“特约通讯员”,无非是要我为该报提供稿件、信  相似文献   

7.
冯定华同志在今年第一期《新闻业务》“通讯员之声”专栏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说:“一些报纸编辑,对农村通讯员另眼相看,总是盯着大机关单位的通讯员;用稿凭关系,凭熟人。”对此我想谈点管见。我也是一位在农村工作的业余通讯员,从八三年开始从事通讯报道工作。我的第一篇文章是在内部刊物《湖北农村金融研究》上发表的。说起这篇文章,我至今还感到对不起该刊编辑。因为稿件是  相似文献   

8.
我作为平顶山市工商系统业余通讯员的“头儿”,每每和通讯员相聚,都会听到各种各样的议论。反映最多的是:“现在上稿越来越难啦。”通讯员小杨为某报记者提供了一年的稿件,虽未得一分钱稿费,但每次稿件发表,还能跟在记者后面露个名;今年不同了,连个名也不给挂了。据悉,报社规定:记者和通讯员合写稿件,只算记者半篇任务,故通讯员只有作奉献。当了二十多年通讯员,我的体会是,每当自己的稿子变成铅字,名字出现在报刊上,心情就格外激动,干工作也有劲儿;如果再给寄十元八元稿费,就会更加兴奋,干工作就更加有劲儿。反之,则会影响情绪,影响工作。鉴…  相似文献   

9.
认识《新闻爱好者》已经整三年了,这位远在千里外不见面的老师,与我结下了不解之缘。每当绿衣使者把散发着油墨香的《新闻爱好者》送到我家时,我会立刻停下手中的工作,非要一睹为快。因为我常把她作为通讯员的“耳”和“眼”,从这字里行间能捕捉到采写稿件的信息。近三年,我这个身居商办小厂狭窄天地的“书生”能做到每周一稿,年终评比榜上有名,一半功劳应该归于这本心爱的杂志。  相似文献   

10.
我做党报通讯员30多年,也曾被一些报刊、电台聘为特约记者。可近日接到湖北一家报社的《聘请简章》却使我十分惊异。它告诉我,如愿做“特约记者”,请寄“登记费和工本费”15元;做“特约通讯员”,寄10元。款到即发72开精装盖有钢印的证件。凡应聘可享受稿件信息优先、稿费优惠等待遇。我愣住了:要我做“特约记者”或“特约通讯员”,无非是要我为该报提供稿件、信息,有时搞点征订工作吧,为什么还要我缴那么  相似文献   

11.
我是一名常卧病榻的荣誉军人。过去在国防施工、救护战友和抢救国家财产过程中,先后6次光荣负伤,成为终身一等残废。由于我基本失去了工作和生活自理能力,部队党委和首长为保证给我以更充足的治疗和休息时间,于1987年5月中旬让我退回原籍。返乡后,我以海迪为榜样,不以功臣自居,重新拿起笔和纸,继续为社会献“残力”,自1982年8月以来,我采写的新闻稿件,先后被省军级以上64家报刊、电台采用873篇,其中有76篇被中央级报刊采用。先后49次被上级领导机关和新闻单位评为“优秀通讯员”,被11家新闻单位聘为特约记者、特约通讯员和通讯员。还在全国、全省举办的“有奖征文”和“有奖读报知识竞赛”中两次夺魁,荣膺本次大赛的唯一特等奖,两次荣获一等  相似文献   

12.
人们常说,“标题是稿件的眼睛”.但有的通讯员在写完一篇稿件后,往往随便安个标题就匆匆发稿,总认为只要稿件写得好,标题无关紧要。我觉得,通讯员应该把制作标题当做完成写作的一个组成部分,不能忽视它。  相似文献   

13.
1997年开始,我从武汉商报机动记者岗位调到市场消费版担任编辑.编辑工作要做的事很多,但我体会最深的一点,却是如何与广大通讯员交朋友,建立一种“鱼水之情”.通讯员与报纸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报纸一半以上的稿件系他们提供,他们是报社工作在基层的延伸.因此,上岗之初,我就确立了“抓好通讯员队伍,牢固编辑根基”的原则,两年工作实践,也证明了我当初的选择是对的.一、多渠道发展通讯员各家新闻单位都有自己固有的通联网络,可我不满足报社现有的通联队伍,而是从版面需要出发,开辟“自留地”,建“小金库”.我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发展通讯员队伍:  相似文献   

14.
采写独家新闻是通讯员在采写稿件的活动中所追求的目标。我想这至少包括三点:一是稿件的内容是独此一家的;二是稿件反映的思想是新颖的;三是稿件的写作是有特点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人无我有,人有我新,  相似文献   

15.
目前,在广播电台播发的新闻稿件中,除非作者是本台记者和通讯员,一般写稿者的姓名多用“本台消息”四个字来代替。我认为这样做有些不妥,能否改一改!其理由:一,按新闻通讯报道来说,除本台记者外,不管是有通讯员证的写稿者,还是没有通讯员证的写稿者,只要电台采用了稿子都应将作者视为通讯员。如果只称受聘的通讯员为“本台通讯员×××报道”,而把其他写稿者的姓名用“本台消息”取而代之,这不尽公道。当然,写批  相似文献   

16.
目前,在广播电台播发的新闻稿件中,除非作者是本台记者和通讯员,一般写稿者的姓名多用“本台消息”四个字来代替。我认为这样做有些不妥,能否改一改?其理由:一,按新闻通讯报道来说,除本台记者外,不管是有通讯员证的写稿者,还是没有通讯员证的写稿者,只要电台采用了稿子都应将作者视为通讯员。如果只称受聘的通讯员为“本台通讯员×××报道”,而把其他写稿者的姓名用“本台消息”取而代之,这不尽公道。当然,写批  相似文献   

17.
“我原先写长稿多,用得少;近年来写短稿多,也用得少。”有的通讯员问我:“这是什么原因呢?”联系看稿情况,我认为,稿件刊用与否,关键是质量,不论长稿短稿都是一样。我翻了一些不用的稿件,粗略分析这些稿件不用的原因,归纳为10个字: 一曰“偏”。偏离方向,问题抓不准,缺乏针对性、指导性。二曰“旧”。稿件所反映的内容陈旧,老套。三曰“空”。内容空泛,言之无物,华而不实。四曰“平”。写得平淡,可读性差。  相似文献   

18.
我搞业余通讯报道工作才一年多的时间,向各级新闻单位投稿158篇,被采用102篇。有业余通讯员问我有什么诀窍?我的窍门儿有三: 一熟悉报刊,选准栏目。每家报刊根据宣传的需要,常常开辟一些固定或临时性的栏目。如《人民日报》的“今日谈”、“读者来信”;《新闻与写作》的“当好通讯员浅谈”;北京《支部生活》的“读者论坛”等。各种栏目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选稿标准。通讯员,如果善于研究不同报刊的不同栏目,针对栏目写稿件,要比“天女散花”投稿件命中率高得多。  相似文献   

19.
新年伊始,本刊又一个新专栏“通讯员与成才”与读者见面了!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通讯员对新闻工作的作用至少有八:一是新闻单位的主要供稿人;二是新闻单位的耳目和信息员;三是报纸的评报员;四是报纸的发行员;五是记者的接待员;六是广告的联络员;七是新闻队伍建设的监督员;八是专业新闻队伍的后备队员。通讯员制度又是全党、全体人民办报路线的具体化,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一个显著特色。所以,广大通讯员是本刊最大的读者群。全心全意为通讯员服务,帮助通讯员增长新闻知识、提高新闻采写能力和稿件的采用率,一句话,帮助广大通讯员迅速成才,是《新闻知识》的根本宗旨。新闻通讯报道是一种很能考验人、锻炼人的工作。既要求刻苦学习,不断充实知识库存,又要不辞辛苦地观察事物、调查研究、苦苦思索,还要有较高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而所有这一切,正是一个人不断进步和迅速成长所必须的条件。在党、政、财、文各级领导岗位工作的同志中,在作家中,有不少就是通讯员出身;在各新闻单位的编辑、记者中,在新闻单位的领导干部中,有不少人也是从做通讯员开始的。为了吸引更多的人当通讯员,为了给通讯员树立一些学习的榜样,鼓舞和帮助通讯员迅速成才,本刊特辟“通讯员与成才”专栏,介绍一些卓有成就的通讯员的事迹和走过的路。恳请广大读者采写这方面的稿件,形式不拘,自述、专访等均可,但必须真实、生动,每篇一般不超过二千字。  相似文献   

20.
杨庆福 《新闻界》2000,(1):55-55
笔者在10多年的业余新闻写作生涯中,平均每年有200篇稿件见报,其中半数以上都是反映“小人物”的新闻。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反映“小人物”的稿件命中率非常高,而且也能登大雅之堂,上省级、国家级的大报。到去年底止,笔者已经在各种报刊上发表新闻稿件187篇,反映“小人物”的稿件就有119篇,其中在省部级报刊发表53篇,国家级报刊发表7篇。我觉得通讯员多写身边小人物是大有作为的。这里就如何写好身边小人物,与各位通讯员朋友切磋。 要善于与“小人物”交朋友。通讯员深入基层采访时,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被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