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6 毫秒
1.
彝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彝族服饰中的刺绣是彝族文化的一朵奇葩。彝绣作为楚雄具有独特风格的民族手工艺术,是彝族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载体。彝绣作为一项特色产业在快速发展,与此同时,不足之处也越来越明显,其图案、形式、材料、色彩等各方面的设计都未跟上时代的步伐,彝绣如何进行拓展,彝绣的再设计和再探索值得认真的思考、研究。  相似文献   

2.
婚俗反映着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民族心理、民族性格和民族历史,是一个民族历史和文化积淀的外在表现。姚安县马游彝族的婚俗自民国以来至现在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族内婚俗和“超哩若麦哩卓”两种婚俗演变为现在彝汉趋同的现代婚俗,并日趋简化而具有现代气息。婚俗的变化,主要根源于民族文化的交流和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彝族婚俗变化的直接表现是普遍的彝汉通婚,其既是彝汉民族融合的起点,也是民族融合的催化剂,也将是民族融合的终点。  相似文献   

3.
随着西部大开发,特别是近年来国家对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实行“两免一补”政策后,学生的入学率空前高涨,形势喜人。彝区群众对学好汉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农村彝族学生的汉语表达能力日益受到重视。但长期以来,由于农村彝族学生缺少汉语交流环境,语言障碍一直困扰和阻碍着彝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如何有效地提高农村彝族学生的汉语表达能力已成为彝区教育教学研究工作中的一大课题。那么,如何强化彝族学生的汉语能力训练,怎样提高彝族学生的汉语表达能力呢?我们认为,应重视以下策略。一、加强领导,高度重视汉语训练。汉语是我…  相似文献   

4.
中国彝族在东南亚被称为倮倮族,主要分布在越南、老挝,自称“蛮彝”,基本上是从云南迁徒去的,他们的社会经济生活与云南彝族相当,婚姻家庭、丧葬习俗、原始宗教、居住服饰、文化艺术等与云南彝族有诸多相似,但也融入了当地民族的文化因素。近几十年来,东南亚倮倮族社会经济激剧变化,民族同化,人口减少,民族文化特点式微乃至消失。  相似文献   

5.
威宁县板底乡板底中学是一个彝、苗、穿青等民族聚居的民族乡,这个民族乡被威宁县定为民族“文化之乡”,“月琴之乡”。板底中学为传承民族文化艺术作了大量工作,把当地民族文化艺术引进课堂,作为学校艺术教育的内容,丰富了校园文化,提高了学生素质。板底中学现有学生350名,教师17名,少数民族学生占全校学生人数的95%,并以彝族为主。为了使彝族悠久的文化艺术传承发展,学校组织了月琴演奏队,月琴弹奏“草海情深”在省里演出,获特等奖。学校还组织了民族歌舞表演等活动。学校组织师生参加“撮泰吉”的表演,这是一种流传在彝族地区的舞蹈,讲述…  相似文献   

6.
解放后,我们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彝胞和祖国各地少数民族兄弟一样,迫切要求学习文化。他们说:“汉文是祖国民族大家庭的通用文字,我们要学汉族老大哥的各种经验,若不懂汉字就什么都学不到。”“以前我们受压迫,彝汉族间的关系不好,没有机会学汉文。现在彝汉族都是一家人,学了汉文能更快的发展本民族的文化。”我们通过宣传发动工作,广大彝族群众对学汉文的要求更加迫切了。”有的地方赓即组织了文化革命委员会和专门负责扫盲普及小学教育的组  相似文献   

7.
族际通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族关系的深层次问题,是研究和考量民族关系的重要指标之一。在会东县彝汉民族关系的演进中,彝汉通婚数量的增长及其思想观念的变迁,体现了彝汉民族关系的变化。本文以族际通婚为视角,运用民族学、人类学及统计学的相关理论和调查方法,梳理会东县彝汉民族关系的演进情况,分析彝族、汉族思想观念的变化及彝汉通婚现象等,论述20世纪90年代以来彝汉通婚及民族关系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第三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在总结了我国几十年民族教育经验教训后强调指出:“发展民族中小学教育,一定要在教育体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适合少数民族的特点。最主要的是,凡是有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民族应使用本民族的语文教学,学好本民族语文,同时兼学汉语汉文。”彝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几千年来,古老彝文在记录、保存、传播和发展彝族文化,推进了彝区社会发展。同时,由于历史的局限,失去人身自由的奴隶和大多数处于饥寒交迫的彝族人民失去了学文化的权利,文盲充斥,愚昧落后,直到1952年,全凉山彝族成年人中能识彝文…  相似文献   

9.
《彝族民间文学概论》是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彝汉双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基础理论课程,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如何将彝族民间文学知识与思政内容融合,如何将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与思政教育融合,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基于“三全育人”“全方位育人”教学理念的指导,作为民族地区专业课教师,除了传道授业,更肩负着如何育人,如何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价值取向的使命,从而培养学生成为德才兼备、身心健康、尚美爱劳、扎根基层、服务地方的应用型人才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中学教育》2005,(6):48-48
“仓颉书”:此书是用古彝书写的一段彝族先民的祭祀记录。古彝发祥于西北地区,与仓颉造字的传说有关,故得名“仓颉书”。  相似文献   

11.
从彝族史诗、神话和民俗中看彝族女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彝族对女性的崇拜和对女权的尊重,有着传承至今的优良传统和悠久的历史。仅从传统优秀文化和民俗中,就可见一斑。新时期,从彝族的创世史诗、神话传说和生活习俗中对女性崇拜和女权地位的重新审视,有其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彝族原始宗教是彝族先民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属原生态的本土本民族信仰的宗教,彝族原生态宗教有主持祭仪的祭司(经师)毕摩--他们是民族文化创造者、传承者、保护者;有定期或不定期的祭祀及宗教节日活动的不同场地,人与"神"交流对话的活动场所,彝族原生态宗教是彝族古代社会生活和思想的折射.  相似文献   

13.
试析彝族原始宗教舞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彝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原始宗教舞蹈艺术和其他文化艺术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原始舞蹈源于远古生产劳动、宗教祭典和其他社会生活的彝族舞蹈。从其所表现和反映的形式和内容考察看:彝族原始宗教舞蹈,起初最明显的是为了娱神、祈年或祛鬼,或期盼五谷丰收,祝愿灵魂安宁或人畜康泰,因之向神灵祈求。彝族先民原始宗教舞蹈已经不局限于自娱性,而是发展到具有一定技巧的可供观赏的表演性艺术。  相似文献   

14.
"伏羲"来源于彝语"蛇"的称谓。彝语支民族中古时期称"乌蛮"、"白蛮",与《说文》"南蛮蛇种"之说所记载的彝族蛇崇拜历史是相吻合的。而"伏羲"一词的语音及语义,在彝族及彝语支民族当代的语言中还有所保留;"伏羲"神话传说中所反映的人类婚姻家庭形态,在彝族及彝语支民族的神话传说中也广泛地存在着。  相似文献   

15.
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拥有丰富的内容,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实践性、无形性、动态性、变异性、历史性、群体性、濒危性。  相似文献   

16.
彝族英雄史诗《支格阿龙》作为一部彝族先民们在蒙昧时代创构的旷世宏歌,支格阿龙所代表的彝族文化现象,不仅具有厚重的文学艺术审美价值,更重要的是史诗所蕴藏的厚实的民族学价值和文化学意义,更凸显出这部史诗在研究西南各少数民族历史和文化衍变过程中所具有的不可或缺的民族学或人类学意义。  相似文献   

17.
彝族传统文化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彝族立足于世的根本。在知识经济初露端倪,经济文化联姻互动的21世纪,特别是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重视对彝族传统文化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彝族的英雄史诗都产生于贵州这片夜郎故国的土地上。《铜鼓王》中有用铜鼓作为葬具埋葬彝族古代首领的记载,这在其它彝族经籍《禳占星解经》等中的记载相符,并且与贵州省赫章县可乐考古发现的“铜鼓套头葬”式相互印证了夜郎与彝族先民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梅葛是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特有的少数民族曲艺之一,其历史悠久,影响面广,且内容丰富,风格多样,曲目的核心部分为主要吟唱史诗,被视为"彝家根谱"。梅葛流传区域广,分类依据多样化,其曲调众多、唱词经典、唱腔优美、演唱禁忌独特而神秘,是孕育楚雄彝剧音乐、新梅葛的音乐土壤。  相似文献   

20.
毕节是全国彝族聚居区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毕节彝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翻身做了主人,为推动毕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彝族文化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弘扬,在中华文化大家庭中彰显了独特的个性。对该时期毕节彝族历史文化进行简单的梳理,对于打造地方民族旅游文化品牌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