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一种特殊的叙事文体,中国报告文学起源的上限问题一直争论不休。"古已有之"说、近代起源说、五四兴起说、20世纪30年代说是最具代表性的四种观点。结合对四种观点的正误辨析,由此确定中国报告文学源起的历史时域无疑是报告文学理论研究首当其冲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近代特殊的社会环境以及梁启超等人创作上的报告文学特征确证了"近代起源说"的合理合法性。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以来,西部报告文学受社会转型的影响,表现出许多与以往不同的特点。本文运用文化生态学的相关理论,从政治文化、经济政策、地域文化与报告文学之关系这一角度入手,考察了新时期以来西部报告文学的发展轨迹和整体流变。认为文化生态与报告文学创作之间表现出一种突出的互动关系,研究西部的报告文学创作对于研究西部地域乃至整体文化生态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报告文学是怎样产生的?讨论了半个世纪,至今没有统一的认识。虽然众说纷纭,概括起来,无非是两种:一种认为是近代社会的产物;一种认为是古已有之的文体。认为是近代社会产物的,以日本的川口浩和中国的茅盾为代表。川口浩在1932年就指出:“这,始终是近代工业社会的产物。印刷发达之后,一切文书都用活版印刷的形  相似文献   

4.
《西部的倾诉》是新时期以来全面反映我国西部生态并进行深度文化反思的报告文学作品,也是梅洁报告文学创作的代表作。作品植根于忧患与悲悯的精神背景,显示出执着深沉的批判和建设愿景。具体说来,作者的西部行走及行走中的救赎努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自然的忧戚,二是生存的焦虑,三是文化的牵引。作品实现了生态报告文学这一现代文体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5.
国际报告文学产生已经有近二百年的历史,它是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产物,记录了国际工人阶级奋斗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宏伟历史。恩格斯不仅是革命导师,也是最早书写工人苦难的作家,马克思以最快的速度将轰轰烈烈的巴黎公社斗争以气势磅礴的气概和惊天地、泣鬼神的笔墨展现出来。他们开创的底层书写和英雄战歌引领了国际报告文学的发展。这一时期世界各国都出现了许多跨国写作的杰出报告文学家,为世人留下了许多经典报告文学作品,堪称近代“艺术化的历史文献”。国际报告文学不仅受到革命领袖的重视,也成为广大人民认识历史进程的教科书,日益受到国际学术界的重视。不少国外有识学者将经典报告文学评为“20世纪百佳文学作品”,国内学者多次举办国际报告文学作品研讨会,德国开展了“国际报告文学评奖”活动。这些都表明了“国际报告文学”是一种全球性的重要的时代文体,得到国际作家和学者的共同认可。“中国国际报告文学研究会”筹划编选《国际报告文学经典作品选》,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本文初步梳理了国际报告文学近200年的产生发展历史,作为编选者的思路参考,并借此和同行学者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6.
中外专家学者普遍认为报告文学起源于近代、起源于海外。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这种观点的错误 ,又从史实上 ,即从唐·玄奘的《大唐西域记》的报告性质和文学性质上 ,论证了报告文学诞生在七世纪时的中国 ,唐·玄奘和《大唐西域记》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报告文学作者和作品。  相似文献   

7.
《十日建国志》是唯一反映葡萄牙1910年共和革命的中国近代小说。作家由于看到葡萄牙共和革命对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有启迪和鼓舞作用,才以此为题材进行创作,作品也至少在客观上配合了1911年的黄花岗起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小说艺术角度看,作品是不怎么成功的;但该作品却具有报告文学的纪实性和新闻性,从报告文学角度来看,却不失为我国近代报告文学史上的一部早期佳作。  相似文献   

8.
甘肃报告文学内在的流变,从根本上能够反映出甘肃文化生态的变化。而甘肃文化生态的变化又深刻影响着甘肃报告文学的创作模式。以文化生态为视角,对新时期以来甘肃重要期刊《飞天》上的短篇报告文学创作做出述评,并对甘肃短篇报告文学的创作模式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生态报告文学出现在上个世纪80年代,它所表现出来的精神以及时代的感召力使生态主义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本文从生态报告文学在文化格局中的坚守、生态报告文学的时代警示、走向开放的生态报告文学三个方面予以阐述,以期对报告文学作家的创作进行理论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甘肃报告文学内在的流变,从根本上能够反映出甘肃文化生态的变化。而甘肃文化生态的变化又深刻影响着甘肃报告文学的创作模式。以文化生态为视角,对新时期以来甘肃重要期刊《飞天》上的短篇报告文学创作做出述评,并对甘肃短篇报告文学的创作模式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种叙事文体的中国报告文学在其发展演化的过程中受到了包括传统、时代以及域外资源的多重影响。史传与诗骚、经世致用思想以及传统纪游笔法孕育着报告文学的最初品格与形式。转型激荡时代的文化选择、报纸等现代传媒的繁荣以及知识分子的文化担当导引了报告文学在近现代转型时期的社会辐射。而域外新风借取尤其是左联时期大量的理论译介则促发了报告文学的现代化转进。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以来,众多蒙古族作家对内蒙古的各方面进行了文学性的报道。然迄今为止,对于内蒙古新时期蒙古族作家创作的报告文学进行研究的文献为零,为弥补这一学术上的空白,本文以新时期以来蒙古族作家创作的报告文学为文本,通过研究具体作家及其作品来剖析新时期以来蒙古族作家在选取报告文学题材上的特性,进一步阐发内蒙古报告文学所折射出的内蒙古文化生态;最后,笔者通过对影响内蒙古报告文学发展的因素进行总结概括,从而得出研究内蒙古报告文学创作对于研究内蒙古地域乃至整体文化生态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展现神州大变革的历史性画卷──中国新时期报告文学发展巡礼尹均生,徐新民引言中国的纪实文学源远流长,从《左传》、《国语》、《战国策》,到煌煌巨著《史记》,都为近代报告文学的产生提供了最初的源头和滋养。严格意义上的中国报告文学产生于“五四”时期。反映伟大...  相似文献   

14.
上世纪八十年代报告文学热退潮之后,学术界对报告文学的讨论热情亦为大减,研究专著更是寥若晨星。而丁晓原以一种青春的激情三十年来执着地关注着报告文学的发展,甘于寂寞,潜心专研,先后撰写了(20世纪中国报告文学理论批评史》(安徽大学出版社1999)、《文化生态与报告文学》(上海三联书店2001)、《中国现代报告文学论》(上海书店2004)等极具学术价值的专著。  相似文献   

15.
转型期(1977~2007)30年来,受改革开放这一核心时代语境的刺激,中国报告文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曾一度跻身当代文坛的主流位置。从文化发生学角度考察,转型期的报告文学与大时代携手并进,大体经历了相对自立又彼此关联的四个阶段:一是20世纪70年代末的萌生期,此期报告文学得益于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及随之而来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是此期报告文学的标竿性文本;二是上世纪80年代爆发期的报告文学景现,此期作品在保持并发扬批判性功能的基础上显示了理想的冲动与激情的风采;三是上世纪90年代调适期的过渡性报告文学创作,它们以沉静和理性为应对策略,为此后报告文学的多元掘进奠定了基础;四是力图转身与正本的新世纪初的报告文学建构,其开放性的“寻找”姿态可能预示看报告文学的下一次突破。  相似文献   

16.
真实性是报告文学的生命和灵魂。著名记者、文学家斯诺的生命历程和文学实战向我们昭示:平民的真实、人道主义的真实更能逼近报告文学的真实性底线;只有坚守独立人格、坚持独到见解,才能穿透权威话语的运蔽而达到报告文学的话语真实;只有冲破现实语境中商业文化专制的牢茏,才能重铸报告文学的辉煌。报告文学的宿命正在于此。  相似文献   

17.
王昭晖 《贺州学院学报》2012,28(2):39-40,60
在报告文学发展历程中,中国的报告文学发展迅速,出现了两次高潮期,分别为20世纪30年代和80年代。从文化生态的角度梳理报告文学的发展轨迹,可以进一步提高对80年代的报告文学承继与超越的认识。20世纪80年代报告文学继承了30年代报告文学积极介入现实生活的基本精神,又渗入多元化表达方式和探索多种写法,适当地表现了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  相似文献   

18.
报告文学是一种“边缘性”的文学样式,它虽是文学的一个门类,却脱胎于近代报刊新闻文体。考究这种文体的产生,要追溯到上一世纪甚至更早些时候。十八世纪德国作家福尔斯特(1754—1794)的《莱茵河下游景色》、《环游世界》,可以视为报告文学的滥觞,它们较早以文学笔法,对当时的种族压迫和殖民主义进行了揭露。此后,德国诗人海涅、俄国作家赫尔岑、美国作家马克·吐温、英国作家狄更斯、法国作家左拉、美国作家杰克·伦敦,都写了很出色的带报告性的文学作品。不过,报告文学在报刊上风行起来,被承认  相似文献   

19.
徐刚是一位专注于生态报告文学创作的作家。其作品植根于敬畏大地和守望家园精神背景,显示出强烈的现实救赎意识和文化批判愿景。恢宏壮阔的生态视野,构筑起有别于此前以及他人的生态伦理观,而宏大的叙事结构、海量的生态信息以及诗意化的言语表达则成为徐刚生态报告文学独特的审美诉求。这一切,铸就了徐刚生态报告文学不可替代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报告文学的影响力在逐渐下降,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个原因是根本性的,即数字化时代社会文化对文体的影响.在20世纪报告文学繁荣的时候,报告文学真实性、时效性、文学性的文体特征非常明显.时至今日,报告文学原有的文体特征虽然存在,但已逐渐弱化和转化,并与新的媒介、新的传播形式融合,产生出了新的文体特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