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在互联网推动教育变革的进程中,相关的实践和理论都需进行新的尝试和探索。作为“互联网+”时代的重要学习理论,联通主义的教学实践和研究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亟需相关工作推进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本研究以“互联网+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对话Ⅱ”这门cMOOC课程的主题一为例,运用网络分析方法,对学习者社会交互和话题交互的网络化特征进行了剖析。研究发现,课程促进者的参与推动了交互网络中连接关系的建立,使得网络的初始值能对整个学习交互网络塑造产生非线性影响。在这一影响过程中,学习者的参与度与交互网络结构的紧密程度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线性关系,而是网络交互结构越紧密(密度越大)就越会在之后带动更多的学习者参与讨论学习。这说明,联通主义指导下的学习,需要我们从动态的视角去观察学习者学习,学习者的交互与联通是在变化中展开的。在社会网络的连接中,草根学习者贡献的话题也通过连接形成了类似知识概念图的网状结构,这样的知识结构能够较好地表征由下而上的群体智慧(知识的草根性)。很多相似的概念在动态性生成过程中会慢慢地聚合,而非依据专家的经验来划分知识的体系。对cMOOC课程更长时间地观察与调研,可以更真实地发现知识演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2.
已有的研究和实践证明,社会临场感有助于降低学习者在线学习过程中的孤独感、提升学习满意度和促进虚拟学习社区的建立。社会临场感与交互的关系十分密切,以往研究者主要借助内容分析方法或调查问卷来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注重测量个体的意见和主观的感知,但无法反映社会临场感随时间发展变化的动态特征。社会网络分析(SNA)的中心度、密度、中心势、派系等参数能够较为合理地表征在线协作学习中师生的交互过程特征,为研究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对一门网络课程实施期初、期中和期末三个阶段师生在线论坛中的交互过程与行为进行定量和可视化的社会网络分析,结果显示:学习者在不同学习阶段的社会临场感存在显著差异,交互和社会临场感之间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个体的社会临场感会随时间的发展而变化。社会网络分析有助于理解在线学习环境中社会临场感的形成和发展变化,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提升网络教学的质量。  相似文献   

3.
联通主义学习是在开放复杂网络环境中以教学交互为核心的一种学习。cMOOCs教学设计与xMOOCs的教学设计非常不同,主要采用问题支架的方式促进学习者深度交互和联通,但当前对于问题支架促进交互深度规律的研究还十分匮乏。本研究从课程设计者视角出发,运用主题分析法、内容分析法和统计分析法对国内首门cMOOC"互联网+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对话"4.0主题学习周中的35个问题支架以及围绕问题支架的278篇博文和786条讨论区回帖数据开展分析,构建了联通主义学习中基于认知参与度的交互深度多层级分析指标,探究了问题支架类型与学习者交互深度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在情境式、比较式、头脑风暴式、总结反思式和情感态度式五类问题支架中,情境式问题支架更有助于学习者深度交互;学习者基于博客问题支架的交互深度高于论坛问题支架,博客更适用于情境式和总结反思式问题支架,而论坛更适用头脑风暴式支架;问题支架编排应由浅入深、内在联系、螺旋上升,避免学习者交互停留在浅层次。研究对c MOOCs的课程交互深度提升、相关课程教学设计提供了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改变了高等学校的教育模式与教育理念。联通主义是互联网时代的核心学习理论。联通主义理论中,教师是课程的促进者、影响者和网络塑造者。学生则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的塑造自我的知识网络。本文以河北大学《生物化学实验》课程为例,探讨联通主义理论在高等学校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以期提升《生物化学实验》的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5.
交互是联通主义学习的核心和取得成功的关键。现有交互水平评估主要依靠人工编码实现,存在时间滞后性和耗时耗力等局限,难以实时反映交互水平状况。因此,本研究以国内首门联通型慕课“互联网+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对话Ⅱ”为案例,运用人工智能领域中的深度学习算法,通过模型构建、模型检验和模型应用三个阶段实现了对联通慕课参与者交互水平的自动化评估。研究发现,在联通主义学习中:1)学习者成为交互主体,多元主体驱动课程交互;2)寻径和意会是决定联通主义学习成效的关键。本研究一方面检验和发展了原有联通主义交互规律研究,另一方面实现了联通主义学习情境中参与者交互水平的自动化评估,为联通主义学习评价和课程评价提供了工具支撑,探索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改进教育研究和实践方面的价值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联通主义作为数字网络时代催生的新型学习理论,强调以生生交互为主要形式的学习。为促进网络学习者的深层交互和协作创新,联通主义课程创设了有助于深度思考、互动联通的问题解决情境。为探讨联通主义学习中协作问题解决的发生与发展规律,研究以cMOOCs“互联网+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对话”第五期课程问题解决阶段12个小组的协作会话文本为研究对象,运用认知网络分析方法挖掘协作问题解决的教学交互规律。研究基于联通主义学习教学交互模型设计出适用于联通主义协作学习的认知编码框架,通过对不同问题类型、成员构成和协作质量的小组进行认知网络差异分析和质心位移路径分析,揭示出联通主义情境下小组协作交互的相关规律:问题类型影响小组走向高层次交互的路径,成员构成类型影响小组的交互倾向与意愿,协作质量与群体交互层次和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以协作学习小组的QQ群交互为研究对象,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分析交互网络的密度、中心度以及凝聚子群,探讨协作学习小组QQ群中的交互特征。根据分析结果,从增强QQ群协作学习效果的视角提出两点优化策略:加强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习者核心性;合理安排小组成员角色,提升小组凝聚性。  相似文献   

8.
信息化的推进加快了慕课的发展,在慕课学习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学习者学习行为数据,合理利用这些行为数据可进一步提升学习者的学习效果。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微课设计与制作》慕课中综合讨论区学习者的交互行为进行分析,从交互网络的密度、中心度、核心-边缘、凝聚子群等方面反映学习者学习情况。结果表明:慕课讨论区中学习者之间的交互比较松散,学习者流动性较大;知识掌握仍停留于表层,没有内化;学习者之间缺乏学习情感投入。因此,需从管理层面、讨论区形式、共享性方面加强慕课讨论区建设,以提高慕课学习者交互的主动性,提升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9.
受全球疫情影响,在线学习成为新常态,在线学习服务师是在线学习服务提供者,是保障在线学习质量的关键。研究基于联通主义理论,初步构建了在线学习服务师的能力框架,面向512名在线学习者开展在线学习服务师能力需求调研,对框架进行修订和验证,最终形成了包含操作交互支持、社会网络支持、知识网络支持及认知发展支持四个能力和23个具体能力项构成理论模型。研究构建的在线学习服务师能力模型以互联网时代在线学习规律为出发点,以促进学习交互为导向,目标是促进个体在在线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发展,构建的理论模型具有一定的信度和效度,对提升在线学习服务质量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黄伟 《继续教育研究》2009,(12):105-107
组织教师网络学习就是一种让教师与网络联结起来,这种联结能使学习者与网络资源、管理者、其他学习者形成关联,从而实现在线的联通学习。借鉴于企业网络组织理论,教师网络学习就是需要一种外在的启动力——联结,而联通主义的学习观却道出了教师个体进行网络学习的节点与节点的联通过程。教师网络学习既受到外在的联结推动,也必须积极地去网上寻找节点实现联通。分析当前国内教师网络学习的几种组织形式,现阶段网络学习的联结主要有“课程型”“项目型”“课题型”“工作型”四种。  相似文献   

11.
An e‐learning environment that supports social network awareness (SNA) is a highly effective means of increasing peer interaction and assisting student learning by raising awareness of social and learning contexts of peers. Network centrality profoundly impacts student learning in an SNA‐related e‐learning environment. Additionally, self‐regulation behavior significantly influences online learning of students. However, exactly how network centrality and self‐regulation influence learning behavior and effectiveness in an e‐learning environment remains unclear. Therefore,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how both variables (ie, network centrality and self‐regulation) impact student learning in an SNA‐related e‐learning environment. Analytical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student group with high‐level centrality and low‐level self‐regulation more significantly progresses in learning achievement than the other groups. The second finding shows the group also has the highest number of students asking for help, revealing they have the highest system utilization rate.  相似文献   

12.
立足社会网络理论,结合班级个体交往过程中的情感“输入”与“输出”的支持关系,利用各种中心度和中心势测度指数,以X大学Y班级为例,分别从点度中心性、中间中心性两个方面对该团体的情感支持网络进行了相关分析,最后提出了提高团体凝聚力的一些启示和反思。  相似文献   

13.
微信作为一款集通讯、社交和平台功能于一体的移动应用软件,为构建虚拟学习社群提供了技术支持。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中的整体网研究,针对一个基于微信的虚拟学习社群进行案例分析,通过群中学习者的行为特点及网络结构,构建其社会网络分析模型,并通过分析模型中网络结构关系、网络密度及小团体数目等因素探究微信好友关系对社群发展的影响,以期为成功构造基于微信的虚拟学习社群提供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14.
研究混合学习社群协作关系的社会网络结构,以及探讨面对面协作与在线协作的关系,对于揭示混合学习社群协作关系的本质特征与规律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在国内外同类研究述评的基础上,针对混合学习社群的协作与互动现象,结合社会网络分析、问卷调查和焦点团队访谈等方法,构建了一个混合学习社群社会网络分析框架。进而运用该分析框架对美国南加州先锋大学学习型乐团进行案例研究,分别从社群图、中心性、密度、小团体、矩阵相关性等方面来分析混合学习社群协作关系的社会网络结构。文章最终提炼了"任务驱动—混合式协作—激励机制—过程性测评—规范管理"的混合学习社群协作与互动的策略,以促进混合学习社群协作的成效。  相似文献   

15.
This study adds a new perspective to the observations about connectivist interaction behavior in cMOOCs by extending the notion of network build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ividuals. We explore the possibility of building a learning network named Personal Social Knowledge Network (PSKN) to support in the monitoring of learning performance and interaction in cMOOCs. The sample in this study included 284 preservice teachers and their learning lasted approximately 12 weeks. Data were primarily gathered by PSKN graphs. The results revealed a correlation between connectivist interaction measured by the PSKN (including density structure) and learning performance. The results also revealed differences in connectivist interaction behavior and patterns, indicated by PSKN (densities and structures), for high- and low-performing learners in cMOOCs. The high-performing learners show deeper knowledge interaction and social communication in addition to simple knowledge sharing and social communication. Additionally, as time passed and the PSKN of high-performing learners extended further, their interaction behavior became more complex and their role had gradually changed from “learning” to “teaching” as well as from knowledge acceptance to knowledge creation in cMOOCs.  相似文献   

16.
基于关联主义的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及其学习支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关联主义(Connectivism)学习理论的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具有不同于传统教学的特征和结构,它将学习者置身于真实的网络环境之中,让他们自发地交流、协作、建立连接、构建学习网络,即进行学习的自组织;同时,课程组织者设定学习主题、安排专家互动、推荐学习资源、促进分享和协作,承担大量幕后支持工作,即进行学习的他组织。高自主性和高退出率在关联主义MOOC中并存,作为他组织的学习支持应遵循学习的自组织规律,实现学习自组织与他组织之间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17.
18.
论班杜拉社会学习道德教育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道德教育理论是当代西方较有影响的德育理论流派。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人类行为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儿童可以通过替代强化获得道德行为,其基本途径是通过观察学习。该理论十分强调榜样示范和社会环境对儿童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对我国现阶段的公民道德建设和学校德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
本文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07级网络专业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协作情况进行了量的分析,研究者从网络密度、小团体、中心性等角度探讨该班学生知识交流过程中的社会网络结构,并且基于社会网络理论提出了一些促进学生协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