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首先研究的是班级管理非正式群体的成因、非正式群体与班级体的关系,非正式群体的类型等,接着重点分析找出更有效管理非正式群体的方法。这些方法包括:一、强化对非正式群体管理意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二、对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群体采取不同的对策。(1)热情接纳各积极非正式群体;(2)耐心改造积极非正式群体的办法:①降低难度,放大优点;②转移兴趣,长善救失;③要做好非正式群体的领袖工作。(3)断然消除各种破坏性非正式群体:培养良好的个人习惯,培养明辨是非的能力,实施积极的情感体验,实行学校社会家庭共同教育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心理学中群体动力理论,分析了科研活动中非正式群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状况,探讨了非正式科研群体的行为规律以及非正式群体在科研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对非正式科研群体进行引导与管理的措施,发挥非正式科研群体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运用心理学中群体动力理论,分析了科研活动中非正式群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状况.探讨了非正式科研群体的行为规律以及非正式群体在科研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对非正式科研群体进行引导与管理的措施,发挥非正式科研群体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论网络环境下图书馆非正式群体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图书馆存在着非正式群体.其特性使得这种群体不易被组织所观察到,但这并不表明非正式群体不应该被组织所重视.本文分析了非正式群体形成的条件,阐述了其类型、特点及正面、负面影响.网络环境下图书馆重心逐渐向电子化、网络化和信息化服务转变,但在此基础上,并不能忽视推进图书馆现代化的最积极的因素--图书馆人员的管理.  相似文献   

5.
自1931年梅奥的霍桑实验以来,非正式群体的观念已愈来愈为人们关注和接受。所谓非正式群体,是相对正式群体而言的,由没有明确目的和规定的个体组成的一种群体类型。学校中的非正式群体,主要有兴趣群体、优生群体、后进生群体、哥们义气群体等,它们建  相似文献   

6.
涂德祥 《教育探索》2012,(8):117-119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作为活跃在高校校园的特殊群体,类型多样,特征明显,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及管理工作既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又有消极的不利影响.因此,高等学校要加强正式群体建设、正确认识非正式群体并关注其领导人,要切实加强对非正式群体的教育和引导.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中非正式群体的存在给高校学生工作带来了新情况。学生管理工作要在分析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类型、特征和功能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积极的引导和教育管理,发挥非正式群体在学生工作中的正向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中小学,除了少先队、共青团、学生会和学校组织正式认可的课外活动小组等正式群体以外,还存在着学生自发联合、未经学校正式认可、有着很强的内聚力、并带有浓厚情感色彩的学生非正式群体。这种群体,其成员之间往往有一致的观点、共同的利益或者共同的经历、背景、兴趣、爱好,是学生交往与归属的需要,比较稳固。 学校管理学认为:非正式群体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正式群体,当其方向与学生正式群体一致时,其作用是积极的,否则是消极的。因此,班主任老师如何对待和引导非正式群体,是管理好班级的关键。 一、正确认识学生非正式群体 …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类型,成因与功用等方面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进行了探析,提出高校要把对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工作列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课题;要认识和把握好三个关系,即:非正式群体存在与影响的客观必然性与主观决定性的辩证关系,非正式群体积极与消极两重性的可逆关系,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在教育意义上的主辅关系。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教育管理虽然也重视对群体的研究,但是只重视对正式群体的研究,而忽视对非正式群体的研究。非正式群体对于正式群体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的影响,管理者要善于识别和利用非正式群体,并充分发挥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研究者在反思的基础上提出"和而不同"的管理构想,协调教师的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的目标,消除离心力,增加向心力,凝聚学校的所有力量,实现组织和个人的同步发展。  相似文献   

11.
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的关系告诉人们,利用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化解其消极作用将会促进正式群体的发展。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通过加强教育,开启民智,逐渐消除非正式群体产生的社会基础;通过完善监督,强化管理,努力破除非正式群体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消极影响;通过开拓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新思路,积极引导非正式群体投身于新农村建设,在促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同时,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健康、和谐、有序地发展。  相似文献   

12.
正式群体主要指在学校老师指导下正式组织起来的班、组或团队组织。非正式群体主要是指由于兴趣、爱好、思想观念相同等原因而自发地经常在一起活动的这种无形的组织,又叫小团体。非正式群体可分为志趣型、进步型、颓废型、怜悯型、敌对型。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最主要功能是满足学生社会的、心理的和生活的需要,弥补正式群体的不足,它存在于正式群体之中,对正式群体产生一定的作用。健康的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的目标一致,它们之间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且能  相似文献   

13.
论对非正式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确认识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是充分发挥非正式群体积极作用的前提;正确认识不同性质的非正式群体及其影响,是做好非正式群体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重视非正式群体核心人物的作用,是做好非正式群体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途径;开展互帮互学,是做好非正式群体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谭玉萍 《广西教育》2009,(18):71-71
非正式群体在学校班级中广泛存在,其作用具有积极与消极两面性。分清其类型并采取相应的管理对策,有利于非正式群体的转化,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解析教师非正式群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非正式群体是群体的一种存在形式,是由于某种特殊关系和需要而自发形成的个体的集合。教师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是一“柄双刃剑”,如果引导得当,会对学校管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如果放任自流不能有效控制,则会对学校正常的工作及教育教学管理起到消极阻碍甚至破坏作用。因此,对教师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区别类型、区别对待,利用非正式群体进行人性化管理;利用共同目标将非正式群体纳入学校管理;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协调发展,构建多元化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是相对于正式群体而言的。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对构建和谐校园具有双重影响,因此,必须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进行科学引导,强化管理,以充分发挥其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班级非正式群体是高校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它对学生的影响存在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如果对班级非正式群体教育引导得当,就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和良好的影响;否则就会产生消极作用和不良影响。本文主要谈论了班级非正式群体的特点、类型、作用以及如何对他们进行管理和引导。  相似文献   

18.
在学校内部,既有正式组织存在,也有非正式群体存在。因此,在管理中,学校领导必须关注、研究教职工中的非正式群体。注意分类引导,区别对待,全面创新对非正式群体的引导策略,促进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协调发展,构建起民主和谐的校园。  相似文献   

19.
学校为了便于管理和教育,组建了班级、小组等学生群体。这些群体的目的明确统一,人员之间关系融洽,规章制度落实。对于学校的管理和教育起积极作用,称为学校的正式群体。在这些正式群体中,有些学生因这样那样的原因,自发结成了一些非正式性小群体——自发群体。本文针对不同类型的自发群体,论述了如何通过教育引导,使其自然融合到班集体等学生正式群体中来,成为正式群体的积极力量。  相似文献   

20.
非正式群体就是基于志趣相投、人员性格接近、家庭背景相似、学习成绩相近等因素自发形成的群体,非正式群体依据其性质可以归结为四种类型:积极型、中间型、消极型和破坏型。本文提到的不良型非正式群体是指除积极型以外的三种非正式群体的总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