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人才管理学将人才分为两大类:显人才和潜人力。显人才,是已被社会承认的人才,即平常所讲的人才。潜人才,简而言之,即已经成才,但不被社会承认的人才。  相似文献   

2.
人才治理是我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系统性工程。在人才意识方面,强调人才就是未来,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石,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首要战略资源。在人才培养方面,坚持不拘一格降人才,发展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强化实践培养、注重终身学习。在人才使用方面,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用活用好各类人才,造就使用高端人才,放手使用青年人才,大胆使用海外人才。在人才与创新方面,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找准创新目标方向,明晰创新方法措施。在人才治理方面,要丰富党管人才基本内涵,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治理体系,完善人才评价激励制度,改革人才管理体制机制,建构宽松人才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3.
论高校人才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人才安全是国家人才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高校人才安全必须正确认识人才流动与人才安全的关系,处理好人才安全的制度与机制统一问题。人才安全意识落后、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人才机制不完善和人才竞争加剧是导致高校人才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转变人才观念、加强人才法制建设、创造良好人才创业机制、大力引进海外人才是搞好高校人才安全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4.
持续发展,需要更新人才理念。确立现代人才理念和人才经营思想,攸关一个国家和城市建设的大计。人才资本是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积极导入现代人才经营理念,以全球眼光审视人才,以创新精神培育人才,以高尚才德对待人才,以科学态度选用人才,以激励方式凝聚人才,大力推进人才创新,是造就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加快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明智之举。  相似文献   

5.
《中国培训》2012,(4):6
2012年我部人才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充分发挥政府人才工作综合管理部门职能作用,全面落实国家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以实施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中长期规划为统领,以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和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为龙头,以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人才管理政策,推进人才体制机制创新,健全人才服务体系,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和求真务实的作风,全面推动政府人才工作科学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以高技能人才为重点,加大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力度。深入实施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启动会,启动2012年项目实施工作。组织开展技师培训项目、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组  相似文献   

6.
党管人才是改革开放35年来我国人才实践选择的结果,是我国基本人才制度形成的必然。党管人才既是我国人才发展和人才工作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也是包括领导体制、工作格局和运行机制在内的人才工作行之有效的形式和体系,更是我国人才工作的基本制度的核心所在。党管人才,主要是管人才工作的宏观政策、协调和服务。党管人才要着力解决当前面临的人才发展、人才改革和人才开放等重大课题,进一步加强党管人才工作的制度化、法规化、科学化。  相似文献   

7.
孙国胜 《培训与研究》2006,23(10):51-52,55
高等院校的生存和发展,人才问题至关重要。党管人才是我们党科学总结干部队伍建设和人才工作实践做出的重要决策。高等院校要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强化人才意识,创新人才工作机制,进一步提升学校人才工作水平,为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提供坚强的思想和组织保证。  相似文献   

8.
人才有大才和小才、正才和偏才、显人才和潜人才、创新型人才和一般人才之别。领导只有识别人才的类型和层次、个性和特长,才可能用好人才。识别人才,笔者认为需要关注七个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9.
集聚高层次人才,首先要建立人才畅通流入的招引机制。从集聚人才的长效目标来看,科学规范的招引制度是人才集聚基本保证。根据中国医药城的发展经验,集聚高层次人才,首先要建立高层次人才高端"猎聘"制度、高层次人才特殊流入制度和高层次人才载体接纳制度。中国医药城之所以产生高端人才的集聚效应,就是因为其在推进人才国际化战略的基础上,推进制度创新,建立了较为科学的高层次人才招引机制,破除了人才政策壁垒,打通了高层次人才集聚的"绿色通道"。  相似文献   

10.
创新型国家建设和人才强国建设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主题,也是其新时代人才创新思想的现实基础。习近平新时代人才创新思想包括创新是人才的本质属性,科技人才是人才创新的重中之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人才创新的文化根基等内涵。因此,需加强人才创新教育培养,搭建人才发展的协同创新平台,完善人才创新引进激励机制,以提升人才创新开发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快速融合的发展阶段,复合型的人才、国际化人才将是最为热门的。为国际人才和智力资源供需双方建立咨询和交流,促进国际国内人才的合理流动、合理配置,是中国对外人才开发咨询公司的重要业务宗旨。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国际化人才,刚毕业的大学生如何能成为国际化人才?日前,记者就这些热点问题专访了中国对外人才开发咨询公司人事经理时健先生。国际化的人才什么样记者:我们了解到中国对外人才开发咨询公司最主要的方面是服务于国际化人才,那么,您认为什么是国际化的人才呢?时健:国际化人才只是一个提法,如何来定义它,它的…  相似文献   

12.
目前高校图书馆及资料室的人才凝聚力不强,缺乏事业发展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如何吸引和留住人才、形成人才集聚优势,已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高校图书馆及资料室应建立起有利于凝聚人才的制度,营造出能够形成人才集聚优势的环境。要通过制订政策、完善法规、创新机制、改善条件、建设环境、加强沟通等,千方百计发现人才、吸引和稳定人才、培育人才,把人才凝聚到图书馆事业中来,形成人才集聚优势,使人才充分发挥其作用,使图书馆事业充满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13.
文化产业是新兴的产业,它在起步成长阶段迫切需要政策的扶持、指导和推动。人才是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关于人才的政策在鼓励和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中,起到了核心价值的作用。我国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上,与发达国家相差很远,起步较晚,在人才政策上必然会出现不少问题,包括与文化产业相关的人才界定问题、人才标准,以及人才从选择到培养体系再到管理的一系列政策导向问题,更重要的还包括人才政策落实甚至人才立法领域相关研究方面。本文分析了我国文化产业人才政策的现状、文化产业人才类型与范围,以及我国文化产业人才政策之中的问题,提出了对文化产业人才政策的几点建议,包括文化产业人才的界定问题、文化创意人才的综合培养体系、人才的激励措施与政策、文化产业人才管理的法律法规等。  相似文献   

14.
按照一般的理解,企业人才可分为内生型人才和外生型人才。内生型人才,是指由企业自己培养、与企业共同成长起来的人才;外生型人才则是通过招聘、调动等方式,从别处招揽而来的人才。外生型人  相似文献   

15.
构建高校人才柔性流动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是定量研究高校人才柔性流动效果的基础。本文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估高校人才柔性流动效果,从"人才引得进、人才留得住和人才用得好"三方面建立高校人才柔性流动效果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山东省某高校为例进行实证。同时,结合高校人才柔性流动现状,明确高校人才柔性流动应注意的问题,以便高校充分发挥人才柔性流动的效用。  相似文献   

16.
人才高地理论是关于人才发展的基础性理论,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才理论创新成果之一,目前仍然处于发展完善的过程中。把我国建设成为国际人才高地,是人才强国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人才高地建设目前主要处于吸引海外留学生归国服务阶段,人才理论工作者应着重对此展开创新研究,并对吸引外国人才、建设国际人才高地开展前瞻性研究。  相似文献   

17.
粮食行业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北省人才兴粮战略的实施方案的提出和实施,将促进全省粮食行业人才总量稳步增长、队伍规模不断壮大,素质能力大幅提升、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人才使用效能显著提高、人才竞争优势明显增强,人才体制机制不断创新、人才环境不断优化。  相似文献   

18.
论述了《六韬》思想对企业人才运用的启发,提出了现代企业在人才运用中应注意的原则和方法。现代企业要认识到,做好人才的规划,实施合理的人才战略对企业至关重要。企业在人才被识别、挖掘出来后,企业要合理使用人才,以科学的机制确定人才的在企业中所能带来的最大效益,为人才开创发挥潜力的平台,采取措施激发人才的创造力。  相似文献   

19.
高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应从“人才管理创新”入手。人才管理创新应该加大人才工作投入,推进人才引进模式、组织模式创新,落实人才管理过程中的观念创新、机制创新与环境创新。通过人才管理的创新,实现人才强校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20.
党管人才的科学内涵与人才工作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中共中央为加强新时期人才工作,逐步确立了党管人才原则,在管理对象、内容、方法三方面具有与时俱进的科学内涵。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必然选择。新时期人才工作必须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走出"管人"的思想误区,加强人才制度创新,全面开拓人才工作新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