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的媒介批评与新闻专业自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谢静 《新闻记者》2003,(5):26-28
媒介批评的历史几乎和媒介自身的历史一样久远,然而,真正常规化、专业化的媒介批评直到20世纪才出现。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新闻媒介完成了现代化转型,同时走上了专业化道路,媒介批评作为一种专业自律的形式也开始出现。但是,媒介批评在美国遭遇坎坷,毁誉参半,其间体现的矛盾与问题,既有美国特殊的社会与媒介环境的因素,也有新闻业普遍的规律,了解这一历史、反思其间的问题,对于我们不无裨益。美国新闻界的批评“过敏症”在美国,媒介批评的繁荣被视为民主社会的骄傲。《哥伦比亚新闻学评论》曾用“千万种声音鲜花般盛开”来形容其兴旺,到…  相似文献   

2.
肖勇强 《新闻传播》2010,(6):139-139
置身于社会体制的大众媒介要对依赖它而获知信息的公众负责.这种责任源于媒介本身的功能.而这种功能衍生了一种有别于司法机制的权力。大众媒介通过对真理的追求来实施这项权力.以实现服务公众利益的承诺。这是职业化的新闻业追求的一种职业理想.新闻自律是伴随着新闻职业化而必然产生的基本诉求。  相似文献   

3.
杨爱玲 《大观周刊》2012,(48):35-35
美国是施行新闻自律较早的国家,而英目的媒介则拥有较高的自律水平与较为完善的自律机制,堪为世界的榜样。对英关新闻自律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新闻自律的实质,同时,这对完善我国媒体的道德自律体系也有相当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前,一门长期以来被忽视的学科正在引起新闻界和新闻研究界的注意,这就是对新闻及新闻媒体批评的研究。批评与发展相辅相承,在传媒技术飞速发展的多媒体时代,媒介批评更成了保证媒介良性发展的不可缺少的工具。本文试就媒介批评问题谈一点个人浅见。  相似文献   

5.
媒介批评学的新架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建明 《当代传播》2001,(6):24-27,23
媒介批评学引导人们科学地分析媒体活动,并由宏观层面推进到 对新闻作品的分析,使其更具实践意义。新闻理论是新闻活动的历史性反思,而 媒介批评理论则是新闻活动的现实反思。近几年,我国媒介批评理论形成了新的 学科架构,主要包括媒介批评的对象研究、媒介批评的内容研究、媒介批评的方 法研究和传播政策分析。 媒介批评正在引起新闻界和新闻研究界的注意,一支媒介批评家的队伍正 在聚集。管理部门、受众和新闻从业者对报道的强烈反思,转移到如何分析、评价 新闻作品,如何认识传媒行为,已经深人到媒体的各个领域。媒介批评学引导人 们科学地分析媒体活动,让受众正确地理解媒介和新闻,导致媒介观念的彻底变 革和新闻解释学的诞生。  相似文献   

6.
齐爱军 《青年记者》2022,(15):80-83
本文重新定义了媒介批评,认为媒介批评是一种以新闻观为方法,通过对媒介活动的批评叙事行为所进行的意识形态实践。以此认知为起点,针对西方的媒介批评知识体系,提出了建构以马新观为方法、由传播哲学(媒介哲学)、媒介社会学(传播政治经济学)和新闻学三个学科层面所构成的媒介批评体系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媒介批评概念起源于西方,在媒介愈发繁荣活跃的今天,带来信息巨量化的同时,也对社会文化及公序良俗方面产生负面影响,媒介批评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本文通过梳理境内外媒介批评机制,对我国媒介批评的历史沿革及机制建立进行一定的探索与思考。  相似文献   

8.
新闻职业道德要靠他律,但更根本的还要靠自律,要建立长效的保证准则和规章有效执行的自律机制。自律的本意是自我约束,是主动地接受制约和监督。  相似文献   

9.
媒介批评:疑问与思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如果说文艺批评在20世纪90年代走入困境、成为一种尴尬的角色的话① ,那么 ,媒介批评却如新生的宠儿 ,受到新闻传播学界的极大关注。然而 ,什么是媒介批评 ,媒介批评具有什么样的形态 ,在有关的研究中常常令人疑惑 ,需要作进一步的思考。一、媒介批评的对象何谓媒介批评 ,不少论者提出了各自的定义 ,给人以众说纷纭之感。不妨列举数例 :1.顾名思义 ,媒介批评就是对大众传播媒介的批评 ,是对媒介产品以及媒介自身作用的理性思考。②2.媒介批评是以传播学为基础 ,按照一定社会和阶级的利益和理想 ,根据一定的批评标准 ,对大众传播媒介及…  相似文献   

10.
新闻批评的边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批评,是大众传播媒介运用新闻手段对社会进行或隐或显的分析、褒贬、评价的行为或现象,是媒介干预社会功能的一种表现形式。以新闻手段进行的舆论监督是我国社会监督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党和人民赋予新闻传播媒介的一项神圣使命。  相似文献   

11.
宋颖 《新闻前哨》2002,(11):9-10
根据新闻批评的定义,凡通过新闻媒介用新闻和评论两种形式进行批评的都叫新闻批评。故本文不谈对批评性新闻的采访(主要为隐性和体验式采访),因为光采访而未报道的事实不属新闻批评的严格意义范围,新闻批评的最大属性便是公开性,没公开便构不成新闻批评。行使新闻批评的责任。好比穿钉鞋,拄拐棍,要小心谨慎,要做到:第一:“用事实说话”新闻批评的权威性来源于用事实说话,不但关注时间、地点等细节的真实,更关注事实的整体真实,即“二度客观”。二十多年来成功的舆论监督或批评报道,几乎无一例外地是在“叙述事实”,有时其“…  相似文献   

12.
2007年新闻伦理与职业道德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2007年新闻传播学核心期刊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对相关学术成果展开评述,指出这年该领域研究具有以下特点:一、时效性强,大多数研究对热点新闻事件评议及时,以媒介批评的形式强化行业自律;二、研究范围广,有上百篇论文聚焦新闻伦理与职业道德,关注的问题较为细致,研究的视角比较多元;三、研究深度虽有所推进,但是理论导向的研究较少,研究的实证性和可操作性有待加强,研究在理论深度和学术创新上还有待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13.
刘晓程 《今传媒》2005,(4):18-20
在我国,“新闻阅评”与“媒介批评”这对概念一直未能明确区分。本文试图从二者的表现形式入手,分析它们各自的特征,归纳它们不同的本质,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媒介批评”的内涵与本质。人们常说的“新闻阅评”、“新闻审读”等都包含“批评媒介”的含义,它们与本文讨论的“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新闻道德自律现状与前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新丽 《新闻知识》2007,1(6):47-49
一.中国新闻道德历史溯源毫无疑问,新闻道德是新闻传播业立身之本,攸关着新闻传播的成败。美国媒介批评学者约翰·赫尔顿曾经不无感慨地说过:“在新闻领域里,没有哪个问题比新闻道德问题更重要,更难以琢磨,更带有普遍性。事实上,如果新闻工作一旦丧失了道德价值,它即刻便  相似文献   

15.
试论邹韬奋的新闻批评实践及其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正强 《新闻界》2005,1(5):100-102,93
邹韬奋作为中国现代史上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和出版家,先后编辑过11种报刊,一生著述繁富,不仅在几十种报刊上发表了大量的新闻、政论等,而且在媒介(新闻)批评方面也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在他的有关评述性文章中,针对当时新闻媒介及新闻作品、新闻现象等进行解读、分析、品评的文字为数不菲.学术界对于邹韬奋的研究可以说已经比较充分,但至今尚未见到对其有关新闻批评的贡献进行系统缕述的文章.有鉴于此,本文在梳理邹韬奋有关论述的基础上,对其新闻批评实践与思想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张佳宁 《新闻传播》2009,(6):120-120
新闻批评是大众传播媒介运用新闻手段对社会进行或隐或显的分析、褒贬、评价的行为的表象,是媒介干预社会功能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党和人民赋予新闻传播媒介的一项神圣使命。因此借分析新闻批评的原则来说明目前中国的新闻现状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7.
杨旭 《东南传播》2011,(9):137-139
《焦点访谈》与《新闻调查》已成为国内新闻评论类电视栏目的经典范式。它们锐利的新闻眼光,开阔的舆论监督视角,透彻的新闻话语评析以及规范化的新闻报道实践在当下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社会影响。近年来,新闻批评成为我国电视新闻媒体阐释媒介观点,树立媒介公信力的有效途径。本文尝试分析《焦点访谈》与《新闻调查》在新闻批评中的叙事框架差...  相似文献   

18.
媒介批评:类别探讨与特征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晓程 《新闻记者》2005,1(4):28-31
媒介批评是近年来国内传播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2000年11月,教育部《高校“十五”新闻传播学学科研究规划及课题指南(草案)》,将“媒介批评的理论与实践”列入“十五’重点研究课题”。而后,浙江大学和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新闻暨传播学院分别将“媒介批评”列入重点研究范围,前者还将“媒介批评学研究”申报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此后,北京广播学院等高校新闻传播院系,还提出开设媒介批评课程的动议。  相似文献   

19.
第一,误把新闻传播史的研究对象作为媒介批评史的对象加以论列和叙述,将媒介批评的内涵无限扩大,侵入新闻传播史研究领域,使媒介批评史与新闻传播史混为一谈,无法区分其应有的学术边界,以致中国媒介批评史的研究在无形中得到消解。  相似文献   

20.
新闻批评,要讲究批评的方式方法。如果新闻批评方式正确、方法得当,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在新闻批评中如何讲究方式方法呢?笔者认为,要对新闻批评稿件进行“软性化处理”,使新闻批评恰如其分,既提出了问题所在,又不过火,最后达到批评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