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与朱元思书》一文,细腻而生动地描写了浙江省富春江自富阳到桐庐一段沿岸百里的秀丽风光,“给人以美的感受”,但认真琢磨,这块“白璧”仍有“微瑕”,在于结构不照应。 正如课本“自读提示”所分析的:“作者描绘富春江山水的奇丽多姿,极有层次:第一段总写富春江山水之美,概括为‘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八字;第二段承‘异水’二字,抓住‘清’和‘急’的特点,具体生动地描绘;第三段承‘奇山’二字,通过景物描绘,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示富春江两岸群山之美。”既然“第一段……概括为‘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八字”,那么第二段就应先紧承“奇山”二  相似文献   

2.
吴均以文名世,名在山水散文,而多以书札的形式出之。而《与朱元思书》就是他的优秀代表作。我们读到的是《书》的节文,但就其描山绘水而言,它浑然独立,自成整体。全文仅寥寥一百四十二字,着墨不多,却以“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的山水景色,概括了富春江的美景,写得有声有色,生动逼真,颇具清新俊逸的特色,使人读来悠然神往,宛如置身于那异水奇山之间,具有极大的艺术魅力。全文共分三段。  相似文献   

3.
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是一篇精美的山水小品。其所以脍炙人口,赞赏再三,激发起人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美好感情,主要是作者恰如其分地运用了三种描写方法:远写、近写和抒发感受,正好比运用现代电影手法的远镜头、近镜头、外加画外音一样,别开生面,使人读了如置身于那异水奇山之间,被富春江的秀丽景色所深深吸引。一、远写。文章开首,作者先用远镜头对富春江的秋色作了鸟瞰式的勾勒:“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寥寥八个字,就把那碧空万里、天山一色的《春江远眺图》画了出来;继而,作者又用“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两句话,点出  相似文献   

4.
《与朱元思书》是南朝梁文学家吴均给友人信中的一段话,可谓上乘的山水小品,其中第二段写“异水”。由于动态取景长达“一百许里”,富春江水流有缓有急,便分作两层描写。前一层写流势缓慢处,以“水皆缥  相似文献   

5.
【我解读】 《与朱元思书》是南北朝时期梁代文学家吴均写给友人朱元思的一封书信,课文为其节录。作者借对旅途所见的富春江两岸秀美雄奇的山光水色的描绘,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向往之情,同时也含蓄地流露出对世俗社会的鄙弃。这篇山水小品虽仅144个字,却将一座奇山、一条异水、一个不俗之人完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相似文献   

6.
《与朱元思书》虽名为“书”,从内容上看则是一篇典型的山水记。全文144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富春江自富阳到桐庐间的山光水色,描绘了祖国南方秀丽江山的奇异美景,使人读后确有悠然神往之感。全文三段。首段总说富阳至桐庐间的山水之美。作者以抒情的笔调概写天气的明洁、舟行的飘逸,从而点出游兴之浓烈。其所见者,一为“奇山”,一为“异水”,为下文的分别着墨提示了一个总纲。“风烟”二句,从大处着墨,写大自然之美景。风息烟散,天蓝山青,融为一体。这是从远景着笔,作静态描写。“净”、“共”二字,形象地写出了景色的明快…  相似文献   

7.
《与朱元思书》是一篇描写山水的名作,青山绿水无不形于笔底,使人似置身于奇山异水间。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写水之“异”,首先描写富春江水的清碧和深邃,显示水的静态,接着笔锋微转,开始描写水中的游鱼和细石,画出水底鱼动和石静的生动情景。先写水静,是因为惟有水  相似文献   

8.
山水自关人意,人自钟情山水。中国人对于山水似乎情有独钟。许多成语“山青水秀”、“山高水长”、“山重水复”、“险山奇水”、“残山剩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山与水总是难以分割。山因水而俊秀,水因山而灵动。山是静止的书,水是流动的情。山水互补,山衬托着水使其端庄,水滋养着山使其丰满。山水是中国人的知音。  相似文献   

9.
南朝梁代作家吴均以写山水小品札记见长,其“文风清拔有古气”。他的代表作《与朱元思书》,文字优美,清新隽永,风格简淡,质朴无华,似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卷,又似一曲动听的美妙乐章,读来使人心融意畅,脱尽烟火之气。一、景美文章开篇以简洁的笔触,给我们勾画了富春江山水的背景——阳光明媚,天高云淡,空气清新,山色苍翠,并总述自富阳至桐庐水上之游的总体印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第二段写“异水”。先抓住其“缥碧”的特点,写出其晶莹清澈的静态美。然后以比喻夸张的手法,勾勒其急湍猛浪的动态美。这样描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显示出富…  相似文献   

10.
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以140余字创设了一个意境清新、情韵悠长的山水世界,可谓意蕴丰富,写法凝练,仔细品味,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们回味。一、动静结合,凸现神韵。“奇山异水”是富春江景色的特征。先写“异水”。“水皆缥碧,千丈见底”,以夸张的手法写水的清澈,“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水清澈的程度,活动的“游鱼”、“静止的细石”作了鲜活的标注,此时静态的江面呈现的是沉静闪亮的纯净美;水更有激荡汹涌的一面:“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两个比喻生动地再现了因江面狭窄、江岸陡直而造成的水流湍急惊心动魄的壮观奇景。一静一动,勾画出水随山…  相似文献   

11.
《与朱元思书》全文仅1 44个字,作者却凭借高深的文字功夫,尺水兴波,将沿途所见写得摇曳多姿,令人向往。文中景、情、言三者兼美,值得反复体会。一、景美 作者描述乘船自富阳至桐庐的沿途景色,用“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以蔽之。作者笔下的“异水”,静则缥碧清澈,“千丈见底”“游鱼碎石”,一览无余;动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动静相间,让人既看到了富春江柔和明净的风姿,又以奔腾湍急的波涛给人一种气势磅礴的美感。作者描写“奇山”,赋予群山以性格,“负势竞上”“争高直指”,足见其险;又写林深树茂,难见日月,愈见其幽;更有“泠泠作响”的…  相似文献   

12.
山水魂不朽,得山水之魂者笑傲天下! 本文主要有两个特点: (1)本文没单调地只写山水本身,而是借重文学和艺术中的山水,使得山水的形象更为鲜明,“灵动”与“沉稳”的内涵更为丰富。文章开篇即不同凡响:“山水徜徉在文人骚客的笔下……山水又是国画永恒的主题……”;写水的灵动时引用了泰戈尔《飞鸟集》中的诗句;写山的沉稳时引用了《呻吟语》中的名言。这些相关因子的介入,使得作者笔下的山水更有立体  相似文献   

13.
贵刊 1993年第 3期发表的 刘岩波老 师的《桂林 山水为何 先写“水”后写“山”》一文中,第2自然段提出:“课文的题目叫‘桂林山水’,而且开头还用‘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话总写,可为什么课文中心部分的二、三自然段,却先写‘水’后写‘山’呢?这样安排结构顺序,岂不是与文章的标题不符?”对此,笔者以为,这样安排结构顺序,并不与文章的标题存在“符不符”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王东问:《与朱元思书》是怎样描写奇山异水的? 《与朱元思书》的二、三两节描绘了富春江的奇山异水。那么,作者是怎样描绘奇山异水的呢? 在第2节,作者抓住了“异水”“清”、“急”的特点来描写。作者先写水之清澈的静态:“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你看看,水是那么晶莹透彻,可以一眼望到底。连那倏忽来往的游鱼、累累细石,都看得清清楚楚。这里,作者用“缥碧”写江水之色。用“千丈”写江水之深,用“见底”写江水之清。用游鱼可数,衬江水之明净;用细石可见,衬江水之清澈。所以,前两句写出了富春江江  相似文献   

15.
倒序结构     
文章结构顺序固然要对应,但并不能排斥顺序不对应的结构,这正如记叙文可顺叙也可倒叙一样。这种顺序不对应的结构,笔者称为“倒序结构”,倒序结构在高中语文课文中不乏其例。 我们先看总分结构的文章。《与朱元思书》第一段总写富春江山水之美,概括为“奇山异水,天下独  相似文献   

16.
有这样一个例子:著名教师支玉恒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在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问学生:“课文哪一个自然段写得最美?”然后他让学生自由议论。有的认为写“山”的那一段最美,它写出了山的奇、秀、险;有的认为写“水”的那一段最美,它写出了水的静、清、绿;还有学生认为课文第四自然段写得最美。这个意见出乎许多人的意料之外。我们来看《桂林山水》的第四自然段: 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一段将桂林那奇、秀、险的山和静、清、绿的  相似文献   

17.
《与朱元思书》是南朝梁文学家吴均所写的一篇山水小品文,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寥寥一百四十余字,就把富春江的山光水色描绘得生动逼真,使读者恍如游历在富春江上,置身于祖国江山多娇的奇山秀水之中,堪称写景范文.从文章的结构来看,此文属于典型的总分结构.文章第一段先总写"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括富春江及两岸美景.  相似文献   

18.
正《与朱元思书》是南朝梁文学家吴均所写的一篇山水小品文,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寥寥一百四十余字,就把富春江的山光水色描绘得生动逼真,使读者恍如游历在富春江上,置身于祖国江山多娇的奇山秀水之中,堪称写景范文.从文章的结构来看,此文属于典型的总分结构.文章第一段先总写"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括富春江及两岸美景.  相似文献   

19.
一阵清风迎面吹来。我突然想到了陶公不为五斗米折腰,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什么让他放弃了官场的浮华与富贵而寄身于山水田园之间呢? 这篇记叙类散文在构思立意上有一定特色。考生没有直接从“水的灵动”和“山的沉稳”展开自己的联想和感悟,而是写一直忙碌于高楼和学校之间、几近迷失了自己的“我”,在来到了一心向往的山水之间时,心扉顿启,联想到陶渊明等古代文人志士寄情山水的故事,从水的灵动里感受到人性的自由和才思的飞扬,从山的沉稳中领悟到精神的独立和生命价值的永恒。文章联系思想和生活实际,构思精巧,立意深刻,写出了当代优秀青年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文章结尾句,内蕴丰富,颇有意味。  相似文献   

20.
正水的画法古谚云:"有山无水山不秀,有水无山水不奇。"所以在山水画中定要山青水秀,方觉尽善尽美。历来中国画论中,无不特别强调画家要仔细领会"真山""活水"的天趣,达到"心与物游""物我两忘"的境界。真正杰出的山水画家,都是既善画山,也善画水的。由此可知,画水便成为山水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