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丁玲对妇女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倾注了她一生的心力,她描摹千姿百态的女性生存本相,探求思考女性悲剧命运的根源.她认为女性的悲剧是时代社会的悲剧;是传统男权思想意识与性别观念的悲剧;是不合理的体制制度的悲剧;是女性自身尚未建构自我主体的悲剧.她进而思考女性的命运,寻求女性的解放道路.她认为要改变女性的悲剧命运必须改革社会,更新制度;必须投身社会实践,进行文化改造;必须建构女性自我主体,"强自己".  相似文献   

2.
丁玲的作品多反映具有自我意识的女性的精神痛苦,其悲剧带有鲜明的时代色彩,作品借此体现了个性解放的思想;萧红的小说重在反映传统妇女生的艰辛,其悲剧具有强烈的文化意味,作品主要表现了人道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分析丁玲早期小说中,女性意识的觉醒,精神的苦闷,“生与情”的危机这一心路历程,说明了“五·四”运动后到大革命失败这一特定时代,一批觉醒女性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4.
莎菲是丁玲笔下的一位悲剧女性。造成她悲剧的原因比较复杂。本文试图就莎菲的理想与所处的时代环境、莎菲与陌生群体、莎菲与莎菲之间的种种矛盾进行深入的分析,说明她的理想终究幻灭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5.
丁玲自觉地将个人情感体验与时代大潮融合,将自己对女性的思考与时代的感悟投射在创作中,尤其是其中以女性的恋爱婚姻为主的早期作品。丁玲早期作品中的婚恋题材主要有恋爱、同性恋、婚姻等三个方面,体现了丁玲婚恋观的演变,并可从中感受到她对那个时代背景下女性境遇的关切。  相似文献   

6.
历史追踪中的双重启示——试论丁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早期丁玲作品高扬着的女性意识 ,使她有别于其他女性作家 ,随着丁玲的投身革命 ,阶级意识终于逐渐主导了丁玲作品 ,女性意识因此就在矛盾困惑中日见淡出。这个思想轨迹留给了我们双重的启示 :救亡与启蒙的时代错位 ,作家的人生道路与创作倾向的选择的两难处境。  相似文献   

7.
丁玲是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标志性的作家,虽然目前丁玲研究已抵达瓶颈。但只要女性对自己的历史命运和现实存在的探寻没有停止,丁玲及作品研究就还会有开拓的空间。丁玲笔下的莎菲形象极具歧义和丰富性.该文着重从性张扬与性压抑、自恋与自虐、觉醒与困惑三个方面分析莎菲形象的悖论性。莎菲的焦虑、孤独正是梦醒了无路可走的女性悲剧命运和精神困境的寓言式表达,莎菲们无处逃遁和突围,只能陷入角色的迷茫和文化的焦虑中,丁玲和莎菲一样。只能在传统中反传统,女性仍然难以有自己的文化想象和文化主体地位,莎菲悖论的形象也正昭示出女性书写的困境和尴尬。从某种意义上说。莎菲的孤独和焦虑也正是女性书写的孤独和焦虑。  相似文献   

8.
丁玲是现代文学史上有名的女性作家,作者在短篇小说《夜》中设置了两种状态下的人物形象,其中何华明作为"在场者"拥有两种话语——男性话语、政治话语,而处于从属地位的女性是小说中的"缺席者",她们的话语是缺失的。丁玲正是借助"在场者"与"缺席者"的不同话语形态揭示了革命政治下两性的不平等的秩序,对女性悲剧命运的必然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揭露。  相似文献   

9.
弗吉尼亚·伍尔夫以意识流的手法、人类中心主义与父权制战争的视角对女性与自然、女性与世界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其以达洛维夫人的一天作为叙事背景,详细叙述了一天内浓缩的一个女人的一生,通过达洛维夫人在三十年中的妥协与挣扎,从而唤醒女性意识的存在。丁玲女士继鲁迅先生塑造的子君这个具有悲剧命运的知识分子后,以日记的形式讲述了莎菲女士的一生,并通过这个形象体现其灵与肉的挣扎,使女性意识得以苏醒。无论是伍尔夫塑造的达洛维夫人还是丁玲塑造的莎菲女士,均是女性悲剧角色的存在,亦均具有女性解放的含义。本文通过对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达洛维夫人》与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人物进行对比,从而对两部作品中的女性主义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0.
通过介绍作者丁玲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自身经历,来分析时代背景等因素对作者作品中女性意识生成所产生的影响,进而分析了丁玲作品《韦护》中的时代新女性特点以及女性意识的产生和在革命与爱情间的选择问题。  相似文献   

11.
话语权就是人的生存权,话语方式就是人的生活方式.在五四思潮影响下崛起的丁玲,涉入文坛之初就以前卫而独特的女性意识打造了几个独立个性、追求自由生活的女性形象,而三、四十年代勃兴的革命文学传统,又催生了她用创作干预现实生活的文学品格.建国后,其思想中虽已不再是特定时代产生的那种自由与革命之间的矛盾,却也一直夹杂着个性与政治两种声音.作为一个高度政治化的女性,如何把握体制要求和文艺自由间的平衡,便成了一个尖锐的问题.丁玲人生悲剧的成因,正在于她的这种二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2.
丁玲的《我在霞村的时候》中,贞贞的悲剧是身为女人而要守贞节的性别悲剧,作者由此对女性进行了超性别的思考,用贞贞现身说法,将女人身为贞节所界定的价值标准断然否决,明示世俗所谓失贞女人的价值要重新界定,开辟了认识女性价值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3.
程莎 《文学教育(上)》2009,(20):101-101
现代意义上的女性文学,诞生于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五四”时期。在这个提倡“人的觉醒”,“个性解放”的时代大潮中,女性文学以高昂的主体意识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而在为数不多的“第一波”女性文学先驱作家中,丁玲总是不能被人忽视的。本文以女性意识为切入点,探讨丁玲的代表作《莎菲女士的日记》中女性意识觉醒的典型形象一莎菲。  相似文献   

14.
丁玲创作的前后截然分期历来造成文学史乃至评论者的截然不同的评价,在不同历史时期,由于社会话语环境的不同,对其前后创作也产生了完全相反的审美判断,不论这种评价如何,都有一个共同点:即认为丁玲创作呈现出鲜明的分水岭的特征。文章从丁玲前后期创作的题材关注到丁玲对女性命运的探索以及她固有的创作笔致,分析了丁玲强烈的女性情结和对于时代、革命的忠诚意识,在这二者的结合中呈现出丁玲创作的独有文学詈观。  相似文献   

15.
丁玲具有双重的人格意识,一方面她是女人,当然具有女性人格特质。以及女性所固有的阴柔特征;另一方面。在她身上又存在着强烈的男性阳刚性特征,拥有男性人格特质。这二者有机地交融在丁玲的人格个性中,并贯穿了丁玲的一生。不过,丁玲的人格特征并非一成不变,也不是平分秋色,其表现形态因生活和时代的变化而发展变化,时而女性人格特质占主流,时而男性人格特质占主流,多半时候是相互交错。这种独特的动态化的人格特征,深刻地影响着丁玲的人生道路,并通过作家的审美体验而影响其文本创作。  相似文献   

16.
叶弥对丁玲用革命话语遮蔽女性身体受辱的还原,张爱玲、铁凝对革命中女性身体悲剧的反省和揭示,严歌苓对夏衍用民族观念遮蔽妓女爱国的颠覆。同一母题却出现不同的叙事,既可看到女性话语对男性话语的反叛及女性话语的进步,又可看到男性话语对女性身体的控制及女性身体的悲剧。女性身体总是男性欲望化的对象,被革命话语和男性话语所控制。  相似文献   

17.
丁玲、萧红、张爱玲三位作家在抗战时期分别塑造了强女人、苦女人、俗女人这样三种类型的女性形象。反映了她们的生存现状、孤独的悲剧美以及对女性文学现代性的贡献。为抗战时期的文学多样化,女性文学的发展添上了亮色。  相似文献   

18.
丁玲在五四运动的新思潮影响下步入文学界,以其大胆的描写和具有女性关注的细腻获得了当时文学界相当高的地位。在三四十年代时期的作品中,《我在霞村的时候》等作品是特别值得注意的,它一方面表达了当时革命主义者的诉求和启蒙主义的艰难前行,另一方面也表达着女性意识在男权主义革命时代的抗争,兼有女性和革命者双重身份的丁玲在这篇文章中叙述了复杂的矛盾。  相似文献   

19.
在新文学发展中 ,女作家竞相出现。丁玲不仅以其创作的当代性 ,笔致的从容和风格的深厚突破了女性文学的狭小格局 ,而且以其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表现生活的出色才华 ,塑造出从前期的孤独感伤的女性形象到后期的坚毅执著的女性形象 ,这种变化镌刻着时代变迁的印记 ,从而使丁玲成为左翼文学发展的重要开拓者之一。  相似文献   

20.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中成长起来的丁玲,开笔描写的竟是一个充满色情的都市。丁玲在其处女作《梦珂》中塑造了一个在这个色情都市里冲突挣扎的女主人公梦珂的形象,作品既描写了半殖民地都市女性的苦闷,同时也反映了那个时代尚未卷入革命中去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都市"新青年"的形象。从女性的角度批判了半殖民地都市的色情文化,以及这些都市男性对女性的欲望逼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