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9 毫秒
1.
著名作家无名氏倾多年心血完成的多卷本长篇巨制《无名书》是一部文化大书,也是一部心灵史诗,它反映了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在《无名书》的写作中,作者有意打破文体界限,进行了许多艺术上的试验。  相似文献   

2.
林振树 《考试周刊》2012,(65):27-28
作者认为语文味包括表达、艺术、沟通、体验、熏陶之五味,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表达之美、艺术之美,引导学生与作者文本进行对话,获得双重建构之美;引导学生形象地认识世界,体验人类丰富的心灵世界,引导学生艺术地表达。  相似文献   

3.
音乐是情感的形式,音乐以心灵的律动美化情感。自然而纯真的心灵最容易被音乐唤起,跟随着音乐舞之蹈之。对于儿童来说.音乐带来的愉悦感甚于其他任何艺术。以音乐欣赏来启迪儿童心灵、智慧和思维,不仅是对儿童艺术素质的培养.更是达到其全面发展的捷径。在音乐欣赏的教学中,与其让儿童静听,不如运用艺术通感,调动儿童的视觉、听觉和肢体,感受美,体验美,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有经验的作家说,文章是"悟"出来的。"悟"是生活经验的积淀,是人性品质的历练。《我与地坛》堪称一篇文质兼美的佳作,作者那蕴含其中的启人心扉的感悟,犹如心灵之灯,引导我们进入思想的圣殿和艺术的至境。  相似文献   

5.
正教学是一门艺术,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更是这门艺术之苑中的一朵奇葩。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开展,初中教材选编的课文大多远离了政治色彩和说教色彩,而是娴雅精致,脍炙人口,从方方面面反映不同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领略和感悟,往往集风景美、道德美、人情美于一体。一、阅读和学习这些文章,要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寻找与作者心灵的契合点英国作家王尔德曾说过:"作者完成了书的一半,读者完成了书的另一半"。这种完成就  相似文献   

6.
开心果     
无名氏上语文课,冬冬读了一篇文章,作者是“无名氏”。他问老师:“‘无名氏’是什么意思?”老师解释说:“凡是不愿意透露自己姓名的人,皆称‘无名氏’。”  相似文献   

7.
写作的过程就是在积累表象的基础上,通过作者审美心灵的想象等艺术构思使之从无生成的存在变为有内涵的意象,并依靠作者对文字的驾驭能力用语象将之生成为作品,而那些最终生成了意境的才是真正优秀的作品。  相似文献   

8.
成名于1940年代的传奇作家无名氏深受西方存在主义哲学思潮的熏陶,其小说中表现出了对于自我、自由选择和死亡哲学的执着探讨。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位天赋异禀的艺术天才被文学史一度边缘化。从存在主义研究视角进一步挖掘作品包涵的哲学思想,对于全面了解无名氏创作的主旨内涵和艺术价值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开心乐园     
无名氏语文课上,冬冬读了一篇文章,作者是"无名氏"。他问老师:"‘无名氏’是什么意思?"老师解释说:"凡是不愿意透露自己姓名的人,都叫‘无名氏’。"这时,教室后面传来  相似文献   

10.
正劳伦斯说:"任何一种艺术都不得不依附于某种道德系统的批判,它决定着艺术作品的流传价值及成功程度。"文学正是这样的艺术,它不仅呈现美的道德,还对某一环的道德系统进行批判,所以具备对人们心灵塑造的作用。当人们欣赏它,进入忘我的审美境地就会获得被作用、被改造的可能。因此,教师在进行中职语文教学时,不妨应用文学的这种作用,从对作者思想情感的洞察出发,建立现实与作品的联系,再利用这种联系对学生进行心灵的塑造。这意味着教学目的的重构,更能体现出语文教育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写作的艺术,其实并不是写的艺术,而是删去写得不好的东西的艺术。"——契诃夫。可见,修改作文,使之升格,是提高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曹雪芹的《红楼梦》曾"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小改肯定是不计其数),可见作者在修改上是下了大工夫的。那么一篇作文应如何修改呢?教师在教学生修改作文时,可抓住以下几个环节:一、纵观全篇,从整体到局部进行修改一提到作文修改,有的学生可能就认为只是看文中有没有错  相似文献   

12.
无名氏的小说不仅在主旨内涵上探讨了人的存在这一深刻的领域,而且创造出了与之相适应的新的艺术表现手法。他不惜笔墨地描绘虚幻的想象世界,新奇的意象俯拾即是,笔下的自然事物和人物形象都承栽着哲理隐喻。推陈出新的个性化语言和音乐化的效果,彰显了文字魅力,为作者充分表达其生命感受和人生哲理提供了合适的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13.
本文是作者在高校开设艺术教育课程的理性思考。试图在美育中引入西方结构主义符号学理论 ,对青年的审美心理能力的培养、净化其心灵找到一条较新的途径。符号学理论处理的主要是“能指”和“所指”的关系 ,同时它特别重视艺术的形式 ,当然艺术中的美是整体的美 ,不仅仅是形式之美 ,但现代艺术似乎更重视形式。文章对艺术教学的总结较为辩证  相似文献   

14.
黑人女性在种族压迫和性别歧视下,心灵世界逐渐被扭曲和异化。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在其作品《宠儿》中以高超的艺术手法,对在此双重压迫下黑人女性的心灵世界进行描述,把她们内心世界的冲突、抗争、寻求解放的艰辛刻画得淋漓尽致。通过运用边缘人格结构的精神分析和女性主义等理论对《宠儿》中有关三位女主人公心灵世界的描写进行分析,揭示并阐述作者对重构黑人女性心灵世界这一主题的思考和探索,可以进一步挖掘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5.
在“五四”新文学作家中,鲁迅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他的《狂人日记》开中国现代第一人称小说之先河。在《呐喊》、《彷徨》收集的二十五篇小说中,有十三篇采用了第一人称叙述形式。作家选取了心灵抒写的新视角,对人物的塑造由外宇宙向内宇宙转化,使之“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而心灵的东西又借感性化而呈现出来”,不仅展现了现代人,尤其是现代知识分子复杂丰富的心灵世界,且有作者心灵活动的直接投影,为现代小说创作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文学形式。  相似文献   

16.
安娜·安德烈耶夫娜·阿赫玛托娃(1889~1966)及其诗歌创作被认为是俄苏文学史上复杂的文艺现象之一。本世纪一、二十年代,阿赫玛托娃被称为“俄罗斯的萨福”,40年代她被贬为“颓废”、“色情”的女诗人,50年代后期被誉为“诗歌大师”,近年来阿赫玛托娃被当代年轻诗人奉为楷模。著名当代诗人叶夫图申科在《缅怀阿赫玛托娃》一诗中,把普希金比作“太阳”,而把阿赫玛托娃比作“月亮”,是他们照亮了俄罗斯诗坛,迄今对她的评价趋于肯定。阿赫玛托娃的人格及其诗作经受了历史潮流的冲刷和沉淀,终于在艺术领域里放射出“月亮”的银辉。阿赫玛托娃一生中心灵受到多次伤害,而她的追求执著不变。她一生的诗歌创作表明了她的执著追求是:爱情之真、人性之善、艺术之美及对祖国的拳拳爱心。  相似文献   

17.
志贺直哉是日本大正年间雄踞文坛之首的著名作家,也是"白桦派"的创始人和杰出代表之一。他凭借其惊人的艺术才华和高超的写作技巧赢得了芥川龙之介的尊崇,在日本被尊称为"小说之神"。对心灵的探索和对艺术的追求是志贺作品永恒的关键词。他的作品曾多次被改编成电影呈现在观众面前,如《赤西蛎太》《正义派》《暗夜行路》等。  相似文献   

18.
正一、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寻找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契合点,陶冶学生情操进入中学阶段,语文学习的目标不能简单定位在识字、阅读与分析课文的基础上,而应将其逐步拓展到文学这个艺术领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材中选编的课文大多娴雅精致、脍炙人口,从方方面面反映不同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领略和感悟,往往集风景美、道德美、人情美于一体。阅读和学习这些文章,要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寻找与作者心灵的契合点。英国作家王尔德曾说过:"作者完成了书的一半,读者完成了另一半。"这  相似文献   

19.
美点赏析自然界的老鼠自古以来就遭人鄙薄,被人仇视,甚至“人人喊打”。作者缘何认为“老鼠应该有个好收成”?读罢此文,心灵为之震撼,豁然释怀。动物世界充满神奇,文章唤起我们对这个领域的关注。作者借助对老鼠的细致观察,寓情感于对老鼠生活的描绘之中,材料新奇,立意深远。无论是对老鼠对洞穴位置的选择、洞穴内部结构的设计,还是对粮食成熟之时,老鼠紧张忙碌的麦收,作者都是饶有情趣的述说,生动形象的描摹,文章的意境次第展开,层层深入,叩动着读者的心扉,使人进入到情景交融、意味腾涌的境地,感受到劳动之美、生命之美和自然之美。在叙述…  相似文献   

20.
“蜀中三草”即田旭中、邓代昆、刘雅楼的草书艺术,如今似乎已成为一个艺术品牌被人乐道。以中国书法传统的津渡,以作者心灵轨迹为契机,写人格精神之魂,达自然无为之道,可以说明“三草”的共通之处。此所谓“道相近”也。又因“三草”皆为爽磊之士,胸无芥蒂,互相欣赏,肝胆相照,此所谓“情相似”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