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国务院颁发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和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要建立促进师生发展的评价体系。其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并且明确提出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土,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实施发展性评价,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努力探索的课题。  相似文献   

2.
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应包括促进学生个性潜能发挥及发展的评价和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发展的评价。 关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数学发展性评价 实现数学教学的最优化,要建立促进学生、教师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即建立发展性的教学评价体系,这种评价体系强调人本发展,强  相似文献   

3.
教育部2001年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要改变教育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  相似文献   

4.
数学作业评价是数学课程评价的主要方面。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里强调指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发展。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因此,教师对学生的数学作业的评价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同样需要技艺和方法。但是它常被广大教师所忽视。  相似文献   

5.
远程教育教师评价体系建设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评价对教师工作具有指导方向的作用。良好的教师评价体系能激发教师的内在动机,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引导教师科学、高效的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同时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现代远程教育作为新兴的教育模式,有其不同于传统教育的特殊性,所以应结合教师及远程教育的特点建立对远程教育从业教师的评价体系,以发挥评价的正面功能。  相似文献   

6.
新一轮课程改革将课程评价体系改革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上述任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国家、地区和学校三个层面积极推进,学校作为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在建立上述三个评价体系方面有很大的空间,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相似文献   

7.
评价是中学英语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英语教学评价体系正处于改革创新阶段.我们应着重在以下几方面作出努力:评价应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评价应纳入学习过程;评价应促进教学和教师的发展;应建立多元化、多样性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8.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为此,它要求“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和“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而课堂教学评价不仅是发挥新课程评价多种功能的教学实践平台,而且是建立三个评价体系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标准重视和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以促进学生自主和谐发展为教学的重要目标。教学评价也应建立以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为目标的评价新体系。以往的教师评价主要关注教师已有的工作业绩和学生的学业成绩,这样的评价是重检查、甄别、选拔、评优的功能,而在如何促进教师发展方面作用有限,如何构建促进教师发展的教学评价体系,以适应新课  相似文献   

10.
学校教育和管理中,如何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化发展,提升教师道德修养,如何对教师的师德和专业双发展进行考量,通过建立长效的师德建设培训体系和师德评价体系,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师的专业理想和职业行为,是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师德建设和评价的有效方法及途径。为了构筑高效课堂,学校有必要创设达成高效课堂的制度体系以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  相似文献   

11.
抓好高校安全工作,是构建和谐校园、促进高校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本文试从分析高校安全保卫管理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阐述引入量化管理、建立评估体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并对建立评估体系的基本框架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政府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是我国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必然选择,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它的构建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完善政务公开制度,建立和完善公共型财政体制,明确政府职能定位,推进公共服务的市场化,建立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估制度。  相似文献   

13.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实行校院二级教学管理已成为必然趋势。本文通过进一步理顺校院二级教学管理的职责和权力,建立健全二级学院教学管理评估体系,加强校院二级教学管理队伍的素质建设,建立竞争机制,完善配套制度,真正实现教学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以提高教学质量与办学效益。  相似文献   

14.
胡彩霞 《科教导刊》2020,(2):174-175
现代学徒制是将现代学校教育与传统学徒培训相结合的合作教育制度,是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现代学徒制的理论价值、实践意义进行分析。通过研究与构建,构建现代学徒制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育体系,针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教学,使其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自主发展、全面发展。以本校移动应用开发专业"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为对象,完善新课程体系、创新课程教育方法、建立课程教学资源、制定教学实施计划、重新建立新的考核评价体系、积极探索总结和提升等几个方面融入现代学制制背景下"六双育人"模式,让学生尽早进入企业进行实践学习。  相似文献   

15.
高校教师工作与心理压力的伦理省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及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使教师的工作强度和心理压力空前增强。外力驱使与内在焦虑是高等学校教师工作与心理压力剧增的两大主因。建立符合伦理规范的师资管理与考评机制,保障教学与科研的均衡发展,构建外部激励与内源发展相结合的教师专业发展长效机制,实现制度约束与自由发展的和谐统一,是缓解高等学校教师超强度工作压力和超负荷心理压力的有效伦理保障。  相似文献   

16.
现代学习方式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由许多具体方式构成的多维度、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学习方式转变有它的理论依据、价值基础、现实基础和社会基础.而要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就必须更新教学观念,确立新的学生观,转变教师角色,建立新的教学评价制度。  相似文献   

17.
包容性发展视角下的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包容性发展应是益弱式发展、普惠式发展和可持续式发展。完善现行的经济资助体系,努力促进教育公平,不让每个学生因家庭困难而失学,既是高校资助体系的人本关怀,也是包容性发展的基本要义。反思现行高校学生资助体系存在的问题:一是现行资助体系中资助的经济性凸显,二是现行资助体系中资助的价值性流失,三是现行资助体系中资助的执行性乏力,应着手从四个方面加以完善:一是架构科学的认定体系,二是构建立体化的资助体系,三是设立动态的监控体系,四是建立后续的教育评价引导体系。要加强政府和高校的配合,推进资助体系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的评价制度,这表明了教师自评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教师专业发展及教师自评的理论为基础,从教师的专业情意、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三个方面,对教师自评体系进行解构,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19.
改革现行的课程评价机制,建立能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激励教师积极进取的评价体系,是新一轮历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初中历史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在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学习标准和发展目标进行精心选材,选取真正适合有利于学生的评价,最终达到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激励教师积极进取目的,下面五种方法值得借鉴。第一、课堂行为观察。第二、情感态度价值观评价。第三、情景体验。第四、肯定性语言评价。第五、设计多元个性化作业。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提出和探讨"过程本位"教师教育质量监测模式的内涵与特征基础上,从传统教师教育质量监测制度的局限性、新时代教师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支撑等方面分析了转向"过程本位"教师教育质量监测的必要性,从树立科学的教师教育质量监测理念、重视教师教育过程中不断变化的"人"的因素、不断优化教师教育质量监测路径、根据监测结果不断完善教师教育质量监测制度等四个方面提出"过程本位"的教师教育质量监测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