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与实施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对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对于教师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不少学校和教师正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本文试就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作一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一、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一)教师课程资源意识和开发能力欠缺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和实行单一课程管理体制的原因,长期以来,学校和教师完全执行指令性的课程计划,不可能具备多少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教师…  相似文献   

2.
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改革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开发校内外课程资源对于课程实施是非常重要的。在《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就指出:“能否积极有效地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关系到本课程性质、目标的实现,制约着课程的质量。有效地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也是教师创造性的重要标志和促进教师自身成长的重要途径。”在品德与生活课中可以开发的资源很多,教师要树立课程资源观,积极主动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3.
我们有教学辅助工具的专业开发,但是,要满足当时当地教育教学的需要,只有当教师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时才有可能。教师不仅决定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而且教师自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教师是最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与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  相似文献   

4.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区域性文化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开始进入人们的研究课题中。开发利用区域性文化课程资源有利于转变教师的角色,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激发学生主体能动性,培养学生实践与探究的能力和爱乡爱国的情感;丰富课程及教材内容,开展形式多样而有效的教学活动。在区域性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中提倡:转变观念,树立区域性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意识;逐步推进区域性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构建区域性文化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框架;突破传统拘束,改变评价方式,让学生成为区域性文化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好帮手;发挥教师各自特长,团结协作,形成开发利用区域性文化课程资源的合力;让区域性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真正区域化,实现资源共享。  相似文献   

5.
徐俊英 《辅导员》2010,(6):44-44
新课标、新教材都十分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这是课程观念的更新和教育发展的必然。课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要素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教学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课程开发,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教师对教学资源的积极开发和利用,可以实现广博的课程资源与教学的整合,形成共生效应。  相似文献   

6.
地方文化是国家课程实施的重要补充资源,也是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内容,然而我国地方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情况并不乐观。本文在调查中西部某省语文教师地方文化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情况的基础上,提出要深化教师的地方文化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意识;形成开发序列,利用多种渠道来提高教师地方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的能力;有效整合国家课程与地方文化课程资源,依托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来增强教师地方文化课程资源的利用能力。  相似文献   

7.
教师是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重要主体。调查结果显示,多数教师对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态度是积极的,但学校及教师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现状还存在很多不尽人意之处。教师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需要学校制度的保障;教师需要合理配置校内资源,积极开发校外资源;鼓励家长参与课程建设;积极寻求校外培训机会;逐渐建立起地方、学校、教师三级课程资源信息库,最终实现资源共享。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课程资源的开发使用问题逐步引起了课程理论界以及教学一线教师的高度重视。然而,“课程资源不会自动进入教学领域,需要能动性的寻找、认识、选择和运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仅是特定部门和人员的专业行为,更是教师主导的活动。”原则规范着人们的行为,是正确行动的根据、尺度和准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是随意而行的,同样需要一定的原则来规范,笔认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遵循如下一些原则。  相似文献   

9.
在新课程改革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学校只有不断提高对课程资源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明确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意义,积极探索课程资源开发的途径与要求,才能真正实现新课程的目标。但如何促使教师进一步确立课程资源意识,提高对课程资源的认识,做好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相似文献   

10.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在其实施建议中首次明确指出:“充分开发和利用化学课程资源,对于丰富化学课程内容,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并要求“学校和教师都应努力建设、开发与利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并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然而,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于“什么是课程资源”、“为什么要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以及“怎样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存在不同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这个课题虽然从理论上解决了,而如何开发和利用课程与教学资源,在实践中如何落实,需要所有的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教师,不仅决定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  相似文献   

12.
王凌 《文教资料》2012,(18):83-84
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是当前教育教学的首要任务,是语文教师关注的重要课题,因此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观念,多渠道、多途径地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在有效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时力求达到有益、有效、有序、有度"四有"要求。  相似文献   

13.
课程资源利用技能是指教师把课程资源转化为课程内容的技能。课程资源利用往往是在课程资源开发基础上进行的,是一项创造性工作。不同教师对同一资源的利用会千筹万别,同一教师对同一资源的利用也会不断翻新。因此,对课程资源利用技能加以穷尽性的阐释与概括是不可能的,但是,在这些干差万别、不断翻新的资源利用过程中,还是有一砦基本技能值得我们把握。  相似文献   

14.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实施新课程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它直接关系到新课程窦施的成效。如伺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课题,也是学校与教师面临的最大障碍与困难之一。  相似文献   

15.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最重要的是教师的课程资源观和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目前,体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对课程资源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够。一方面是课程资源严重不足,另一方面是由于利用与开发课程资源的意识淡薄而导致大量的课程资源被埋没,不能及时地被加工、转化、应用到中小学体育课程之中,造成许多有价值的课程资源闲置与浪费。因此,需要教师去组织、去开发、去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为教学服务。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走出课本,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开发与利用各种资源,尤其是废弃的器材资源,发挥其功能性。那么,对废弃的器材资源如何开发与利用呢?  相似文献   

16.
课程资源利用技能指教师把课程资源转化为课程内容的技能。课程资源利用往往是在课程资源开发基础上进行的,是一项创造性工作。不同教师对同一资源的利用会千差万别,同一教师对同一资源的利用也会不断翻新。因此,对课程资源利用技能加以穷尽性的阐释与概括是不可能的,但是,在这些千差万别、不断翻新的资源利用过程中,还是有一些基本技能值得我们把握。  相似文献   

17.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一个新课题。历史学科所具有的独特性质。使其拥有极为丰富的课程资源.如何正确地对历史课程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与利用.是我们应该着重思考的问题,因为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状况关系到历史教学质量的好坏,应引起广大历史教师的高度重视。本文以《辛亥革命》一课为例,谈谈自己如何对该课的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  相似文献   

18.
魏书生的教育实践为教师进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提供了范例。他的实践表明,教师要形成强烈课程资源开发意识,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具创造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与教师的专业发展同步并行。  相似文献   

19.
刘永红 《现代语文》2006,(11):18-19
课程资源是教学信息的来源,是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与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它既是为师用来教的材料,同时它的优劣与否又制约着为师教的效果。课程资源既是知识、信息和经验的载体,也是课程实施的媒介。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作为热点被提了出来。人们越来越多地深刻认识到,没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宏伟目标就很难实现。《语课程标准》实施建议部分专门用了一个小节来阐述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可见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因此,增强课程资源意识,认真探讨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已成为广大语教师与课程改革的组织和研究所必须面对的共同任务。  相似文献   

20.
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突出的一个重要概念。课程资源的广泛开发和充分利用,关系到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和课程质量高低的问题。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与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应做好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能力;再度开发好教材;开发课外资源.拓宽资源利用渠道;发挥教师和学生在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主体作用,使《思想品德》教学真正发挥实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