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语文教学知识包括显性教学知识和缄默教学知识.缄默教学知识之于显性教学知识具有逻辑优先性,支配教学行为的是个人的缄默教学知识.反思语文教学现状,依据缄默知识的特点建构语文教学知识应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创设问题情境,激活缄默知识;引导对话反思,提升缄默知识;丰富实践演练,内化显性知识;优化教学评价,完善语文教学知识.  相似文献   

2.
缄默知识与显性知识是一组相对的概念.与显性知识相比,缄默知识具有情境依附性、非逻辑性和非公共性.其知识学习分为接受性学习和感受性学习.与之对应,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讲授性教学和感受性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缄默知识的生成,主要通过情景体验、互动体验、朗读体验、想象体验、实践体验等几种途径来完成.  相似文献   

3.
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只是关注显性知识的存在、获得和传授,忽视了课堂中、学生自身以及师生交往中大量存在的缄默知识.但缄默知识的存在会对课堂上将要学习的显性知识的理解和运用造成影响.因此,从缄默知识的视角提出了"情境创设--对话讨论--体悟反思"的新型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学知识包括显性教学知识和缄默教学知识。缄默教学知识之于显性教学知识具有逻辑优先性,支配教学行为的是个人的缄默教学知识。反思语文教学现状,依据缄默知识的特点建构语文教学知识应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创设问题情境,激活缄默知识;引导对话反恩,提升缄默知识;丰富实践演练,内化显性知识;优化教学评价,完善语文教学知识。  相似文献   

5.
缄默知识是教师个人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要求教师有全方位的发展,缄默知识的有效转化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基于教师缄默知识概念以及内隐性、个体性、情境性与价值导向性的特征,对教师缄默知识转化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做了介绍,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6.
以55位大国工匠的样本为分析对象,运用内容分析法对技术技能领域的缄默知识及其习得问题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技术技能领域的缄默知识主要分为认知缄默知识和技能缄默知识两类,它们对于职业技能养成具有重要价值。通过师徒学艺中的观察模仿、工作场所中的实践锻炼和工作环境中的非正式学习,技能学习者可以习得技术技能领域中的缄默知识。在这一过程中,技能学习者自身知识储备的不足、自身原有缄默知识的排斥以及技能学习情境不佳等因素会对相关缄默知识的习得产生不利影响。为此,营造有利于缄默知识获得的技能学习情境,加强师傅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技能学习者自身的知识储备及知识应用能力,加强技能学习者的实践训练和非正式学习,将有助于提升技能学习者习得缄默知识的效率。  相似文献   

7.
交往学习:缄默知识显性化的关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学习实质是个人知识的生成过程 ,显性知识与缄默知识共同构成了个人完整的知识世界 ,不可或缺。其中缄默知识比显性知识更为基本 ,更为关键。要正确认识、理解以及利用缄默知识 ,关键是将其显性化。交往学习是师生、生生之间在特定教学情境中借助一定教学媒体进行的知识、精神、人格、行为等的沟通与交流。学生的交往学习就是将缄默知识显性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教师的缄默知识是指教师自己获得的、难以明确意识与清楚表达的、不能以规则形式加以传递的知识.它具有情境性、个性化和无意识性等特征,对整个教育活动起着驱动和导向作用,是教师获得自主专业发展的“内在契机”.教师的缄默知识主要包括教师有关教育教学的观念、内容和机智等.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镜面反思、过程回忆、行为分析以及教育研讨等途径来实现缄默知识的显性化.  相似文献   

9.
论教学中的缄默知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教学中存在着大量不容忽视的缄默知识,它来源于实际的教学、生活中的观察和体验,具有片断性、离散性、情境性等特征。教学中的缄默知识存在两种功能,一是有利于教师进行教学和学生进行学习的正向功能,二是阻碍教师进行有效的教学和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负向功能。研究缄默知识对于教学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更新教学中的传统知识观念,使教学中缄默知识显性化,在实践中形成和应用缄默知识。  相似文献   

10.
廖青 《基础教育参考》2009,(9):48-48,49,50
教师的缄默知识是指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难以系统表述但却潜在影响其教学行为的知识类型。它具有个体性、情境性、实践性等特征。教师的缄默知识不仅是教师获得显性知识的基础.而且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在教师教育中,可以通过增加职前教学实习和见习的时间,增强课堂教学的情境性,加强师范院校与中小学的合作与交流,开展校本培训以及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等多种途径来促进教师缄默知识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