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阳海 《初中生》2008,(23):28-31
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每一个事物都有与众不同的地方.这个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特点.观察中,抓住事物的特点,才能真正认识事物,才能把事物的真实面貌反映出来.  相似文献   

2.
李阳海 《初中生》2008,(24):28-31
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每一个事物都有与众不同的地方.这个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特点.观察中,抓住事物的特点,才能真正认识事物,才能把事物的真实面貌反映出来.……  相似文献   

3.
浅谈如何去激发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推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动力",人一旦对某事物产生兴趣,便会具有一定的自觉性,在无须敦促的情况下,主动去接触探究事物.可见,兴趣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尤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4.
我们的周围,有些事物因为我们每一天的熟视无睹,而常常被我们忽视. 比如泥土,周围都是无处不在的泥土.  相似文献   

5.
训练要求从下面的几组事物中选择一组,以它们为主人公,想像一下,它们之间可能会发生一些什么事情,编一个故事,先说说,再写下来。故事要有意义,叙述要清楚,语句要通顺,如果不想写提供的事物,另选其他的编故事也可以。1.铅笔、橡皮、转笔刀; 2.小溪、河流、大海; 3.眼睛、耳朵、鼻子、嘴。作文指导重点指导:题目提供了三组事物。同学们只要想一想,就会发现,每一组事物中几个事物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第一组中的三个事物都是文具,它们都是为主人的  相似文献   

6.
春天     
春天是一位美丽的少女.她把爱分给每一个孩子和事物。不是吗?你瞧,那些被遗忘的旮旯都  相似文献   

7.
“考试说明”对高考作文发展等级中的“深刻”是这样解说的:“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1.透过现象深入本质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事物的本质往往通过表象反映出来。每一个客观事物,都是多种规定的复杂的统一体,这些复杂的规定通过丰富多彩的现象表现出来,人们接触一个事物,总是先认  相似文献   

8.
保证幼儿的安全是我们每一位幼儿教师应尽职责。因为我们每天面对着3~6岁的孩子,他们热情、好动,对一切事物都感到好奇,随时准备行动,去探究他们好奇的事物。  相似文献   

9.
一、前言 兴趣是人们对事物喜好或关爱的情绪.是人们积极努力地探索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认识倾向,人们的兴趣与爱好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是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产生求知欲望和从事活动的内部动力.体育学科不同于其他的学科,体育学科中包含有很多种体育运动项目,每一种运动项目都是独具特点的,在体育学习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现象就是"喜欢某某运动项目的同时不喜欢某某运动项目".联系到实际的体育教学中,每学期的学习内容不可能每一个学生都喜欢,这个时候教师对学生进行学习兴趣的激发就显得至关重要,是否拥有学习兴趣也就成为决定学习活动是否高效优质的一个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李阳海 《初中生》2008,(7):28-31
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每一个事物都有与众不同的地方。这个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特点。观察中,抓住事物的特点,才能真正认识事物,才能把事物的真实面貌反映出来。  相似文献   

11.
注意是一种心理现象,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人生活在复杂的环境中,作用于人的客观事物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在一定的时间里,人的心理活动只能指向和集中于某些事物而离开其它事物,而这些被指向和集中的事物就是开始被认识的事物。因此,注意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重要条件,是通向知识宝库的门户。注意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尤其对  相似文献   

12.
积习     
每遇到一种事物,都要思考一番,从中提炼出有益的东西.消化吸收。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自我,渐趋完美。  相似文献   

13.
引言 关于"都"的意义及用法,很多专家、学者作过研究,问题多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关于常用副词"都"的基本义是表示总括还是指"事物的每一个",如王还先生曾三次撰文指出"都"用在复数上不太准确,认为应是指"事物的每一个";二是"都"的义项究竟有几个的问题,如吕叔湘先生将其归纳为三项,即表示总括全部的范围副词、表示"甚至"义的范围副词、表示"已经"义的时间副词.  相似文献   

14.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是模糊数学中应用的比较广泛的一种方法.在对某一事物进行评价时常会遇到这样一类问题,由于评价事物是由多方面的因素所决定的,因而要对每一因素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5.
连续的观察日记,是指对某一事物进行较长时间的观察,一般是对事物的发生、发展、结果作观察,并对每一阶段的重要变化加以记录.连续观察,既要注意细节,观察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细微变化,更需要抓住要点,不能忽略每个环节的关键变化.  相似文献   

16.
任何一个概念的形成、自然规律的认识,都是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进行的。在漫长的认识过程中,经过去取粗精,除伪存真,才逐渐认识到什么是事物的部分,什么是事物的全体;什么是事物的特殊性,什么是事物的普遍性;什么是事物的偶然性,什么是事物的规律性。每一个概念从建立到  相似文献   

17.
朱琦 《物理教师》2003,24(11):16-18
所谓物理模型就是人们为了研究物理问题的方便和探讨事物的本质,通过对各种事实和现象的分析、综合、比较、分类等思维过程,根据研究对象和问题的特点,对研究对象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描述或模拟. 在高中物理中,学生所学的每一条物理原理、定理、定律都与一定的物理模型相联系,解决每一个物理问题的过程都是选用物理模型、使用模型方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应该培养低年级学生"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那么,怎样让写话犹如一幅打开的画卷,吸引学生去主动描绘呢?我让学生进行了以下尝试:  相似文献   

19.
首先要明确为什么要对教学技能进行分类?由于客观世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决定的.世间的每一事物都具有多层次结构形式,而分类正是通过比较,按照事物的不同层次在思想上加以分门别类的过程.教学技能也可分为许多层次,对每一层次进行精确地分类,可以按类别逐个地进行研究,分类是教学中进行微观研究的需要.有了分类,就可按不同教学技能的类别,进行较典型的示范,有利于师资的培训.教学技能的掌握需要经过反复训练,对不同技能进行分类训练,逐一熟悉、掌握.有了分类,对每一类教学技能就有了统一的目标和要求,便于观察,做出客观的评价.如此,教师掌握了基本的教学技能,并根据自身的条件,扬长避短,逐渐形成各自的教学风格和教学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20.
"每个事物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一直是困扰哲学界的两个问题。这不能不使我们产生下列疑问:一是,"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就是表明性质存在于性质之中,这逻辑上讲得通吗·二是,"每一事物都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